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峰 錢 雙 許澤華 萬 波 李進前*
(1光明米業(集團)有限公司農業技術中心,上海市崇明區 202171;2光明種業有限公司,上海市崇明區 202171)
小麥播種后全苗、齊苗、壯苗是其獲得高產的基礎保障,而播種深度對小麥全苗、齊苗、壯苗的影響較大,且播種深度對小麥出苗率和成穗數也有一定影響。若小麥播種過深,則容易導致麥苗發黃、瘦弱,出苗不齊,缺苗斷壟;若小麥播種過淺,則容易出現麥苗匍匐生長,分蘗節裸露,分蘗多而小,且不耐旱,易受凍和早衰。在此背景下,筆者進行了不同播種深度對小麥生長及其產量影響的試驗研究,以期篩選出最適合上海市崇明區的小麥播種深度,為小麥高產提供技術支撐?,F將相關試驗情況報道如下。
供試小麥品種為“揚麥15”。試驗于2017年11月—2018年5月設在光明米業農業技術中心的試驗農場內進行,小麥播種期為2017年11月5日,播種量一致,其他麥田管理措施均保持一致。
依據播種深度不同,設1~1.5 cm、1.6~2 cm、2~2.5 cm、2.6~3 cm、3.1~3.5 cm、3.6~4 cm、4.1~4.5 cm、4.6 cm以上8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每小區面積6 m2。
在小麥不同生育期進行莖蘗動態觀測。于成熟期進行理論產量測定,調查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和千粒重,并對小區進行割方測產。
由表1可知,隨著播種深度的增加,小麥株高逐漸增高,葉齡、單株分蘗數、分蘗發生株率大體上呈先增后減的趨勢,其中,單株1個分蘗發生率和單株2個分蘗發生率大體上呈逐漸降低的趨勢。單株3個分蘗只在播種深度為2~3 cm的情況下才有發生。經綜合考慮,在播種深度為1.6~3 cm的情況下,小麥單株分蘗數較多、葉齡較大、分蘗發生率較高,說明小麥播種深度以1.6~3 cm較為適宜。

表1 不同播種深度對小麥苗期分蘗的影響
由表2可知,單株分蘗數、葉齡、單株分蘗發生率、單株1個分蘗發生率、單株2個分蘗發生率均與播種深度呈極顯著負相關,即播種越深,單株分蘗數、葉齡、單株分蘗發生率、單株1個分蘗發生率、單株2個分蘗發生率越小。株高與播種深度呈極顯著正相關,即播種越深,株高越高。

表2 播種深度與小麥分蘗、株高、葉齡等指標的相關性
由表3可知,隨著播種深度的增加,小麥基本苗數和各生育期的莖蘗數量大體上呈先增后減的趨勢,成穗率則呈逐漸增加的趨勢。經綜合分析,在播種深度為2~3 cm的情況下,小麥莖蘗動態表現較好。

表3 不同播種深度對小麥莖蘗動態的影響
由表4可知,隨著播種深度的增加,小麥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產量大體上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經綜合分析,在播種深度為2.6~3 cm的情況下,小麥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表現最佳,產量最高。

表4 不同播種深度對小麥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隨著播種深度的增加,小麥株高逐漸增高,葉齡、單株分蘗數、分蘗發生株率大體上呈先增后減的趨勢,其中,單株1個分蘗發生率和單株2個分蘗發生率大體上呈逐漸降低的趨勢;隨著播種深度的增加,小麥基本苗數和各生育期的莖蘗數大體上呈先增后減的趨勢,成穗率則呈逐漸增加的趨勢;隨著播種深度的增加,小麥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產量大體上呈先增后減的趨勢。經綜合分析,在播種深度為2~3 cm的情況下,小麥的莖蘗數、成穗率、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的表現較佳,產量較高。
小麥播種過深,出苗所消耗的養分會增加,易出現苗弱、苗黃等情況;且由于種子自身活力不同,加上土壤中養分不一致,會出現出苗不一致大小不一的現象;還會影響后續除草工作;更會由于養分、氧氣、種子活力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部分種子無能力破土而出,出現缺苗現象,嚴重的還會出現斷壟。而小麥播種過淺,則易導致露籽麥、出苗不整齊、出苗差等現象,還易使小麥遭受凍害或發生倒伏。
若小麥播種過深,待小麥出苗后應盡快進行補救。若出現缺苗斷壟,需及時進行補種或補苗;若麥田內出現苗弱、苗黃,需進行科學合理的水肥管理。若小麥播種較淺,則要在出苗前及時鎮壓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