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廣 張瑋強 吳錦霞
(上海市閔行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201199)
稻縱卷葉螟是我國水稻生產上的主要遷飛性害蟲,別稱稻縱卷葉蟲、刮青蟲等,廣泛發生于各稻區。在上海地區,稻縱卷葉螟每年發生3~4代,給當地水稻生產帶來了較大危害。為此,筆者以稻縱卷葉螟為靶標,探究10%甲維鹽·甲蟲肼懸浮劑、30%氰蟲·甲蟲肼懸浮劑、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50億個孢子/克球孢白僵菌懸浮劑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及對水稻生產的安全性,以期篩選出防效好、用量低、對環境友好的常規防治稻縱卷葉螟藥劑的替代品,延緩稻縱卷葉螟對常規藥劑的抗藥性?,F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設在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農茂糧食專業合作社內進行,試驗田地勢平坦,土壤肥力較好,前茬作物為西瓜。
供試水稻品種為“秋優金豐”,機插栽培,2018年6月8日移栽。供試藥劑為10%甲維鹽·甲蟲肼懸浮劑(上海宜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30%氰蟲·甲蟲肼懸浮劑(山東惠民中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沈陽化工研究院化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50億個孢子/克球孢白僵菌懸浮劑(山東海利萊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施藥時水稻生育期為拔節初期、長勢中等偏上。各試驗小區栽培、肥水管理等措施一致。
試驗設5個處理,見表1,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50 m2,試驗地四周設保護行。采用噴孔為1.0 mm的思農牌3WBJ-16背負式電動噴霧器,每667 m2兌水50 kg,于2018年7月28日稻縱卷葉螟卵孵化高峰至低齡幼蟲盛發期噴霧防治1次。試驗前10 d和試驗期間未使用過其它藥劑。施藥當天為晴天,東南風1~2級,最高溫度36 ℃,最低溫度29 ℃,相對濕度65%。

表1 試驗處理設計
施藥后10 d,每小區采用5點取樣方法,每點取相連的5叢,共25叢,調查水稻卷葉數和稻縱卷葉螟活蟲數,計算卷葉防效和殺蟲效果。計算公式:卷葉率(%)=(調查卷葉數÷調查總葉數)×100,卷葉防效(%)=[(對照區藥后卷葉率-處理區藥后卷葉率)÷對照區藥后卷葉率]×100,殺蟲效果(%)=[(對照區藥后殘留活蟲數-處理區藥后殘留活蟲數)÷對照區藥后殘留活蟲數]×100。
由表2可知,施藥后10 d,每667 m2施用30%氰蟲·甲蟲肼懸浮劑25 mL的卷葉防效最好,為79.25%,其它藥劑的卷葉防效從高到低依次為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10%甲維鹽·甲蟲肼懸浮劑、50億個孢子/克球孢白僵菌懸浮劑,其卷葉防效分別為78.49%、76.60%、72.83%。每667 m2施用30%氰蟲·甲蟲肼懸浮劑25 mL、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20 mL的殺蟲效果最好,均為100.00%;每667 m2施用10%甲維鹽·甲蟲肼懸浮劑40 mL的殺蟲效果次之,為83.41%;每667 m2施用50億個孢子/克球孢白僵菌懸浮劑55 mL的殺蟲效果最差,為77.33%。

表2 各處理藥后10 d防效比較
參試藥劑中四氯蟲酰胺、甲維鹽等都是對環境友好的一類殺蟲劑,且經試驗過程中目測,未發現各藥劑處理區的水稻有藥害現象發生,同時與空白對照相比,藥劑處理區的水稻植株生長發育無異常,葉片顏色正常,說明各參試藥劑在本試驗用量下,對水稻生長和環境均安全。
試驗結果表明,本試驗中除每667 m2施用50億個孢子/克球孢白僵菌懸浮劑55 mL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略差外,其余3個參試藥劑在稻縱卷葉螟卵孵化高峰至低齡幼蟲盛發期施用,均對稻縱卷葉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藥后10 d,每667 m2施用30%氰蟲·甲蟲肼懸浮劑25 mL和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20 mL的卷葉防效均在78%以上,殺蟲效果均為100%。綜上,在當前推進化學農藥減量施用的背景下,建議在今后的水稻生產中,每667 m2可施用30%氰蟲·甲蟲肼懸浮劑25 mL或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20 mL對稻縱卷葉螟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