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少林

記者:你認為《早餐中國》能引發強烈反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洪雷:一個作品要脫穎而出,一定要與時代對話,抓住時代脈搏,擊中時代的情感需求點。當下的受眾看多了宏大敘事的作品,微觀、深入、有情感的內容反而成為市場的稀缺。《早餐中國》是一次比較好的嘗試,體現了海峽衛視在內容生產方面的一些想法:輸出正確的價值觀,從小切口進入題材,但所呈現的生活足夠澎湃而鮮活,有人情味的內容才能打動人、感染人。同時,《早餐中國》的傳播巧妙地結合了當下受眾青睞的短視頻這一形式,進一步擴大了內容傳播的速度和廣度。
記者:當下,很多市場主體都在發力短視頻,你認為電視平臺的優勢是什么?
洪雷:這個時代慌亂了一點,匆忙了一點,很多大流量的東西,缺少敘事技巧和表達能力,這反而是電視臺的優勢,也是內容生產的底線。同時,電視平臺對于內容所傳遞的價值觀也有自己的堅守。
記者: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中,傳統媒體如何體現自己的存在感?
洪雷:歸根結底還是靠內容。不管渠道如何變化,只要有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一樣可以生存得很好。融合是為了實現更廣泛的傳播,更廣泛的傳播意味著更大的影響力,這就要求內容創作者要找到時代的共鳴點,制作并傳播有養分、有情感、有正向價值觀的內容。作為一家主流媒體平臺,海峽衛視一直在強調平臺的責任和擔當。
記者:創新是驅動平臺向前發展的動力,你認為電視平臺創新的方法論是什么?
洪雷:創新無套路,海峽衛視的套路也一直在變。例如,我們在做綜藝節目的時候,不會一味地跟風去邀請那么多大明星,我們會把綜藝節目和紀錄片兩種形式相結合,紀錄片往前進半步,綜藝節目往后退半步,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樣式。
當然,創新有幾個原則需要遵守。首先,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實現更廣泛、更快速的到達。其次,一定要整合優勢資源,發揮平臺長處。例如,海峽衛視目前的優勢在于我們做紀錄片出身,更能關注到小的切入點,也更接地氣,可以俯下身去接觸平凡人的普通生活。此外,要做有養分的內容,作品要留下些思考,可以見證時代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