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森林(上海市崇明區東平鎮農業綜合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2178)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拿敵穩)為25%肟菌酯與50%戊唑醇的復配藥劑,是德國拜耳作物科學公司新研發的一款以防治稻瘟病為主的藥劑,對水稻穗頸瘟有保護和治療作用,且能兼治稻曲病、胡麻葉斑病、白葉枯病等真菌病害。由于該藥劑單價較高,在生產中施用2次的成本較施用常規藥劑三環唑高很多,若在水稻生產中施用1次就能取得較好的防效,則能節省較多的人力成本和經濟成本。因此,為明確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用藥1次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最佳防治時期,筆者于2017年在水稻破口前、破口期和破口后3個時期分別用藥1次進行藥效對比試驗。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設在上海市崇明區城橋鎮一農戶承包田內進行。防治對象為稻瘟病。供試水稻品種為“南粳46”,播種期為2017年6月4日,栽培方式為機直播,田間水肥管理同常規。試驗前及試驗期間均未施用其它藥劑防治稻瘟病,施藥時水稻生長處于孕穗末期,長勢良好,田間未有葉瘟病發生。
試驗以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WDG,德國拜耳有限公司生產)為試驗藥劑,以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WP,江蘇快達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為對照藥劑,以清水為空白對照,共設6個處理,具體的試驗處理設計見表1。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89 m2。

表1 試驗處理設計
施藥時使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臺州富達3WBD-16HBA),每667 m2兌水45 kg噴霧。2017年9月12日施藥時,每667 m2加入33%阿維·抑食肼WP 60 g和25%吡蚜酮WP 30 g防治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
8月31日天氣為陰到多云,平均溫度27.4 ℃,最高溫度26 ℃,最低溫度23.6 ℃,相對濕度88%;9月5日晴天,平均溫度27.4 ℃,最高溫度33.4℃,最低溫度23.6 ℃,相對濕度88%,藥后48 h內無降雨;9月8日晴天,平均溫度27.4 ℃,最高溫度33.4 ℃,最低溫度23.6 ℃,相對濕度88%,藥后48 h內無降雨;9月12日晴天,平均溫度24.0℃,最高溫度28.5 ℃,最低溫度20.3 ℃,相對濕度84%。
8月31日—9月12日有4次降雨,降雨量共計17.7 mm;9月5日—12日平均溫度為25.0 ℃,平均最高溫度為27.7 ℃,平均最低溫度為22.3 ℃,平均相對濕度為90%。
1.5.1 安全性調查每次施藥后1~7 d觀察各處理區的水稻生長是否正常,有無藥害發生。
1.5.2 藥效調查
最后1次施藥后35 d調查各藥劑對稻瘟病的防效,每小區調查3個點,每點25穴,記錄總株數、病穗數、病級數,分級標準見表2,計算病穗率、病指、病指防效。病穗率(%)=[(對照區病穗數-處理區病穗數)÷對照區病穗數]×100;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相應級數值)÷(調查總株數×9)]×100;病指防效(%)=[(對照區藥后病情指數-處理區藥后病情指數)÷對照區藥后病情指數]×100。

表2 水稻穗瘟分級標準(以穗為單位)
經觀察,各處理區水稻生長均無異常,說明供試藥劑在本試驗用量范圍內均對水稻生長安全。
由表3可知,處理(1)、(2)、(3)、(4)、(5)對稻瘟病的病穗防效分別為64.61%、77.97%、81.68%、68.31%和78.00%,病指防效分別為76.54%、86.66%、90.45%、76.92%和84.90%,各處理間防效無顯著差異。其中,75%肟菌·戊唑醇WDG在破口前3 d和破口期施用的處理(2)、(3)對稻瘟病的防效與對照藥劑75%三環唑相當,且以在破口期施用對稻瘟病的防效最佳;75%肟菌·戊唑醇WDG在破口前8 d和破口后4 d施用對稻瘟病的防效較差。

表3 75%肟菌·戊唑醇(拿敵穩)WDG防治稻瘟病用藥適期試驗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在破口期前后施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即使只施藥1次,也能取得對稻瘟病較好的防治效果,甚至可優于常規藥劑75%三環唑施用2次對稻瘟病的防效。
由于2017年崇明區水稻稻瘟病發病較輕,該結論還需在稻瘟病大發生年份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