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彤
20世紀80年代,中國形成了四級辦電視的格局,在改革開放之初,依照行政區劃布設電視市場格局,有其合理性,不過沿用至今,此種模式已經開始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當下各地正在進行的縣級融媒體中心改革、建設,以及部分地區報業與電視臺改革,都是在積極探索符合當下市場格局和媒體現狀的機構建制。
在國外,報業時代的媒體市場大多和我們的四級市場類似,依據行政區劃設置,因為那個時代主要靠人工遞送和街頭銷售的方式進行傳播,報紙的銷售區域基本在本地。進入電波時代,因為電波無法用地圖上的疆界進行界定,所以媒體市場基本以無線鐵塔的發射覆蓋范圍進行設置。在地面頻道電視競爭時代,我們曾經幫助東部地區一些跨省區域的地面頻道提升無線鐵塔發射功率,通過覆蓋范圍的擴大來爭取更多到達受眾和更多廣告收入。事實證明,無線電波的覆蓋市場是現實存在的,只是在四級格局下,廣告主和媒體甚少關心這個問題,也很少利用這點進行市場營銷。
衛星電視時代,媒體市場瞬時變成了全球市場,在20世紀90年代衛星電視高歌猛進時,傳媒學的主要研究議題就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問題,很多電視內容都是具有全球屬性的,全球市場的規模效應是媒體贏家通吃的基礎。當然,上天容易,落地困難,做好本土化,才能讓全球化品牌為廣大受眾所接受。在中國,衛星電視帶來了“水果大戰”。各省級衛視通過上星實現了全國覆蓋,在全國范圍形成了實質競爭。讓市場認識到省級衛視的全國收視價值曾經是筆者年輕時工作的主要內容,為此也寫了很多文章,跑了很多數據。衛視的全國價值被認可不久,時代又按下了快進鍵——我們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不久的將來,我們還將進入5G時代。
互聯網時代,衛星電視和互聯網視頻的競爭不在一個跑道上:互聯網視頻是個性化的、個人性質的前傾觀看;衛星電視則是合家歡的、全家后仰的觀看。雙方相安無事,互聯網視頻更多程度上是衛星電視的轉碼而已。在這個時代,大家關心的是版權問題,關心的是傳送和下載問題。很少有人會去在意互聯網視頻網站的全國省市行政屬性。
不過5G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證明,觀眾的收視行為將普遍移動化,在手機或智能設備上接收信息將成為普遍行為,傳統媒體在這個市場中將受到極大沖擊。觀眾可能在非洲關注某個國內四線城市的直播紅人,也可能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了解將要到達城市的天氣狀況。現代技術破除掉了原有的地理行政疆界。根據行政級別建立的媒體將面臨內容、受眾等多重挑戰。事實上,當下縣級媒體的困局正來源于此。
國外傳統媒體市場也因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受到沖擊。相關調查發現,媒體從業人員及管理人員對當下的變革無所適從,對于全國性或者地方性媒體的認知,仍然無法走出過去的意識框框。在Netflix的挑戰之下,全球的媒體市場格局正在重構,監管當局也急需劃定媒體運營邊界,新的媒體市場正在形成。
中國是幅員遼闊的國家,在北京時間下,其實具備多個時區,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眾多方言,眾多人口,以及各不相近的生活習俗。這些都要求我們在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基礎上重新建構中國的電視區域市場。當下,我國的經濟市場建設正如火如荼,京津冀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東北工業振興、中部崛起,這些都是改革進程中市場化的必然選擇。中國有必要在經濟區概念的基礎上重新劃分相關媒體市場,以適應新形勢下經濟建設的需要,以及新的融合媒體的需求。
從傳播技術、理論上講,當下媒體都具備全球屬性,只是在到達方面,因為內容,因為市場,因為管理,只能到達局域市場,這些市場恰恰應該是當下媒體整合的重要物理空間。移動互聯網時代,并非只有MCN(多頻道網絡的產品形態)一種業務格局。在區域上進行人為市場區隔還是有其市場價值和可行性的。在明確的市場范圍內,內容制造者們更能生產出符合受眾需求的內容,如此才能促進內容市場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