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平
生態綠色、美麗環保是一種包容式的鄉村治理模式,是當代鄉村發展的新理念、新范式、新追求。綠色生態美麗鄉村的內涵是環境友好、資源節約,核心是綠色、循環、低碳、可持續,關鍵是低能耗、低排放、無污染,展現天藍、水清、氣爽,綠樹青山,田園風光,殷實宜居,和美鄉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率先建成現代化標志性美麗鄉村,建成中國農村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必須走綠色生態包容發展之路,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創建工程。
一、基于綠色生態的美麗鄉村治理理念
以綠色生態引領美麗鄉村治理,不僅超越了保護環境的層次,還融入社會、文化、歷史、經濟等元素,是體現全面、整體、高效、和諧、持續的生態發展觀,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然與自然之間互利互惠的共生治理結構。不僅能滿足人的自身進化和鄉村發展的自身需求,而且能保護自然、供養自然,并推進農村社會的生態進化。
美麗鄉村治理生態系統觀。鄉村生態系統與其他生態系統一樣,同樣具有開放性、整體性、層次性和動態性特征,具有閉路循環的規律、反饋調控的規律、系統和諧的規律。理論上,鄉村生態系統的開放性,體現在鄉村依據本身系統與周圍環境之間存在物質、人力、信息的交換;鄉村生態系統的動態性,則體現在鄉村是個開放的系統,鄉村建設治理發展,是一個適應變化的過程,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鄉村生態系統的整體性,體現鄉村治理體系的各個要素是按一定的方式構成的有機整體集合,而不是要素的簡單機械加和;鄉村生態系統的層次性,體現在一方面單個系統有一定的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又是由更小一層次的要素組成的,另一方面單個系統自身又組成更大系統,如鄉村村落組成新農村建設體系。鄉村治理的功能定位要充分考慮到鄉村自然條件、經濟區位,考慮到其開放系統均衡特性。同時,要周全考量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使鄉村轄域及周邊具有多樣而合理的生態結構、豐富的能量積聚和持續增殖潛力,以及較強的環境調節能力和美好的生態遠景。
美麗鄉村治理生態自然觀。鄉村治理實踐是不依賴人的主觀意愿特別是行政命令為手段的,而是尊重客觀存在,堅持以行政倫理為指引、民意為導向,順其自然的治理觀。自然觀旨在對自然存在方式、演化規律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給出唯物又辯證的解釋。自然界是處在永恒運動、變化、發展中的物質世界,自然界一切現象都是對立統一的,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自然界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對自然界認識的基礎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梢姡米匀挥^指導鄉村治理實踐,恰當地反映了人們對基于綠色生態規劃的鄉村治理模式的新認識、新判斷、新范式。鄉村治理自然生態觀體現天人合一的樸素唯物自然觀,將自然進化、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統一起來,看成是一個統一的自然實踐過程,遵循著統一的客觀辯證法的規律,用自然唯物主義原則考察鄉村治理實踐,不僅強調治理中的自然與人、社會統一的,把人和社會包含在自然的概念之中,還從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出發,在對自然的理解中注入了人的主體性因素,闡發了人化自然的行政倫理思想。
美麗鄉村治理科學發展觀。鄉村治理綠色生態理念當然體現科學發展觀,通過科學治理,和諧處理鄉村眼前發展與持續發展的齒唇相依關系,以發展促持續帶穩定,進而反哺鄉村更加有效發展。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茖W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利益作為一切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的合理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發展,在保持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注重民主政治、精神滿足的需要,形成物質的、政治的、精神的、生態的各個層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科學發展觀強調協調的發展觀,注重統籌城鄉協調、區域協調、經濟社會協調的發展??茖W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美麗鄉村治理堅持科學觀,就是要把鄉村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緊扣讓百姓得利的核心,有效整合資源、釋放鄉村現實生產力,進而把握鄉村發展規律、創新鄉村發展理念、轉變鄉村發展方式、破解鄉村發展難題,提高鄉村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鄉村又好又快發展。就是要始終維護發展好人的根本利益,尊重人的主體地位,發揮人的首創精神,保障人的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鄉村的全面發展,實現發展為民、發展靠民、發展民享。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同時,統籌兼顧村民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美麗鄉村治理生態循環理念。我國“三農”問題的困境在人口多、底子薄,鄉村資源非常有限,快速發展對鄉村資源的破壞速度已遠遠高于其恢復的能力,遵循生態治理循環發展的理念刻不容緩。生態循環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表現為低消耗、低污染和高利用、高循環率。強調物質和能源通過不斷循環,得到合理持久利用,進而節約資源。生態循環是以生態理論、系統理論和協調理論為基礎,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及可持續發展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生產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把生態負增長轉變為生態正增長,實現經濟活動的循環生態化。鄉村治理生態循環就是要以生態價值優先理念為導向,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運行循環經濟和生態學理論,通過鄉村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系統化循環利用,實現鄉村治理可持續,打造具有高效資源循環過程、完整系統結構網絡、可進化復合式鄉村生態經濟。
美麗鄉村治理綠色低碳理念。我國仍處于鄉村城鎮化、農業工業化、農民市民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口的雙重壓力,使得鄉村生態環境破壞達到自然生態所能承受的極限,給能源資源和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不僅使得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還帶來了沉重甚至不可逆的環境污染,鄉村治理綠色低碳模式勢在必行,即倡導在鄉村治理中優先考慮環境保護,提高環境保護與鄉村發展的融合度。美麗鄉村建設必須樹立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推動鄉村發展與生態建設齊頭并進,經濟實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同步發展。走鄉村經濟增長與資源能源消耗脫鉤的經濟模式,必須大力推進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大力倡導鄉村清潔經濟、綠色無煙鄉村經濟理念,將對環境污染預防戰略持續應用于鄉村治理過程中,最終得以保護美麗的鄉村環境。
二、綠色生態美麗鄉村治理面臨問題及對策
鄉村治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目前全國各地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在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思想認識上,有的還存在偏差,或片面強調速度數量不求品位質量,或搞形式主義、面子工程,沒根本列為重大民生工程,群眾參與治理主體意識模糊;在長遠規劃上,鄉村治理缺乏規劃引領,或無編制治理規劃,或規劃缺乏科學論證,與資源稟賦、地緣條件、產業發展對接不緊,沒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地方特色、民俗風情、人文內涵等要素;在基礎建設上,大多資金投入不足,公共產品特別是基礎設施供給短缺,基層鄉鎮政府財政赤字和負債普遍,不發達地區尤為嚴重;在發展動力上,缺乏持續動力,鄉村治理產業支撐能力較弱問題普遍,尚缺乏長久生命力;在發展水平上,普遍處于低發展水平,城鄉差距擴大,村民收入增緩,衛生、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滯后;在制度保障上,鄉村治理結構存在制度性缺陷,鄉村基層組織薄弱,基層執行政策不力或偏差,基層越權、違法執法常見,行政干預市場普遍,農民利益表達機制不健全。
建設綠色生態基調的美麗鄉村,既要鄉村快速持續發展,又要保護鄉村自然生態。實現這個目標不僅需要先進的規劃來引領,人才和資金投入來支撐,高效的組織機構來推進,而且需要法律制度來保障,群眾關注參與,特別是發揮好政府、市場和社會各自的作用??v觀國內鄉村治理成功范例,一般有以下共性特點:一是個性治理。不同地域的鄉村有著不同的資源稟賦,不同的鄉村自然和人文特征,因地制宜、因村而異,才能真正顯現出多樣性和錯位個性。二是系統治理。鄉村生態系統的能量和信息等因子相互循環、相互交換、相互匹配,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各領域各空間形成一個有機不可分割整體,鄉村生態系統構成要素呈梯度有序協調發展。三是精細治理。綠色生態發展模式,有別于粗放式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快速發展老路,處處體現精準精細,精雕細刻,用心耐心。四是和諧治理。和諧體現以人為本的治理落點,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以及自然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終極建成人類宜居美麗鄉村。五是可持續治理。冰凍三尺非一日寒,生態發展是一漸進過程,需要計從長遠和預留空間,明確代際責任和功成不必在己任成為綠色發展的共識,決不能以一時繁榮、眼前利益而透支了后代發展潛能。
當前,美麗鄉村治理面臨經濟快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業創新等諸多機遇,也面臨著生態環境壓力、資源能源約束、資金人才缺乏等各路挑戰,創建鄉村綠色生態系統必須突出以下重要方面:一是突出聯動機制。美麗鄉村建設全領域廣覆蓋,需要聯手聯動,在運作上需要由政府一元主導轉向多元化運作,即政府引導推進、市場化運作配置、社會有序參與,需要各方面協作協調推進,建立決策、執行、反饋、修正、追溯機制,確保組織運作良性循環。二是突出頂層設計。跳出城鄉統籌發展中的城市化思維,依托鄉村生態包容式發展等先進理念高點規劃,借鑒美麗中國、生態城市建設中的零碳生態、綠色宜居、智能生活、去機動化、天人合一等概念規劃和設計理念,既有高質的生態空間布局、產業布局、人文布局等戰略規劃,又有科學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保障。三是突出人才支撐。把一大批將才相才和各類專業人才的勢能吸引、轉化和釋放出來,依托人才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建設智慧鄉村、智能生活,打造鄉村生態島鏈、低碳清潔鄉村,提升鄉村治理的科技含量。四是突出多元投入。綠色生態鄉村建設需要大資金多領域分層次多階段持續投入。強化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實行財政分級投入,設立專項資金和運行平臺,確定合理的年度投入增幅,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放大市場化運作配置資源效應,支持和靈活利用民間資本和非政府組織等社會資源參與投入。五是突出公眾參與。加大宣傳和普教力度,強化農民村民綠色生態理念和治理主體意識,引導從自己做起節約資源,預防和減少環境污染,建設清潔家園。強化社團組織和企業的社會擔當意識,加大對企業訓化力度。完善環境決策、民意匯聚和信息公開制度,調動社會公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六是突出標準建設。提高生態準入門檻,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推進碳排交易試點和環境資源稅費改革,提高資源使用和污染成本。提高鄉村建設標準,加大示范創建力度,建立嚴格考核評價體系,實施目標化管理,項目化運作,常態化問責,守住鄉村綠色底線。
(作者單位:中共南京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責任編輯:黃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