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墨

說起居家實用、綠色環保的驅蚊“神器”,非蚊帳莫屬。70、80后大多在年幼時期都經歷過伴有蚊帳的夏天,當睡在潔白的紗幔中,仿佛進入另一個世界。
2016年,第3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在那屆奧運會上,蚊帳大受各國運動員追捧,更被國外一些媒體稱為中國的“法寶”。

2016年,蚊帳跟隨中國奧運代表團來到里約熱內盧,受到各國運動員追捧
有人說,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蚊帳”出自《國風·召南·小星》:“肅肅宵征,抱衾與裯。”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在《鄭箋》中將“裯”解釋為床帳,理由是裯、幬音義相同,是同源字,都指床帳。
也有人認為,蚊帳最早出現于南朝梁蕭繹《金樓子》卷四“立言篇九”中的“齊桓公喂蚊”的勵志典故。這個故事說的是,齊桓公在柏寢休息,對管仲說:“現在國強民富,我沒什么擔憂的……可是這群蚊子飛來飛去,肚子餓了卻找不到食物吃,我覺得對不起它們。”說罷,就把碧紗帳卷起,故意放蚊子進來。蚊子進帳后,比較客氣的,沒叮桓公就飛走了;比較知足的,吸了一些血后也飛走了;可有一些不知足的,肚子雖然已經飽了,還舍不得走,最后被撐死。桓公感慨地說:“唉!不知足的人跟那些貪婪的蚊子又有什么區別?”于是下令要求國民以貪吃的蚊子為鑒,杜絕奢侈,大興勤儉節約之風。
在古代,掛蚊帳跟穿衣戴帽一樣,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宋、元之前紡織品的主要原料來自蠶絲和麻、葛等纖維,用蠶絲制作的蚊帳一般為宮廷獨用,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唐朝。
平民百姓多用葛制作的蚊帳,窮困者則根本無力置備。南朝宋時期范曄所著《后漢書》中說得清楚:“黃昌夏多蚊,貧無幬,傭債為作幬。”
到了宋朝,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棉花被引進國門并推廣種植,紗布、紗帳進入市場。南唐著名畫家顧閎中的畫作《韓熙載夜宴圖》中床上掛的蚊帳,其式樣與懸掛方式跟現代家庭使用的蚊帳已沒有本質區別。
古人的幬帳十分精美,《孔雀東南飛》中描述的“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是以紅羅制作的雙層斗帳,四角皆垂有香囊,十分講究。
而讓蚊帳真正有了現代之風的則是孫權的妻子趙夫人,她發明了網眼式蚊帳。據《太平廣記》記載,趙夫人有“三絕”流傳后世,即“針絕、機絕、絲絕”。她善于繪畫、精于刺繡,還能用彩色絲線編織各種樣式的錦帛。

古代的梅花帳
此時的蚊帳雖然可以避蚊蟲、防塵土,但由于江東的夏季過于濕熱,蚊帳又不透氣,所以孫權常常在夜里卷起帳子。趙夫人為了討孫權開心,便制作了網眼式蚊帳。
古代的蚊帳形狀有四方形、弓形的,有上窄下寬如覆斗的,還有扇帳、荷花帳等。現代蚊帳也有方頂、圓頂、傘形和四邊弧形等多種式樣,且制作材料豐富,更注重輕巧透氣,方便各類人群選用。
蚊帳對于中國人來說,絕非一件單純的防蚊利器,它承載的更多是一個人對過去的記憶。只不過到了現代,很難再有像齊桓公那樣在帳中觀蚊的閑情了。

各種各樣的現代蚊帳

紙質離心機Paperfuge由紙盤、拉繩和手柄制成,它的轉速高達每分鐘125000轉,足以用來進行血液的分離。使用前,先將待檢測的血樣裝入醫用的毛細管,然后把它們固定在紙盤的對稱位置上。通過雙手不斷地收展拉繩,帶有血樣的紙盤就會高速旋轉,很快就能從血液中分離出血漿。Paperfuge不僅可以分離血漿,在診斷瘧疾和艾滋病方面也非常高效。
作為醫用離心機的廉價替代品,Paperfuge可用于改善落后地區的醫療狀況。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李舟、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及其同事合作研發了一種可植入式發電機,它能從心臟搏動中收集能量,為商用起搏器供能。
這個能量收集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機械耐久性,另配有一個電源管理單元和一個起搏器。研究團隊在豬體內證實,該可植入系統不僅可以進行心臟起搏,還能糾正竇性心律不齊(一種心臟節律不規則),防止病情惡化——如竇性停搏和心室顫動,從而避免可能導致的死亡。


新式飛機概念座椅Move旨在改善中短途航班乘客的乘坐體驗。它通過應用程序分析傳感器收集的數據,向乘客發送消息,以便他們更舒適地乘坐航班。比如,建議乘客起身并在艙內走動以改善血液循環,或進行伸展等。乘客還可以選擇不同的座椅模式,例如“按摩”“用餐”等。

ROLLOVA指尖電子輪尺讓測量變得易如反掌。其內部由精密機械加工而成,最大系統誤差控制在0.4%以下,且能自由實現英寸、厘米等多種單位之間的切換,兼具存儲、校準等多種功能。
使用時,按住ROLLOVA背部的按鈕,用側面的橡膠皮套接觸測量表面,輕輕地向前滾動,數值就會實時顯示在屏幕上。ROLLOVA能滾到哪兒測到哪兒,不必考慮弧度、角度等問題,就算凹凸不平的表面也能輕松測量。
當便攜牙刷UToothCare處于閉合狀態時,內置的UV-LED會釋放275nmUV紫外光,對牙刷進行全方位消毒,使其保持潔凈狀態。牙刷刷毛頂部經過磨圓處理,使其更貼合牙齒,有效確保刷牙時的舒適性。UToothCare內置鋰電池,無需外接電源,充電22分鐘即可使用103天左右。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研制出一種可變形機翼,這種機翼的結構是輕量級的晶格框架,由成千上萬個重復的、類似火柴棍的三角形支柱組成,表面覆蓋著一層輕薄聚合物。
這種所謂的“超材料”是中空的,不到橡膠密度的千分之一,所以它非常輕,而且精心定位的支柱允許機翼根據空氣動力加載條件的變化自動改變形狀。這兩個因素都能讓飛機變得更加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