張曉笑(上海市崇明區食用農產品監測中心 202150)
近年來,我國蔬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這推進了農村經濟的提高。但農業農村部對全國各地每年的例行監測和各地市檢測站點的抽查結果表明,我國蔬菜質量安全仍存在薄弱環節,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市場上部分蔬菜的農藥殘留超標率較高。因此,開展蔬菜農藥殘留監測就顯得尤為重要。崇明區是上海市的主要蔬菜產地之一,蔬菜生產也是目前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由于崇明區地理氣候條件適宜,使蔬菜生產中的病蟲草害發生較多,再加上部分農民缺乏科學使用農藥的意識,導致農藥使用后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在此背景下,筆者對崇明區近幾年蔬菜農藥殘留檢測結果進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了解目前崇明區各鄉鎮蔬菜農藥污染現狀,從而為今后制定農藥發展規劃提供理論依據。
據統計,崇明區種植業(糧食、蔬菜、林果)總面積為33 866.67 hm2,其中蔬菜種植面積達8 400 hm2,占總面積的24.8%。目前,全區已建成各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超過100個,其中蔬菜標準園有8個。蔬菜的種植種類也較多,有白菜類、綠葉菜類、茄果類、瓜類、豆類和甘藍類等,蔬菜生產已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目前,崇明區菜農常用的農藥共有18種:氧化樂果、樂果、馬拉硫磷、甲基對硫磷、毒死蜱、三唑磷、殺螟硫磷、甲胺磷、滅多威、克百威、涕滅威、聯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
目前,崇明區蔬菜農殘的抽檢工作主要由崇明區食用農產品監測中心承擔,并由崇明區蔬菜站指導各具備實驗條件的鄉鎮農技推廣中心進行蔬菜農殘的速測工作,檢測方法有以下幾種。
現場快速檢測主要采用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儀,該儀器利用連續檢測法和酶抑制原理,即在一定條件下,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對膽堿酯酶的正常功能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與農藥濃度呈正相關。在正常情況下,酶催化神經傳導代謝產物水解,其水解產物與顯色劑反應,產生黃色物質,用分光光度計測定412 nm下吸光度隨時間變化的變化值,計算出抑制率,通過抑制率可以判斷出樣品中是否含有有機磷或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的殘留。
2.2.1 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法是利用氣體作流動相的色層分離分析方法。汽化的試樣被載氣(流動相)帶入色譜柱中,柱中的固定相與試樣中各組分分子的作用力不同,各組分從色譜柱中流出的時間就不同,組分彼此分離。采用適當的鑒別和記錄系統,制作標出各組分流出色譜柱的時間和濃度的色譜圖。根據圖中的出峰時間和順序,可對化合物進行定性分析;根據峰的高低和面積大小,可對化合物進行定量分析。氣相色譜法具有效能高、靈敏度高、選擇性強、分析速度快、應用廣泛、操作簡便等特點。
2.2.2 高效液相色譜法
高效液相色譜是以液體為流動相,采用高壓輸液系統,將具有不同極性的單一溶劑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劑、緩沖液等流動相泵入裝有固定相的色譜柱,在柱內各成分被分離后,進入檢測器進行檢測,從而實現對試樣的分析。近年來,通過采用高效色譜柱、高壓泵和高靈敏度的檢測器,利用柱前或柱后衍生化技術以及計算機聯用等,大大提高了高效液相色譜的檢測效率、靈敏度和操作自動化程度。高效液相色譜法現已成為農藥殘留檢測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1]。
目前,崇明區食用農產品監測中心的主要檢測項目為甲胺磷、磷胺、久效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甲拌磷、氧化樂果、水胺硫磷、敵敵畏、毒死蜱、樂果、丙溴磷、馬拉硫磷、甲基異柳磷、二嗪磷、亞胺硫磷、伏殺硫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殺螟硫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聯苯菊酯、三唑酮、百菌清29種農藥,能按照標準NY/T 761-2008進行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并根據國家標準GB2763-2014判定蔬菜樣品中農藥殘留是否超標。
由表1可知,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蔬菜農殘的檢出率分別為1.33%、1.22%、1.06%和0.87%,檢出的農藥種類集中為毒死蜱、甲胺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聯苯菊酯、氯氰菊酯、百菌清、克百威、馬拉硫磷、溴氰菊酯、嘧霉胺、吡蟲啉、三唑酮,超標率分別為0.72%、0.44%、0.35%和0.22%。檢出率和超標率均呈逐年下降趨勢,表明崇明區在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進程中,加強了對蔬菜用藥安全的管控及對種植者用藥安全理念的樹立,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表1 近4年崇明區蔬菜農殘抽檢結果
由表2可知,不同蔬菜種類的農藥殘留超標率不同。白菜類和綠葉菜類蔬菜的農藥殘留超標率較高,主要原因是葉菜類比其他類蔬菜的細胞表皮蠟質層薄,葉表皮上氣孔數也較多,吸取的農藥自然較多;同時,農藥往往是噴灑在蔬菜的葉片上。因此,葉菜類蔬菜最易受到污染[2]。茄果類、瓜類、豆類蔬菜的農藥殘留均未超標,主要原因是其食用部位需要去皮,食用部位較難接觸到農藥,同時,這幾類蔬菜的病蟲害發生少、農藥使用率較低。

表2 2016年和2017年不同蔬菜種類的農藥殘留超標情況
由表3可知,的傳統自留地(露地栽培)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為1.00%;蔬菜基地(露地栽培、大棚栽培)均未檢出農殘超標。究其原因,傳統自留地一般是由個體農戶種植,農戶的安全意識薄弱,對農藥的選擇和使用不當,或未過農藥安全期就進行采收,最終造成蔬菜中農藥超標;蔬菜基地則采用正規化的生產方式,且大棚栽培環境封閉,病蟲害的發生概率較低,超標率也較低。

表3 2017年不同栽培方式的蔬菜農藥殘留超標情況
崇明區主管農業的相關部門要加大對農藥安全使用知識的普及力度,做好蔬菜安全生產、科學使用農藥的宣傳工作。例如,開展農藥安全使用專題講座,免費普及蔬菜農藥相關知識,定期發放最新蔬菜農藥使用說明書、安全用藥指南等,讓農民學習藥品使用劑量與周期的相關知識,了解農藥超量或使用不正確的危害。同時,對當地種植大戶也可考慮上門培訓,建立大戶小戶聯動機制,使農戶在正確用藥技術的指導下,主動使用低毒、可降解農藥,且自覺遵守相關規定,按時保質進行蔬菜生產。
崇明區應提高蔬菜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建立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利益聯結機制和約束機制,推動蔬菜的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和規范化管理,為蔬菜產品質量追溯培育載體[3]。
圍繞蔬菜農殘檢驗檢測的相關技術、標準、法規等,采用專題研討、法律法規宣傳、檢測技能培訓和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加強對檢測機構及人員的業務培訓,增強檢測人員的法制意識、責任意識、質量意識、服務意識,努力提高檢測人員的檢測技能、風險評估技能、技術指導技能、科研創新技能,全面提升檢測技術人員的素質,切實發揮檢測機構的作用。
目前,崇明區共有28家蔬菜生產企業,共計45個產品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并獲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證書,認證面積達到3 466.67 hm2,占全區蔬菜種植總面積的41.27%。在此背景下,崇明區可為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蔬菜生產企業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逐步開展各類地產農產品的追溯系統試點,并在引進人才、資助硬件設備和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協助企業開展相關硬件、軟件方面的培訓,以推動各生產企業有效建立適合自身的蔬菜質量追溯體系;此外,鑒于散戶在建立追溯體系方面缺乏人力、物力等物質基礎,可在散戶中先行開展蔬菜質量追溯體系理論知識的培訓,鼓勵廣大散戶積極參與綠色食品認證,從而逐步規范散戶的蔬菜生產銷售過程,為將來在散戶中建立蔬菜質量追溯體系打好基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