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 要:自我國出臺“全面二孩”政策以緩解日益加深的老齡化以來,面臨著諸多阻礙。影響家庭二孩生育意愿的因素包括家庭經濟基礎、生育的機會成本、家庭資源和支持等,其中幼兒照料問題成為阻礙大部分家庭生育二孩的首要因素。我國現有兒童照料市場存在的公立園數量相對較少、0~3歲入園比例低、私立幼兒照料市場良莠不齊等問題,促使家庭內隔代撫育成為育幼的重要支撐,隔代撫育在經濟、勞務及精神支持等方面對家庭生育二孩意愿有著積極影響。
關鍵詞:全面二孩;隔代撫育;生育意愿
中圖分類號:C9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0-0067-03
引言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人口結構已徹底扭轉,總和生育率的下降導致中國潛在勞動人口數急劇減少。2015年10月,我國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積極應對日益老化的人口結構,放開了“全面二孩”政策,這必然會對育齡婦女及其家庭的需求和利益產生影響。
受我國傳統思想影響,婦女既是家務勞動的主要維持者,也為家庭創造一定的經濟收入。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家庭勞動分配中男女之間固定的付出差異,使生育政策向二孩的調整給加重了婦女在家庭中的幼兒負擔,對育齡女性的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對育齡女性來說,做生育決策時往往會有做母親的渴望和對職業抱負難以實現的擔憂的雙重心理,社會托育服務的欠缺帶來的后果——育兒失衡成為她們面臨的主要矛盾。
從萊賓斯坦的成本效用理論中可以得到,邊際孩子所帶來的效用和成本的大小比較是邊際生育決策的主要決定因素。孩子的撫養成本和教育成本是影響家庭生育決策的主要因素。其次,職業發展的壓力也是養育孩子最主要的機會成本。大部分女性被調查者對生育孩子帶來的職業發展受限,甚至失業感到恐懼。另外,照料孩子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孩子教育壓力帶來的心理成本。因此,家庭中祖輩是否給予隔代支持已經成為年輕父母生育二孩的重要參考因素。
一、相關文獻綜述
學者陳蓉和顧寶昌在2014年提出生育觀念、生育文化會直接表現在人們的生育意愿上,包括對生育數量、性別和生育節點的意愿等。女性生育行為的選擇、家庭內部結構、親屬網絡、經濟和社會結構等均關系著生育意愿、生育水平和政策生育潛力的變化。國外學者最早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對生育意愿進行研究,重點一直聚焦在家庭經濟因素和成員個體特征上。從現有文獻中發現,對家庭經濟狀況、雙方職業狀況、人力資本、育幼時間、社會環境和公共福利政策等對生育意愿的影響研究存在于大多研究者的成果中,如21世紀以來,Bongaarts,Herzer,Balbo和Filoso的研究中即有體現。我國學者對生育意愿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分析生育意愿變化趨勢。我國以陳蓉、王軍和莊亞兒為代表的一批學者發現,近年來家庭意愿生育數量趨于減少,居民理想子女數不到2,且城鄉之間、學歷之間所體現出來的平均理想子女數差異日漸縮小。二是分析影響生育意愿變化的因素。以李建民、劉庚常、王云多等為代表的學者們集中在對育齡夫婦的生育年齡、結婚年齡、職業狀況、經濟狀況、學歷水平、所在地區、性別觀念、一孩狀況以及生育政策等對生育意愿的影響研究上。三是探討不同群體生育意愿。如雙獨父母、農村獨女家庭的生育意愿,生育的性別意愿差異等。然而,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家庭的生育意愿,目前僅有莊亞兒等少數學者在研究。
女性承擔主要的家庭無酬勞動是一種全球普遍現象,而家庭中嬰幼兒和老人照料是精力投入的重點,生育會明顯抑制婦女順利參與市場勞動。韓國學者Ma.對近年婦女生育與再就業的研究表示,生育后重返勞動力市場的生育女性只占1/5,大部分女性生育后無緣原工作崗位。然而,中國的沈可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家庭中祖輩的照料支持可有效緩解職業育齡女性的壓力、提升女性的勞動參與率。
我國“倫理本位”的文化傳統以家庭為社會的最基本單位,血緣親屬間的相互照顧扶持常被認為是無條件、無限的責任和義務(劉汶蓉,2013)。當前老齡化、社會轉型和城市化加速的多重背景下,隔代撫育在大城市中已非常普遍(Chen et al.,2011)。隔代撫育一方面減輕了子代的育幼負擔,讓年輕父母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勞動市場(Compton,2013),另一方面也使得子代出于交換動機或利他動機增加對祖輩的反饋(Cox,1987)。照顧孫輩和其他家庭成員的活動雖然常常是無償的,但卻是具有經濟價值的老年人活動,是祖輩退出勞動力市場后貢獻家庭和社會的重要表現之一,有利于實現老有所為。
二、隔代撫育的必要性
兒童照料作為我國家庭和教育政策的一部分,在計劃經濟時期,由國家為責任的主要承擔方。隨后幼兒照料模式隨經濟體制轉軌市場化發生了顯著改變,政府和家庭育幼責任分擔呈現出了完全相反的局面。現代市場經濟對婦女的市場勞動時間、紀律要求更多、約束更強,使女性承受的工作育幼雙重壓力增重,家庭對社會的托育需求日益凸顯。但是,我國當前托育市場狀況并不理想,其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育幼公共服務供給稀缺且差異顯著。首先,公立托幼機構緊缺。其次,社會育幼服務主要針對3歲以上幼兒,該年齡以下幼兒無處托育。根據2014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全國2013年接收不足兩歲幼兒的公立幼兒園僅有1.55%,私立幼兒園僅有4.81%。其次,城鄉地區公私立幼兒日托機構數量差異顯著。城市地區體現為“入園難、入園貴”現象的幼兒托育資源短缺問題仍廣泛存在于大部分城市中;市區中主要分布的是私立幼兒園,占比約為高達75.4%(根據2014年《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數據整理)。再次,鄉鎮和村莊,均遠多于公立幼兒園。最后,公共資金投入有限。我國的學前教育是非義務教育,每年對其投入的資金占教育總支出的比例仍然非常有限,2016年幼兒園教育經費投入僅占教育總投資的7.21%,遠不及中小學和高等教育的資金投放力度。此外,我國公立園托育時間與全職工作時間錯位。公立幼兒園的工作時間一般截至16:30,正常雙職父母下班時間一般晚于該時間。再加上,一般企事業單位并不為職工照料幼兒提供很多服務,使得幼兒照料福利更顯不足。
2.市場托育機構良莠不齊,育幼質量堪憂。私立幼兒園迎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春風而誕生,多年以來深受政府層面的大力支持。①1993—2015年的《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數據顯示,私立幼兒園在全國幼兒園總數中的占比增加了5倍之多,經過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已具有了相當的市場規模。但是由于在規模上,我國政府一直堅持私立托幼機構費用自籌;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上,私立幼兒園普遍存在軟硬件設施差,師資薄弱,所以私立園在辦學條件、護幼比率、師資來源與培訓、持續性等方面亟須改進。當然也有一些硬件設施良好的幼兒園嵌套在小區內部,但是對于中低收入家庭來說,這樣高收費的私立幼兒園并不是理想的托幼機構。近年來,自部分幼兒園的虐童事件被爆于公眾后,一度人們對私立園育幼質量的擔憂甚至恐慌。這些個案讓我們意識到了背后隱藏的嚴重的根本性問題,兒童日常托育服務的運營和質量亟須完善。
3.0~3歲幼兒照料以非正式為主,缺乏托兒市場支撐。對于孩子在入園年齡以下的職業女性來說,正式托幼服務尤為緊缺。3歲以下兒童照料面臨著公立園覆蓋率低、私立園費用高或質量低的問題,因此隔代撫育在我國已成為大部分育齡父母育幼的主要支持。在一些對城市社區中入園前幼兒父母育兒現狀的調查結果中發現,幾乎所有的母親在孩子入園前工作時,主要依靠隔代撫育。
三、隔代撫育對二孩生育意愿的影響
隔代撫育是由我國傳統和基本國情決定的,這種模式在時間和安排上比正式照料服務的彈性更強,可以有效彌補正式幼兒照料服務的不足,深受在職育齡父母的認同。
1.隔代撫育彌補了公共服務的欠缺。嬰幼兒作為人口中的一大群體,其照料服務是公共服務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然而這方面的供給卻長期緊缺。2017年中國人民大學選擇了我國四個城市對幼兒入園前的托育需求進行了深入調查,結果發現,小于1歲、1~2歲之間、2~3歲的嬰幼兒入園比例分別只有1.82%、1.48%和7%;極少數的幼兒在正式入園前有入托經歷。與此比例截然相反的是,48%的家庭對入園前托育有巨大需求。公共托育服務體系的完善非一日之功,在此過渡期,即時性和安全可靠性強的隔代撫育可以有效彌補公共服務的短缺,破解嬰幼兒照料難題,減輕育齡父母在決策是否生育二孩時的照料顧慮。
2.隔代撫育有助于降低家庭育幼成本。近年來部分被曝光的私立幼兒園“虐童”事件使廣大育齡父母不敢輕信私立園的服務。為保證幼兒安全和基本需求得以正常滿足,育齡父母在擇園時面臨著在各方面都比較脆弱的幼兒,照料質量何以保障的憂慮。隔代撫育可以為育齡父母減輕心理壓力、照料負擔和經濟壓力,為幼兒提供較為全面的關愛呵護。
3.隔代撫育有助于育齡父母在育幼和工作兩者間的平衡。在“全面二孩”政策放開之際,許多有再次生育意愿的父母正值事業發展黃金階段,做生育決策頗費考量。第三期全國婦女地位調查也表明,大約1/3的全職母親在受訪中表示職業的中斷是迫于家中嬰幼兒無人照料。1990—2016年,中國的女性就業率從73%降至64%,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女性放棄職業選擇回歸家庭。隔代撫育對減輕生育對女性工作的消極影響,促進育齡女性在工作與育幼之間的平衡,減輕子代育幼的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有積極作用。同時,祖輩們也為子代提供了育兒經驗上的幫助。
4.隔代撫育推動“積極老齡化”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發揮老年人對家庭和社會的積極作用,以充分地“用起來”代替傳統的“養起來”,為老年人發揮自身價值而鼓勵創造多種參與形式以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途徑。隔代撫育作為老年人退出勞動市場后實現自我價值的一個有效途徑,對緩和老年人在退休前后會出現的較強的失落感和無力感有著積極作用。老年人在隔代撫育中可以同時為家庭和社會創造價值,有利于推動全社會積極老齡化的早日實現。
結語
基于我國當下的人口政策和嬰幼兒托育現狀,隔代撫育已然成為推動“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實現“幼有所育”的重要保障之一。但是,作為祖輩選擇的一種退休生活方式,它必須以尊重祖輩的自愿選擇為前提,不應摻雜任何家庭成員的強制和道德束縛在內,或視隔代撫育為祖輩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剝奪他們休閑娛樂和自由安排生活的權利。當然,在祖輩自愿參與隔代撫育的前提下,公眾的肯定和公共政策的大力支持就變得義不容辭。
參考文獻:
[1]? John Bongaarts J.The End of the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the Developed.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04,(3):288-207.
[2]? Nicoletta Balbo,Francesco C.Billari and Melinda Mills.Fertility in Advanced Societies:A Review of Research.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2013,(1):1-38.
[3]? 李亞妮.父母共同育兒:從照料開始[N].中國婦女報,2014-06-10.
[4]? 劉嬋璐.兒童照料社會服務:“工作母親”的福利——以北歐和日韓為例[J].人口與社會,2015,(4):97-105.
[5]? 王軍,王廣州.中國育齡人群的生育意愿及其影響估計[J].中國人口科學,2013,(4):26-35.
[6]? 莊亞兒,姜玉,王志理,等.當前我國城鄉居民的生育意愿——基于2013年全國生育意愿調查[J].人口研究,2014,(3):3-13.
[7]? 教育部.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快報發布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穩步增長[EB/OL].中國教育部網站,2017-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