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華相
[摘要]宋代趙普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言。說明《論語》對為政者是何等重要。有人說,《論語》就是講“為政”學問的。《論語》關于“為政”方面的內容非常豐富,按現代的話講,就是講做一個合格“為政”者的資格,包括學問、敬事、而信、節用、愛人等。
[關鍵詞]論語 為政 資格
孔子提出為政的資格與條件是:
一、有學問
孔子強調,有學問的人才能為政。什么叫學問?就是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兼備,才能叫有學問,這就是孔子講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要有學問,必須做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二、有道德
一是強調個人有德的修養。孔子說:“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有德就有位,有位就有人。沒有德的為政者,是沒有人愿意跟你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有政有刑而無德的教化,老百姓是沒有辦法教化的;有德有禮的教化,老百姓才能用恥約束自己。“德不孤,必有鄰。”(《里仁》)孔子在《易經》的《系傳》上說:“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所以寫了《春秋》。司馬光說:“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指趙、魏、韓三家分晉),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于諸侯,是區區之分不得守,而并棄之也,先王之禮,于斯盡!”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
二是必須選擇有德之人。孔子要求弟子“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魯國季氏多次找孔子要人才,都被他及他的學生拒絕了。在《論語·雍也》里有這樣一段:“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這里講到子路的“果”,子貢的“達”和冉求的“藝”。季康子問這三個弟子的學問,是想找其中有用的人才,而孔子用“于從政乎何有”婉言謝絕了。季氏想叫閔子騫做費宰。閔子騫對傳話的人說:“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也婉言謝絕了。為什么?孔子及其弟子認為,季氏是沒有德的,不能幫無道之人。后來事實證明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判斷,季氏篡奪了魯國政權。
三、能敬事
孔子強調:“敬事而信”(《論語·學而》)。什么是“敬事”?簡單理解,就是要嚴肅對待政事。按照現代說法,就是要愛崗敬業。敬業包含四層含義:恪盡職守;勤奮努力;享受工作;精益求精。要求:強化職業責任,堅守工作崗位,提高職業技能。做什么都應該專一、專心。孔子就主張人一生始終要勤奮刻苦、為事業盡心盡力,做到“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愛崗敬業應該是“為政”的基本條件與要求。如果為政不敬業,怎么談為民謀?
四、謹而信
孔子強調“謹而信”。謹,要求為政者言行要謹慎,要謹言慎行,不要亂言、妄言。不該說的話不要說,不該講的話不要亂講。信,就是說了、講了就要兌現。同時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孔子也多次提到誠信問題。所以,誠信是儒家重要的價值觀。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有子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為政”者對老百姓的承諾必須兌現。承諾的事情不兌現,就失信于民。商鞅立木為信的故事就充分說明為政者講誠信的重要。誠信就是真實無欺,遵守約定和踐行承諾的行為。誠信的本質內涵是真實、守諾、信任,即尊重實情、有約必履、言行一致、贏得信任。不要象西方搞競選演說一樣,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而失信于民。
五、倡節用
孔子重視“節用而愛人”(《論語·學而》)子貢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其中的“儉”就是強調節儉,不浪費。所以,孔子重視節約財政開支,不鋪張浪費、不亂花公款,更不要大吃大喝、中飽私囊,并且要求把錢用在“為民”上。
六、泛愛眾
孔子強調“泛愛眾而親仁”。“泛愛眾”不但是人,也不包括世間萬物。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惠,就是惠及民眾,就是“泛愛眾”。孔子有一段學習《易經》的體會:“乾始能以美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天有天德:美利天下,而不言所利;云行雨施,普惠萬物。就是要求為政者要有“泛愛眾”而為民的思想。
七、講孝悌
儒家重視孝悌,強調: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記載:孟懿子問孝,孔子回答:無違。強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孔子回答: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儒家強調孝是為了忠。小家為孝,大家為忠。小家不孝,何以盡忠!孝悌是“為政”者必須具備的從政資格。
八、務民時
中國長期以來都是農業社會,農業生產是歷代統治者所重視的第一位的。因此,春播、夏管、秋收、冬藏是必須遵守的重要農時,錯過了農時就錯過了季節,錯過了季節就沒有收成。春天該播種了,你卻安排農民去打仗,或者做與播種無關的事情,這一年就耽誤了。孔子強調“使民以時”(學而)就是要求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古代對死囚犯為什么實行“秋后問斬”?,不是春后問斬?夏后問斬?目的也是不誤農時。
九、安清貧
孔子非常喜歡弟子顏回,曾經贊嘆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顏回是安于清貧的典范。為政者就應該像顏回這樣。因此,孔子告誡弟子“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強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仁者愛人”,強調的是愛他,不是愛己。為政者必須是愛他人的,不能為了自己的私利;而為政是利他,不是利己。更不能貪贓枉法、唯利是圖。
《論語》內容非常豐富,“為政”的內容也非常多,篇幅所限,在此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