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燕 孔祥英 秦吉洋 趙元鳳 浦田惠子
(江蘇省揚州市儀征市作物栽培技術推廣站 211400)
赤霉病屬傳統的氣候型病害,是小麥生產上的主要病害,小麥揚花期遇高溫高濕天氣易導致赤霉病大暴發。同時,小麥赤霉病重發生,不僅會降低小麥籽粒的容重、硬度和出粉率,而且會使小麥籽粒及其產出的面粉中毒素增加,導致人、動物食用后發生中毒。因此,江蘇省儀征市作物栽培技術推廣站在小麥示范基地內的不同小麥品種中,開展不同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藥效比較試驗,以期為小麥赤霉病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設在儀征市月塘鎮夏營小麥示范基地內進行,前茬作物為水稻,土壤為黃白土,地力均勻,肥力中等。為測試各供試藥劑在不同小麥品種上的適用性,共選擇10個小麥品種參與本次試驗,分別有“揚麥23”“揚輻麥4號”“揚麥25”“揚麥15”“華麥6號”“億麥9號”“羅麥10號”“華麥1028”“蘇麥11”“寧麥14”,各參試品種均于2017年11月2日機條播種植,每667 m2用種量均為15 kg。
供試藥劑共8種:25%氰烯菌酯SC(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8%氰烯·戊唑SC(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0%葉菌唑EW(南京南農農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40%戊唑醇SC(江蘇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45%戊唑·咪酰胺EW(江蘇克勝集團)、20%氟唑菌酰羥胺SC[先正達(中國化工集團)]、50%戊唑·百菌清WP(江蘇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40%戊唑·多菌靈SC(江蘇劍牌農化股份有限公司)。
8種藥劑分一次用藥和二次用藥,共設16個藥劑處理,見表1,另設1個清水對照處理。分別在10個小麥品種上進行試驗,共170個小區,每小區面積60 m2。試驗于2018年4月26日小麥揚花初期(5%~10%)第1次施藥,每667 m2兌水40 kg采用手動噴霧器均勻噴霧,空白對照噴等量清水;7 d后(5月3日),于小麥抽穗揚花盛期第2次施藥,用藥量及兌水量同第1次。兩次施藥時天氣均晴好。其它水肥管理與病蟲害防治與周邊大田生產保持一致。

表1 試驗處理設計
1.4.1 安全性觀察
施藥后,觀察各試驗藥劑對小麥生長的影響,觀察有無藥害發生。
1.4.2 藥效調查
于5月17日田間小麥赤霉病發生情況穩定后,調查各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每小區隨機選取4個點,每點調查0.22 m2,記載總株數、病株數和病級數,計算病穗率、病指和病指防效。
赤霉病分級標準:1級,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級,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級,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級,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計算公式: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株數×4)]×100,病指防效(%)=[(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1.4.3 產量結構與實產測定
于小麥乳熟期,每小區隨機選取3個點,每點調查0.22 m2,調查統計有效穗數;小麥收獲時,每小區隨機選取20穗,調查每穗粒數;各小區取樣測產,調查千粒重,計算理論單產和實際產量。
據藥后觀察,各藥劑處理區的小麥生長均正常,無藥害現象發生,說明各藥劑在本試驗用量下均對小麥生長安全。
據田間觀察,10個小麥品種的清水對照區小麥赤霉病發生均較輕,現選取發病相對較重的3個小麥品種(“揚麥15”“華麥6號”“羅麥10號”),對相關防效進行分析(產量同樣分析這3個小麥品種)。
2.2.1 揚麥15
由表2可知,“揚麥15”揚花初期一次用藥處理中,40%葉菌唑EW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病指為0.47,防效為87.30%;20%氟唑菌酰羥胺SC、50%戊唑·百菌清WP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次之,病指分別為0.65、0.66,防效分別為82.43%、82.16%;40%戊唑·多菌靈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差,病指為0.98,防效為73.51%。二次用藥處理中,8種藥劑二次用藥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較一次用藥有所提高,其中,25%氰烯菌酯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提高幅度最大,防治效果凈增10.27%;48%氰烯·戊唑SC、40%戊唑醇SC、50%戊唑·百菌清WP、20%氟唑菌酰羥胺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增加2.43%~10%;40%葉菌唑EW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凈增1.35%;45%戊唑·咪酰胺EW和40%戊唑·多菌靈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增加不顯著,僅提高0.81%和0.54%。二次用藥處理中,40%葉菌唑EW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病指為0.42,防效為88.65%;25%氰烯菌酯SC、50%戊唑·百菌清WP、20%氟唑菌酰羥胺SC、48%氰烯·戊唑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較好,病指為0.44~0.55,防效為85.14%~88.11%;40%戊唑·多菌靈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仍為最差,病指為0.96,防效為74.05%。

表2 不同藥劑對“揚麥15”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2.2.2 華麥6號
由表3可知,“華麥6號”揚花初期一次用藥處理中,40%葉菌唑EW、25%氰烯菌酯SC、20%氟唑菌酰羥胺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較好,病指分別為0.41、0.43、0.45,防效分別為89.41%、88.89%、88.37%;其次是48%氰烯·戊唑SC、40%戊唑醇SC,病指分別為0.86、0.97,防效分別為77.78%、74.94%;45%戊唑·咪酰胺EW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差,病指為1.45,防效僅為62.53%。二次用藥處理中,8種藥劑二次用藥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較一次用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45%戊唑·咪酰胺EW、40%戊唑·多菌靈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提高幅度最大,均提高11.37%;40%戊唑醇SC、50%戊唑·百菌清WP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別提高6.20%、4.39%;48%氰烯·戊唑SC、20%氟唑菌酰羥胺SC、25%氰烯菌酯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提高較少,分別提高1.29%、1.04%、0.26%;40%葉菌唑EW兩次用藥和一次用藥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相當。二次用藥處理中,20%氟唑菌酰羥胺SC、40%葉菌唑EW、25%氰烯菌酯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病指分別為0.41、0.41、0.42,防效分別為89.41%、89.41%、89.15%;其次是40%戊唑·多菌靈SC、40%戊唑醇SC、48%氰烯·戊唑SC,病指分別為0.69、0.73、0.81,防效分別為82.17%、81.14%、79.07%;45%戊唑·咪酰胺EW和50%戊唑·百菌清WP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欠佳,防效分別為73.90%和72.09%。

表3 不同藥劑對“華麥6號”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2.2.3 羅麥10號
由表4可知,“羅麥10號”揚花初期一次用藥處理中,40%葉菌唑EW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為94.99%;20%氟唑菌酰羥胺SC次之,病指為0.78,防效為81.38%;40%戊唑醇SC、40%戊唑·多菌靈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較差,病指分別為1.32、1.43,防效分別為68.50%、65.87%。二次用藥處理中,8種藥劑二次用藥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較一次用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0%戊唑醇SC、48%氰烯·戊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增幅最明顯,分別增加27.44%、22.91%;45%戊唑·咪酰胺EW、25%氰烯菌酯SC、40%戊唑·多菌靈SC、20%氟唑菌酰羥胺SC、50%戊唑·百菌清WP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提高11.46%~19.09%;40%葉菌唑EW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增加最少,增幅僅為2.62%。二次用藥各處理中,除了40%戊唑·多菌靈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為81.38%外,其他各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較好,防效均在90%以上,其中最好的仍是40%葉菌唑EW,病指為0.10,防效為97.61%。

表4 不同藥劑對“羅麥10號”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2.3.1 揚麥15
由表5可知,“揚麥15”在一次用藥中,各藥劑處理的產量均較對照有所提高,增產幅度在0~3.2%,其中,20%氟唑菌酰羥胺SC處理的產量最高,每667 m2為350 kg;48%氰烯·戊唑SC處理的產量與對照持平,每667 m2均為339 kg。二次用藥各藥劑處理的產量均較一次用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20%氟唑菌酰羥胺SC處理的產量增幅最大,凈增3.4%,其余藥劑的產量增幅在0~2.6%。二次用藥中,各藥劑處理的產量均較對照有所提高,增產幅度在0.9%~6.8%,仍以20%氟唑菌酰羥胺SC處理的產量最高,每667 m2為362 kg。

表5 不同藥劑對“揚麥15”產量的影響
2.3.2 華麥6號
由表6可知,“華麥6號”在一次用藥中,各藥劑處理產量均高于對照,增幅為0.9%~5.0%,其中20%氟唑菌酰羥胺SC處理的產量最高,每667 m2為356 kg。二次用藥各藥劑處理的產量均較一次用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幅為0~1.8%,僅20%氟唑菌酰羥胺SC兩處理的產量一樣。二次用藥中,各藥劑處理的產量均高于對照,增幅為1.8%~5.0%,仍以20%氟唑菌酰羥胺SC處理的產量最高。
2.3.3 羅麥10號
由表7可知,“羅麥10號”在一次用藥中,各藥劑處理的產量均高于對照,增產幅度在0.5%~4.7%之間,其中,40%葉菌唑EW處理的產量最高,每667 m2為398 kg。二次用藥各藥劑處理的產量均較一次用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凈增0.5%~1.6%。二次用藥中,“羅麥10號”各藥劑處理的產量也均高于對照,增幅為1.8%~5.8%,其中,40%葉菌唑EW處理的產量為最高,每667 m2為402 kg;其次為20%氟唑菌酰羥胺SC處理,每667 m2產量為396 kg。

表6 不同藥劑對“華麥6號”產量的影響

表7 不同藥劑對“羅麥10號”產量的影響
結果表明,本試驗所用的8種藥劑均對小麥生長無影響,各小麥品種均未出現藥害癥狀。8種藥劑中,40%葉菌唑EW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較好,一次用藥和二次用藥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均達85%以上,且防效差異不大,從節本的角度考慮,采取一次用藥防治即可;20%氟唑菌酰羥胺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也較好,一次用藥和二次用藥對小麥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均在80%以上,防效差異不大,且該藥劑噴防后小麥長相清秀,后期熟相也較好。以上兩種藥劑可在小麥生產中大面積示范推廣。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SC、40%戊唑醇SC、45%戊唑·咪酰胺EW、50%戊唑·百菌清WP、40%戊唑·多菌靈SC二次用藥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明顯高于一次用藥,但其中45%戊唑·咪酰胺EW、50%戊唑·百菌清WP、40%戊唑·多菌靈SC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較差,這幾種藥劑不建議在小麥生產上繼續使用。
由于2018年儀征市小麥赤霉病發生整體偏輕,本試驗也是選擇生育期偏遲、赤霉病發病相對偏重的小麥品種進行后期追蹤考察,故不同藥劑對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仍需在大面積示范田中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