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千 諸亞銘 崔萌萌 翁 穎 金珠群
(1慈溪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浙江省寧波市 315300;2慈溪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省寧波市 315300;3慈溪市農業監測中心,浙江省寧波市 315300)
大麥用途廣泛,既可作為飼料、食糧,又可為白酒釀造、啤酒麥芽、醫藥保健品等提供原料,是現代冬季作物開發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勢作物[1-2]。浙江省慈溪市地處杭州灣南岸,大麥種植歷史悠久,近年來,慈溪市大麥種植面積約400 hm2。為提高慈溪市大麥產量,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筆者對10個大麥新品種進行品比試驗,旨在篩選出適宜在慈溪地區種植的優質高產大麥新品種。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參試的大麥品種共10個,分別為“浙13-164”“浙04-61”“浙14-147”“米麥14-147”“秀15-3”“米麥146”“浙大黃麥”“浙大白麥”“浙大15-27”“花30”(CK)。
試驗設在慈溪市現代農業提升區塊內進行,前茬作物為番薯,試驗田地勢平整,土壤肥力中等,土壤類型為黃泥翹,大麥播種期間土壤墑情良好。
試驗設1個品種為1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含溝)12 m2,行長為7.7 m,平均行距為0.25 m。
試驗期間調查每小區大麥生育期、有效穗數、株高、穗長、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千粒重及產量。
試驗期間各小區統一種植、統一管理。采用四輪拖拉機耕地及整地;各大麥品種均于2017年11月8日播種(“米麥146”于11月8日播種后出苗極差,在11月26日重新播種,但出苗仍不夠理想),各品種均采用條播方式,每行約播種子100粒;基肥每667 m2施用三元復合肥(N∶P∶K=15∶15∶15)15 kg,于分蘗期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試驗期間遇過程性暴雨后及時排水;2018年1月12日進行人工鋤草,3月31日用一遍凈、三唑醇噴霧防治蚜蟲、白粉虱及麥類病害。
由表1可知,“米麥146”的全生育期為178 d,比對照(花30)多1 d;“浙大白麥”“浙大15-27”的全生育期均為185 d,比對照多8 d;“浙大黃麥”的全生育期最長,為196 d,比對照多19 d;“浙13-164”“浙04-61”“浙14-147”“米麥14-147”“秀15-3”的全生育期均為177 d,與對照相同。綜合考慮,“浙13-164”“浙04-61”“浙14-147”“米麥14-147”“秀15-3”這5個品種的物候期及全生育期更符合慈溪地區農民的種植需求。

表1 各參試品種的物候期及全生育期
由表2可知,“浙大黃麥”的每667 m2有效穗數最多,為84.39萬穗,比對照增加87.0%;“米麥14-147”的株高最高,為111.3 cm,比對照高18.8%;“米麥146”的穗長最長,為9.3 cm,比對照長36.8%;“浙13-164”的結實率和千粒重均為10個參試品種中最高,分別為98.5%和56.5 g,分別較對照增加2.7%和21.8%。

表2 各參試品種的主要植物學性狀
由表3可知,除“浙大黃麥”的抽穗整齊度較差、“米麥146”的抽穗整齊度一般外,其余8個品種的抽穗整齊度均較好;“浙大白麥”的抗倒性最強,“浙04-61”“浙13-164”“秀15-3”次之,“浙大15-27”和對照的抗倒性最弱。

表3 各參試品種的整齊度和抗倒性
由表4可知,10個參試品種的平均每667 m2產量在221.11~442.41 kg之間,其中,“浙14-147”的產量最高,每667 m2產量為442.41 kg,較對照增產44.7%;“浙04-61”的產量居第2位,較對照增產34.8%;“浙13-164”“米麥14-147”“秀15-3”的產量分別居第3、4、5位,較對照分別增產34.5%、31.4%、22.1%;其余參試品種均較對照有所減產,減產幅度在7.1%~27.7%。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浙14-147”“浙04-61”“浙13-164”“米麥14-147”這4個品種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均極顯著高于對照的產量;“秀15-3”的產量顯著高于對照的產量;“米麥146”“浙大15-27”與對照間產量差異不顯著;“浙大黃麥”“浙大白麥”的產量顯著低于對照的產量。

表4 各參試品種的產量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在10個參試大麥新品種中,“浙14-147”“浙04-61”“浙13-164”“米麥14-147”的每667 m2產量分別為442.41、412.04、411.30、401.67 kg,較對照“花30”分別增產44.7%、34.8%、34.5%、31.4%,且與對照間產量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另外,在上述4個品種中,“米麥14-147”抗倒性不強、千粒重輕、籽粒不飽滿,但產量高、生育期適中、整齊度好,可作為育種材料加以利用;“浙14-147”“浙04-61”“浙13-164”這3個品種的產量高、株高適中、生育期短、抽穗整齊度好、抗倒性中等、綜合表現優良,適宜在慈溪地區進一步推廣種植。其余大麥新品種有待進一步改良推廣[3-4]。
本試驗對10個大麥參試新品種的評價,只是基于一年的試驗數據,該結論還需在下一年的品比試驗或下階段的區域試驗以及生產試驗示范中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