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品質回歸——在接受《綜藝報》采訪時,不少業內人士如此形容2019年上半年的劇集市場。
從跨年劇《大江大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到開春的話題大劇《都挺好》,再到剛剛結束首輪播出的《破冰行動》,上半年幾部爆款作品提振了行業士氣。在這些現象級作品之外,《新倚天屠龍記》《新白娘子傳奇》《獨家記憶》《怒晴湘西》《原生之罪》等類型劇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分眾爆款持續出現。與此同時,幾家影視公司成功“去庫存”,《如果可以這樣愛》《重耳傳奇》《封神演義》等一批積壓了幾年的電視劇登陸五大衛視,獲得了不俗的收視成績。
在今年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春季)上,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名杰用兩個詞總結過去一年影視劇行業的變化:調適與調焦。所謂調適,過去一年,整個產業處于調整適應的過程當中,包括稅收政策、產業結構,資本市場的一系列變化對行業原有的慣性、生產模式帶來了沖擊。所謂調焦是指題材方向、創作習慣的變化,創作焦點對準新時代、新要求。“資本退潮,‘不缺錢的日子已經過去,我們要重新適應一個‘缺錢且對作品品質要求更高的時期。”
產業的調適與調焦,為熒屏帶來了新風向。2019年,劇集市場的表現也表明在政府主管單位、制作方、播出平臺等各方努力下,行業正在逐步度過低谷期,走向成熟與理性。

近年來,“現實主義”一直是影視劇創作的主旋律。從今年的作品來看,不論是題材的廣度,還是反映現實的深度,現實主義創作均有突破。截至目前,2019年的幾大劇集爆款均來自現實主義題材。
正午陽光出品的《大江大河》和《都挺好》領跑今年的“白玉蘭”獎提名。前者描繪了改革開放四十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為主旋律創作帶來了新思路;后者以“原生家庭”為切入點,似一把手術刀層層剖開了中國當代家庭關系,令不少觀眾驚呼“故事仿佛發生在身邊”;改編自2013年廣東“雷霆掃毒”行動的《破冰行動》,對于禁毒工作的真實展現,帶給了觀眾強烈震撼。
這三部現實主義作品也為熒屏貢獻了一眾血肉豐滿的人物。無論是《大江大河》中勇立改革開放潮頭的典型形象,還是《都挺好》中展現的中國普通家庭的“眾生相”;抑或是《破冰行動》中刻畫得入木三分的正義警察和制毒販毒分子——不少老中青演員開始憑借這些形象為觀眾所熟知或重新翻紅。
作品綜合質量提升——這是完美世界聯席CEO、完美世界影視董事長兼CEO廉潔觀察到的今年影視產品的共同特征。無論是劇作本身、導演功力、演員表演,還是播出數據、觀眾口碑,抑或是背后呈現的溫暖向上的價值表達,這些作品都表現得可圈可點,現實主義創作步入更加自覺成熟的階段。
“中國電視劇制作、播出進入了新現實主義時代。”美蘭德董事總經理崔燕振表示。在他看來,“新現實主義”有兩個主要特征:溫暖現實主義和精品現實主義。“支撐現實主義創作有三個背景:一是大國崛起,這是時代的背景;二是民族復興,這是歷史的視角和機遇;三是改革開放。我們處在這樣的時代節點上,歷史、現實和當代社會條件給予了新現實主義作品脫穎而出的社會資源和條件。”
除了上述作品,一些都市情感題材也開始涉及現實話題。《我的真朋友》以房產中介為切入口,講述了一個個家庭冷暖和人生百態的故事。《我們都要好好的》則描繪了現代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懸浮感減弱、現實性增強——這幾部作品也釋放出了都市情感題材創作嬗變的信號,現實主義成為越來越多影視創作者自覺的追求和越來越多影視作品的價值底色。
“當下的經驗也好,教訓也罷,都告訴我們要扎根生活,真正挖掘出國人在這個時代的喜怒哀樂,挖掘出他們的期許、他們的關注點,我們就會贏得市場。”編劇申捷在公開場合表示,影視創作者亟須一種轉化能力——把時代的偉大與人性的高貴轉化為讓人感動的人物和故事,把文學經典轉化為受市場和年輕人喜愛的影視作品,把苦難轉化為希望。
“劇集這類長視頻產品,全民爆款劇會越來越少,會逐步走向垂直人群,劇集商業模式上向電影靠攏,變成低流量、高單價產品,告別廣告,走向收費。”檸萌影業創始人、董事長蘇曉在今年發布的“劇集十問”中說到。
在視頻網站的推動下,尤其是會員付費業務的帶動下,類型化探索是近年來影視劇創作的一大方向。在犯罪懸疑、校園青春、偶像言情等多個類型上,國產劇誕生了眾多分眾爆款,在海外地區也積累了不俗的影響力。縱觀今年的類型劇創作,類型元素強化是一大顯性特征,有的作品通過極致化的類型表達實現了口碑破圈。
在以女性觀眾為主的影視劇市場,言情劇一直有著穩固的受眾群體和較大的市場份額。今年在這個品類的創作上,《新白娘子傳奇》《東宮》《白發》《奈何boss要娶我》等言情作品實現了制作上的進步和題材上的二次細分,維持了受眾基本盤。《東宮》《新白娘子傳奇》等劇的服化道和美術設計獲得了該類型受眾人群的好評。甜寵劇是近年來在言情大類之下迅速崛起的類型分支,這類劇集多改編自甜寵網文小說。通過極致化的甜寵風格,《奈何boss要娶我》抓住了該類型劇集的核心人群,成為今年年初劇集市場的一匹黑馬。
在青春劇類型上,今年涌現的作品包括改編自網絡同名小說的校園青春劇《獨家記憶》《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姊妹篇《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以及趙寶剛操刀、鄭爽主演的《青春斗》。《獨家記憶》通過貼合人物的演員選擇和寫實的大學生活描繪收獲了擁躉;“小時光”關注度雖不如前作“小美好”,但也捧紅了男主演林一。這些青春題材作品正在成為培育新生代偶像演員的搖籃。作為趙寶剛的回歸之作,《青春斗》觸碰了很多新一代年輕人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在犯罪刑偵、懸疑冒險題材方向上,類型劇探索趨向成熟。《白夜追兇》《無證之罪》《河神》等作品為這一類型的國產劇積累了一批觀眾。今年以來,《鐵探》《怒晴湘西》《破冰行動》等這一類型的作品都收獲了不俗的口碑,尤其是《破冰行動》,從窄眾走向了大眾。導演傅東育認為該劇脫穎而出的關鍵就在于類型化探索更為極致。
“什么叫類型?我們今天做的是警匪劇,在警匪劇里天天看到的都是談戀愛,你會追劇嗎?如果我想看一個甜蜜的愛情戲,結果天天在那里殺人放火,我肯定也棄劇了。網絡時代,觀眾在點擊的那一刻,希望的就是內容能滿足自己的期待,但現在很多戲都是掛羊頭賣狗肉,說的是這樣,結果拍出來不是這樣。”傅東育認為,類型劇考驗的是包括編劇和導演在內的創作者的手藝。《破冰行動》無論是人物表演的節奏,還是鏡頭語言的設計、配樂的創作,都在類型化基礎上進行了深入探索。
但即便是強調警匪劇的類型元素,劇中小篇幅的人物感情描繪仍然招致了觀眾反感。不少觀眾認為,李飛等三位年輕主角的情感糾葛影響了作品的主線敘事,結局甚至有爛尾之嫌。爛尾——不僅僅是觀眾針對《破冰行動》一部作品的詬病,包括《獨家記憶》《怒晴湘西》等類型劇口碑均高開低走。
保證故事敘事的完整性與一貫性,有待行業整體創作能力的提升,也需要創作者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恒心。
目前正在湖南衛視周播的《封神演義》收視不俗,熱度和網絡播放量也在衛視大劇中一騎絕塵。不過,很多觀眾可能想不到,這部劇殺青于2015年8月18日,“劇齡”已經超過3年。今年以來,一批庫存劇登陸各大衛視平臺,包括《重耳傳奇》《因法之名》《如果可以這樣愛》《趁我們還年輕》《夜空中最亮的星》等,這些劇集從殺青到上星播出,等待時間均超過了2年。
庫存劇的大量積壓,多年來供大于求形成的“消化不良”,已經成為影視產業發展的沉疴之一。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在一次公開演講中透露,僅愛奇藝拿到的最近2年之內立項投資開發的電視劇(幾乎都是成品)就超過100部,投資額達一二百億元。根據CSM媒介研究發布的《數據背后的電視劇市場之2018》信息顯示:去年,國產劇申報公示部數為1163部,申報公示集數為45731集;通過審批發行總部數為323部,通過審批發行總集數為13726集,通過審批的部數比例為28%。
“這是巨大的庫存。國內的電視行業也好,互聯網行業也罷,真的消化不了這么多。因為國人沒有這么多時間看這些同質化、低質的內容。”龔宇說道。盡管在有關部門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的宏觀調控下,國產劇總產量持續下滑,但無奈“雪球”滾了多年,如何消耗積壓劇成為了老大難問題。
今年以來,政策指導和題材方向變化的大環境,為這些庫存劇登陸衛視和互聯網平臺創造了機會。但也有觀點認為,2019年將是庫存劇消化的最后機會,“一旦行業調整完成,創作、生產、播出步入順滑軌道,新劇將主導播出平臺。”


一枝獨秀——今年截至目前的劇集市場,正午陽光的業績格外亮眼。其出品的三部作品《大江大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挺好》不僅收獲了市場口碑的雙豐收,而且全部入圍今年“白玉蘭”獎,領跑提名。
在影視產業多年的發展中,格局分散,中小企業數量龐雜且缺乏抗風險能力,即使是頭部企業,業績穩定性也較弱。而隨著馬太效應加劇,在行業集中化趨勢下,龔宇預測,未來的影視制作產業格局將呈現兩大陣營:一類是極少數獨立制作公司,憑借核心的創作實力和作品的穩定性,能在保持獨立性的基礎上繼續快速發展;更多影視制作企業將與播出平臺形成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這些公司的項目往往在初期得到平臺方認可后再跟進投資、制作。
在華策集團創始人、總裁趙依芳看來,行業洗牌階段,更考驗團隊的綜合實力,包括對政策的理解、題材的把控以及精品制作能力,而團隊的綜合實力在于人才的集聚。“從前端的創意制作,到質量把控、流程和效率的優化,只有擁有大量人才,行業才能獲得高質量發展,生產效能才能大幅度提升。”
談及行業低谷期的應對措施,廉潔告訴《綜藝報》,完美世界影視的抗風險舉措是多品類布局,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包括電影、電視劇、網劇、綜藝節目、網絡大電影在內的不同視頻產品品類,完美世界影視均有布局。與此同時,廉潔還希望尊重專業性,為編劇、導演等創意人才提供一個安穩的藝術創作環境,與更多行業上下游人才達成合作,從而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正如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會長、導演尤小剛所說,行業逐漸走向規范,現在正是大家埋頭搞創作的階段。“創作者要有責任感,影視產品提供的是精神內容,傳達正確的價值導向和歷史、現實認知,是從業者永遠逃避不了的責任。凡是把這個責任當做兒戲的就會被抑制、被摒棄;凡是把這個責任放在心里,而且踏踏實實從業的人,則有前途、有發展,能夠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