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嫄嫄
摘 要:上海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所面臨的社會養老形勢格外嚴峻。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作為一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對于緩解養老壓力,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建設剛剛起步,至今其發展還存在著資金保障不足、政府責任不清、服務質量低下等方面的問題,而構建專業化培訓機制和信息化管理機制將會是突破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發展瓶頸的根本路徑。
關鍵詞:居家養老服務;上海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發展瓶頸;突破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3.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0-0061-02
根據上海民政局發布的《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調查制度》的結果,截至2017年年底,上海地區大于65歲的老年人口占比已達21.8%,這標志著上海地區已經進入了深度的老齡化階段。老齡化的加劇使得養老需求日益增長,社會養老形勢嚴峻。在此背景下,突破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發展瓶頸刻不容緩。
一、上海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發展現狀
1.宏觀政策。“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充分發揮家庭和社區功能”的思想,為居家養老的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上海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也提出了建設“社區綜合為老服務平臺”的要求。另外,從上海民政發放的《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滬府發[2014]28號)和《上海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民政局關于推進老年宜居社區建設試點的指導意見》(滬老齡辦發[2014]10號)等文件也可以看出,目前上海養老工作推進的重點依舊是居家養老服務方面。除此之外,政府還下發了《關于加強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滬老齡辦發[2016]5號)和《關于開展本市2016年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評估工作的通知》(滬老齡辦發[2016]21號)等文件,為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機構建設。上海從2013年開始試點“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在中心建設“量”上的目標是到2016年年底,建成20—30個典型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到2020年年底,實現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街鎮全覆蓋。目前,上海市共有95家正在運營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其中,崇明區2家,黃浦區3家,金山區3家,奉賢區4家,嘉定區5家,普陀區6家,楊浦區6家,靜安區8家,虹口區9家,閔行區10家,徐匯區10家,寶山區12家,浦東新區17家。從“質”上來看,目前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只能提供低層次的養老服務,如代辦服務、助行服務、清潔服務、助餐服務、助醫服務、相談服務,并且所提供的服務項目也有限,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都有待提高。
3.資金來源。政府作為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建設的倡導者,對中心建設所需要的資金的供給責無旁貸。目前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建設和運營的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的支持,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撥款,稅收優惠減免等方式來支持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運營。在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建設中,政府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金支持。除此之外,服務收費以及捐贈等也為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運營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
4.需求滿足。老年人期待建立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必然是質量優、項目多、水平高的養老服務機構,他們要求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內包含多種形式的養老機構,包括提供日間照料的日托所和日間照料中心,以及提供醫療服務的社區護理站和提供臨時照料的臨時托管等。但是,目前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對養老需求的滿足還僅限于基本可以自理的老年人的日間照料等基礎的服務,而對于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年人的服務十分有限,且專業的護理人員嚴重缺乏,無法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二、上海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發展的瓶頸
目前,制約上海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發展的問題主要存在于資金保障、政府責任、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四個方面。
1.資金保障不足,籌資渠道狹窄。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更高要求相應的對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運營和建設所需要的養老資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于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目前政府投入為主的資金來源情況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雖然目前各種社會組織和利益主體也為中心的發展提供了一些資金支持,但是多數的投入都存在數量少、不穩定的現象,并不能給中心的發展提供穩定的支持,資金的籌資渠道十分有限。
2.政府責任不明,缺乏資源整合。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在上海試點建立以來,從上而下的工作都是由政府包攬的,包括建設服務設施、設立服務項目、選聘服務人員等。這種政府主導的強力推進模式在短期內見效很快,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政府責任不清,社會力量參與不夠,資金保障不足等問題,形成了政府獨自支撐中心的建設發展而支撐力又不足的局面,導致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進一步發展進入瓶頸期。
3.服務項目簡單,服務設施簡陋。由于對老年人的期望了解得不充分,中心的服務設施在“質”和“量”上都滯后于養老需求的增長,使得當前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服務內容僅僅局限于日托照顧和家政服務等簡單的服務,在醫療康復服務的供給方面,主要提供基礎的護理服務,服務內容和水平都有限。這些服務的適用對象只是少數的低齡、可自理的老年人,對于老年人更高層次的需求無法滿足。
4.缺乏專業人員,服務水平低下。目前,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多以退休人員和找不到合適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他們不僅文化知識水平偏低,由于缺乏專業性訓練,專業素養也有待提高,只能提供一些清潔服務、就醫服務等簡單基礎的家政服務工作和簡單的醫療輔助護理工作。
三、上海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瓶頸的破解路徑
1.構建信息化管理機制。信息化管理機制是指在傳統服務供給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全力整合協調一切服務資源,構建長期和諧的網絡供給機制,為老人提供專業化、社會化、個性化的服務。信息化的管理機制不僅可以提高服務供給效率,降低資源的浪費,還可以降低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有利于提高供給和需求的契合度。信息化管理機制的主要完善途徑有:一是建立為老服務信息集散中心。對為老服務的資源進行信息化的管理。通過信息化技術等將志愿者、醫院以及養老院等各種可以為老人提供服務的為老服務資源互聯入網,形成為老服務信息的集散中心。積聚各種服務力量為老人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化生活空間,提高老年人獲取養老資源的便捷度。二是建立為老服務信息化系統。對老年人的實時信息進行管理。采用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信息交流與共享,從而及時向老人的家人、社區、醫院等傳遞老年人的各種數據,當老人遇到突發事件時,可以通過位置服務方便快捷地找到老人為其提供幫助。三是建立一站式的服務窗口。對老年人的需求進行信息化的管理。通過運用云技術使得具有個性化需求的老人得到有針對性或人性化的對待,讓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務具有可操作性和彈性,可以及時有效、全方位、多層次地選擇性服務。
2.構建專業化培訓機制。專業化是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優勢所在,但是目前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專業化水平還有待提高,因此建立健全相關人員的專業化培訓機制十分重要。首先,需要建立專業化的工作人員隊伍。對于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如在高等院校開設相關專業,或者政府出資提供一些專業化的培訓,開設一些培訓機構。另外,工作人員持證上崗也是一個重要的提高人員專業性的方式。其次,培養專業性的社會組織。鼓勵有條件的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到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社會化運營中去,提高競爭壓力,從而改善服務質量。主要途徑包括:第一,以服務券的形式改善以往政府直接供給服務的局面;第二,促進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向“公辦民營”和“公民合營”轉變,以中心的市場化和社會化改革來促進社會力量的參與;第三,增加市場化運營的利潤。最后,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提高志愿者隊伍的專業性水平。由于目前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存在著嚴重的工作人員不足的現象,所以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志愿者隊伍將是中心的人員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他們的培訓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1]? 夏學鑒.社區照顧的理論、政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 祁峰.英國的社區照顧及啟示[J].西北人口,2010,(6).
[3]? 徐永祥.社區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英]蘇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區照顧的跨國比較[M].周向紅,張小明,譯.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
[5]? 唐仲勛,葉南客.當代都市老年事業的依托與載體[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0.
[6]? 史柏年,老人社區照顧的發展與策略[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7,(1).
[7]? Kettle.Sharing Power: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M].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3:96.
[8]? 章曉懿,楊培源.城市居家養老評估指標體系的探索[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總社,2007.
[9]? 郭競成.居家養老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社會保障研究,2010,(1).
[10]? 何珊珊.信息化技術應用于為老服務研究[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