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文彬
5月7日,上海國際電影節官方微博、公眾號對外發布開始預售海報系列衍生品的消息。一經發布,在影迷中引發巨大反響,一些影迷已經迫不及待地購買嘗鮮,微博上隨處可見“已下單”“期待見到實物”等字樣。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副主任童穎介紹,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推出3個系列,20多個類別,共計40余種產品。同時,還將根據預售情況以及影迷反饋,適當調整衍生品后續制作的品類和數量。
實際上,這并不是上影節第一次對外發布衍生品。早在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曾邀請上海雕塑家瞿廣慈、好萊塢導演蒂姆·波頓設計雨傘、杯子、T恤等衍生產品。


衍生品作為電影節的形象代表之一,如何利用好它們宣傳電影節品牌,并由此拓展電影節產業鏈多元化發展?上影節正在積極嘗試,在摸索中前進。
“上海國際電影節發展到第22屆,在專業電影人和普通觀眾中已經積累了較高的口碑和認知度,現在是時候像戛納電影節、多倫多電影節那樣,比較系統地推出衍生品了。”童穎表示,衍生品是電影節品牌推廣的有效載體,也是促進文旅融合的重要方式,組委會更希望消費者購買衍生品后,將對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美好記憶和感受帶回家。
為打好品牌推廣這張牌,組委會除開通線上預售,還將在上海影城設置1家快閃店,另有2個銷售點設在人流密集區域。“我們邀請明星參與了衍生品宣傳片拍攝,另根據主流的橫屏和豎屏觀看方式分別制作了短視頻。”
衍生品要想起到傳播電影節品牌的效果,與其設計理念有著密切關系。因此組委會吸取2016年的經驗,不再選擇藝術家設計主視覺,而由知名海報設計師黃海操刀。“藝術家設計的視覺效果太過個人化,反而不凸顯電影節的理念。”童穎表示,電影節未來每年的主視覺可能與知名電影人或影史重要節點聯動,旨在挖掘電影故事。
組委會第一次發布如此大規模的周邊產品種類,給童穎帶來很大壓力。找誰來生產?產能跟不跟得上?發售后會不會出現盜版?觀眾能接受多高的定價?這些都需要組委會摸索著來。但有一點童穎很確信,所有產品必須走國際化高端路線而不是小清新風格。“衍生品設計之初,我們考察了很多方案,有的書店售賣的文化產品主打小清新風格,設計公司也向我們推薦小清新,但我覺得上海國際電影節是大氣、時尚的電影節,最終選擇簡約的設計思路,保持國際化風格。”
衍生品承擔著推廣上海國際電影節品牌的任務,而贊助商則要借助電影節來推廣自己的品牌。特別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贊助商還自發傳遞著電影節的品牌定位。
縱觀上海國際電影節最近幾年的合作伙伴名單,阿里影業、阿瑪尼、積家、寶格麗、費爾蒙酒店等一系列知名品牌的的名字躍然紙上。童穎表示,組委會歷年來堅持和與我們有共同價值觀的品牌進行合作,積極在各行業領域尋找有實力有夢想的合作伙伴。
同時我們堅持與品牌共同探索與電影節的獨家合作模式,打造豐富多樣的電影主題活動形式。我們與積家合作華語經典電影修復項目,到目前為止共修復了包括《海上花》《畫魂》在內的13部經典華語影片,共同保護中國電影的瑰麗寶藏;今年我們又攜手國際知名彩妝品牌阿瑪尼美妝,聚焦影視化妝領域,共同設立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影視化妝設計獎學金,一起倡導關注、助力有潛力的青年電影人才發展。雙方共同傾注強勢資源助力電影行業發展的同時實現雙方品牌影響力和觀眾美譽度的提升的。
“正是因為上海國際電影節多年來一直注重自身品牌的良性發展,同時堅持選擇與我們‘氣質相投的合作伙伴,所以越來越多的優質品牌也選擇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童穎向記者解釋了組委會能把上海國際電影節品牌運營的越來越好的原因所在。她還表示,今后上海國際電影節還會繼續尋求具有電影情懷和基因的合作伙伴,深挖品牌訴求,打磨出更多兼具品牌效應和社會效應的合作模式,與品牌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