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旭 張小峰(上海創博土壤修復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閔行區 201101)
金海洋(上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上海市閔行區 201103)
我國是農業大國,每年產生的各種農作物秸稈約1×109t[1],一些秸稈若不經處理直接還田,會將其本身攜帶的病菌隨秸稈一起埋于地下,從而誘發下茬作物再生病害[2];同時,秸稈還田后若腐解較慢,會影響下茬作物發芽、生根;此外,秸稈還田后參與腐解秸稈的土壤微生物還會與下茬作物爭奪氮元素,造成作物營養不良,嚴重時會造成黃苗、弱苗[3],甚至造成下茬作物減產。而在秸稈直接還田過程中施用有利于秸稈腐解的微生物制劑,可以促進秸稈快速腐解,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且其中的有益微生物還有防病防蟲的功效,有利于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更能緩解大量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在此背景下,筆者進行了對微生物制劑對秸稈腐解促進效果的研究,以驗證微生物制劑在秸稈直接還田中的具體應用效果,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設在上海市閔行區浦江水稻基地內進行,供試水稻品種為“秋優金豐”,試驗時間為2017年5月—12月。微生物制劑為秸稈腐熟菌劑(由上海創博土壤修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
試驗設處理:(1)常規施肥+無秸稈還田;(2)常規施肥+秸稈直接還田;(3)常規施肥+秸稈還田+秸稈腐熟菌劑。試驗前先將前茬作物秸稈全部移走,再按試驗設計進行試驗,且還田的秸稈要避免淋雨,防止養分流失。每667 m2施用秸稈腐熟菌劑2 kg,每667 m2秸稈還田量為400 kg。
各處理不設重復,每處理區面積30 m2。各處理區均有獨立的灌、排水溝,各處理區之間用寬30 cm、高30 cm的土埂隔開,埂上覆蓋薄膜,防止串水串肥。整個試驗區外圍用土埂圍起,并與保護行隔離,防止保護行的肥水串進試驗區。
利用失重法測定秸稈失重率:將秸稈剪成5 cm左右的小段,稱取50 g,放入尼龍網袋中,然后將其放入85 ℃烘箱中6 h烘干,稱量。然后將網袋均勻埋入試驗小區內,每小區埋9個,分別在還田后第10天、第20天、第30天隨機取樣,每次取出3個,用清水洗凈后烘干稱重。計算秸稈失重率。
試驗前后每小區選取5個點取土樣混合后進行土壤檢測,分析土壤pH、有機質含量等。
各小區分別在3個樣方中取5 m2左右測干谷重。
采用Excel和LSD法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檢驗。
由表1可知,施用秸稈腐熟菌劑對秸稈腐解有一定促進作用。秸稈還田后第10天,處理(3)的秸稈失重率為29.64%,較處理(2)提高5.49%;到第30天,處理(3)的秸稈失重率為49.34%,較處理(2)提高7.4%。經方差分析,在秸稈還田后第10、20、30天,施加秸稈腐熟菌劑的處理(3)與未施用的處理(2)間秸稈失重率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表1 秸稈失重率 (單位:%)
由表2可知,秸稈還田對土壤pH的影響較小;與試驗前相比,試驗后土壤有機質含量處理(1)降低1.5 g/kg, 處理(2)增加1.3 g/kg,處理(3)增加2.0 g/kg,表明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且施腐熟菌劑的增加效果更佳;試驗后,秸稈還田兩處理的土壤速效氮含量較試驗前有一定增加,表明秸稈還田后經腐解轉化,可變成土壤能快速利用的速效氮;試驗后,秸稈還田兩處理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均比試驗前增加,且增加量均比無秸稈還田處理多,而施腐熟菌劑處理的增加效果更明顯,這可能是因為施用秸稈腐熟菌劑使秸稈腐解得更加完全,能釋放出更多的營養元素。

表2 土壤理化指標變化情況
由表3可知,秸稈還田能增加水稻產量,且以處理(3)的產量最高。處理(2)比處理(1)每667 m2水稻產量增加16.1 kg,增產率為2.76%;處理(3)比處理(1)每667 m2水稻產量增加33.5 kg,增產率為5.74%,達極顯著水平;處理(3)比處理(2)每667 m2水稻產量增加17.4 kg,增產率為2.9%。經方差分析,處理間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見表4。

表3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表4 方差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秸稈直接還田配合施用秸稈腐熟菌劑,有助于加快秸稈的腐解速度,秸稈還田第30天,施用秸稈腐熟菌劑的秸稈腐解度達49.34%,比秸稈還田但不施用秸稈腐熟菌劑的處理高7.4%,差異達顯著水平。同時,秸稈還田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養分含量,促進水稻增產,以常規施肥+秸稈還田+秸稈腐熟菌劑的處理水稻產量最高,較常規施肥+無秸稈還田處理增產5.74%,增產達極顯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