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聰順 周書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農林局 315100)
張肖榮 戴正煌(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咸祥鎮農辦 315141)
王良琪 王紅波(寧波市鄞州環亞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浙江省寧波市 315141)
泥鰍素有“水中人參”之美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傳統水產佳肴之一。臺灣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Formosa)是中國臺灣地區改良的泥鰍新品種,隸屬于鯉形目、鰍科、花鰍亞科、副泥鰍屬。臺灣泥鰍作為優良養殖品種具有以下特點:(1)個體大,最大個體可達500 g以上,體長超過30 cm;(2)生長速度快,從水花苗到商品規格(每條重20 g左右)的養殖時間只需要90~120 d,當年投苗,當年即可上市,甚至一年可養2批,而本土泥鰍往往要養殖1年以上才能上市;(3)養殖產量高,每667 m2產量可達2 000 kg;(4)不鉆泥,易捕撈;(5)雌雄個體生長差異小,商品鰍規格整齊,而本土泥鰍同齡的雄性體重只有雌性的1/3左右;(6)其能很好地適應高密度養殖環境,免疫力、養殖成活率均高于本土泥鰍;(7)餌料系數低,在高密度養殖環境下,臺灣泥鰍的餌料系數可低至1.5,即1.5 kg飼料可養成1 kg泥鰍,飼料成本能得到控制,養殖風險低。2012年臺灣泥鰍進入中國大陸,2013年后臺灣泥鰍養殖在大陸迅速發展。目前臺灣泥鰍已逐漸成為除本土泥鰍和大鱗副泥鰍外,具有發展前景的泥鰍新品種。寧波市鄞州環亞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最大的泥鰍繁育養殖和產學研基地,在當地技術部門的支持下,經研究探索,已成功制定出一套臺灣泥鰍規模化養殖規范技術。現將該技術規范介紹如下,以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養殖場要選擇在水源充足、水質清新、周圍沒有污染源的地方,是要符合《NY/T 5361-2016無公害農產品 淡水養殖產地環境條件》的規定。
水源水質應符合《GB11607-1989漁業水質標準》的規定,養殖用水水質應符合《NY/T 5361-2016無公害農產品 淡水養殖產地環境條件》的規定。
1.3.1 水花苗培育池
采用長×寬×高為3 m×5 m×50 cm的水泥池進行水花苗培育。新修的水泥池應先用冰醋酸洗刷再用清水浸泡。水泥池設進排水口,排水口由直徑7.5 cm和11 cm的嵌套管組成(小管套入大管中),進排水口均用80目網片或篩絹圍住。池底不鋪泥。
1.3.2 大規格鰍苗培育池
大規格鰍苗培育池面積一般為1 334~2 000 m2,池深1.2~1.5 m。培育池土質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質土。于池四周離塘埂內側30~40 cm處設欄網,網目為60目,底部埋入池底20 cm,網高與塘埂高度一致。培育池進出水口均用80目網片或篩絹圍住。
1.3.3 養殖池
養殖池面積一般為2 000~3 335 m2,池深和土質要求及攔網設置同大規格鰍苗培育池,但攔網網目為40目。
1.3.4 防鳥網池塘上方和四周均設防鳥網,可單池設置,也可全養殖區設置。防鳥網采用聚乙烯網片,網目8 cm,網線9股;離地高度2 m。
2.1.1 設施準備
新的水花苗培育池需用清水浸泡2~3個月。在水花苗培育池池底和四周布置120目篩絹圍網,圍網距離池壁5 cm,不觸底,四角呈圓扇形;用80目尼龍篩絹圍住進排水口;在離池底5 cm處布置氣頭,密度為1只/m2。
2.1.2 消 毒
放苗前,水花苗培育池用30%漂白粉全池浸泡消毒1~2 d。育苗用水經20%漂白粉消毒2 d后使用。
2.1.3 受精卵采集
采用干法人工授精方式采集臺灣泥鰍受精卵。
水花苗培育池注入消毒水至全池的3/4,然后均勻布放臺灣泥鰍受精卵進行孵化,放置密度為2×105個/m2,并均勻充氣,保持水溫在23~27 ℃。
臺灣泥鰍受精卵在水溫為25 ℃下經25 h即可孵化成水花苗,水花苗經120 h左右即可平游,這時可開始投喂蛋黃,投喂量為50 g/萬尾,1 d后可移入大規格鰍苗培育池培育。收苗時,要采用小口徑排水管排水;放水時,采用大口徑排水管排水。
3.1.1 清 塘
放苗前10~15 d,每667 m2用生石灰150 kg消毒大規格鰍苗培育池。放苗前6 d進水至水深50 cm,并每667 m2用茶籽餅20~30 kg清池。
3.1.2 基礎餌料
放苗前3~4 d全池潑豆漿,每667 m2用量為2 kg,連潑7 d,每天潑撒時間為15:00~16:00。
放苗前需先試水,然后再放苗,每667 m2放(3~5)×105尾。
3.3.1 投 喂
放苗后3~5 d,在大規格鰍苗培育池四周兌水投喂粉狀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40%),每667 m2用量為1.5 kg,每天投喂時間為6:00~7:00和16:00~17:00。待放苗后10 d或鰍苗全長達1 cm時,將粉料攪拌成軟塊狀,沿池四周撒投,方法與用量同上。投喂7 d后,用0號膨化飼料與破碎料一起投喂,方法與用量同上。飼料應符合《NY 5072-2002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的規定。
3.3.2 水質調控
放苗后每3天加水5~10 cm,直至水深1.0~1.2 m。應保持水體透明度在15~25 cm,并根據水質狀況及時換水。
3.3.3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觀察泥鰍活動、攝食及水色變化等情況;檢查并修補進排水口防逃設施和防鳥網,防御水蜈蚣、蝌蚪、青蛙等敵害生物。
3.3.4 苗種出池
待鰍苗長至5 cm左右,即可出池銷售或進行成鰍養殖。
鰍苗放養前,需進行池塘消毒,成鰍養殖模式有水花直養和分級養殖兩種。
鰍苗放養前,需進行池塘消毒,池塘消毒同大規格鰍苗培育池。
4.2.1 水花直養
放苗前需先試水,然后再放苗,每667 m2放苗密度為(1~2)×105尾。
4.2.2 分級養殖
在水溫為20 ℃以上時放養鰍苗,每667 m2放苗密度為(5~7)×104尾,且要求鰍苗規格整齊、行動活潑、體質健壯、無病無畸。
水質以水色為黃綠色、水體透明度為20~25 cm為好,并應根據水質情況適當加注新水,適時使用微生物制劑。
使用泥鰍專用膨化飼料投喂,飼料應符合《NY 5072-2002 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的規定,投喂方法見表1。

表1 臺灣泥鰍成鰍養殖飼料投喂管理
日常管理同大規格鰍苗培育中的日常管理(即3.3.3),且特別要注意防御老鼠、水蛇等敵害生物。
每15 d用碘或戊二醇兌水對泥鰍進行1次消毒;每15 d用三黃散或大蒜素和維生素拌料投喂泥鰍1次。
臺灣泥鰍常見的病害有車輪蟲病、指環蟲病、爛鰓病、赤皮病、腸炎癥、打印病、水霉病和氣泡病等。一旦發病應及時進行藥物治療,且使用的藥物應符合《NY5071-2002 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的規定。
當臺灣泥鰍達到60尾/kg時即可起捕,先拉網起捕,再采用地籠網捕撈。
寧波市鄞州環亞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最大的泥鰍繁育養殖和產學研基地,公司位于鄞州區咸祥鎮球山村,成立于2013年,現擁有泥鰍養殖塘44個,面積為15.2 hm2,其中臺灣泥鰍養殖面積10 hm2、青鰍養殖面積0.67 hm2。通過應用臺灣泥鰍規模化養殖規范技術,公司每年可提供泥鰍水花苗3億尾、寸片苗(體長3 cm)1億尾、商品鰍180 t,年產值為1 000萬元,產品銷往寧波、杭州、上海、江西等地。2017年寧波市鄞州環亞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養殖的臺灣泥鰍,榮獲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無公害農產品證書。
為促進臺灣泥鰍的養殖推廣,寧波市鄞州環亞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積極創建臺灣泥鰍苗種繁育及養殖基地平臺,并組建技術團隊,且在寧波大學海洋學院、鄞州區漁技站的支持下,成功實施了市、區級“臺灣泥鰍大規格苗種規模化繁殖及規范化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泥鰍人工繁育技術研究”“臺灣泥鰍白嘴白尾病防治研究”等試驗示范項目,特別是臺灣泥鰍水花苗向寸片苗轉變技術,使鰍苗成活率提高到30%以上(一般育苗場僅10%),寸片苗養殖成鰍率提高到95%,居國內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