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允巖 王學軍 李智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論斷、新舉措,指出:“要更加注重對遠離中心城市、交通不便和經濟落后的廣大農村地區的投入和建設,更加注重引導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這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標志,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對提升我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現階段所存在的問題隱藏著服務主體的實際需求,未被滿足的需求就是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提升的關鍵點。其中,農民群眾主體意識有待激活,接受能力有待提高,這兩點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的提升起著關鍵性作用,農民群眾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認同程度是衡量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的重要指標。
關鍵詞:新農村? 公共體育服務? 創新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4(c)-0176-02
1? 明晰公共體育服務質量的涵義,從對立角度觀察接受主體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物品性質理論認為公共產品本身所具有特征,使其帶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也就是說由于其免費的特性,不會影響他人對該物品的正常需求,滿足大多數人的實際需要。作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接受主體農村村民理應成為服務的核心受益對象,任何不考慮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接受主體實際需求的服務,都會成為無源之水,漸漸枯竭,降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資源配置效率。
2?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的雙重指向
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活動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體現,有利于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滿足村民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活動需要。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由其滿足農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促進村民身心健康發展的價值二重因素決定。從滿足農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維度來講,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具有明顯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點,是我國公共服務體系重點實踐服務活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高即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做好基層健康公共服務工作。從宏觀上看,就是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重大戰略部署,是建設美麗中國、把握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相關文件的要求,達到特定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指標。從微觀上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美好生活需要功能折射到“農村”這個服務陣地,準確把服務內容、服務平臺、服務用戶鏈接起來,推動服務內容的精準分發和精準觸達,打造服務人民的制高點。在實際的公共體育服務過程中,政府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觀念轉為被村民自覺認可和接受。從滿足村民健康需求和促進身心全面發展的指向來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只有切實“滿足廣大村民需求痛點”,及時提供更多的娛樂性強、內容豐富多彩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內容,掌握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場主動權和主導權,村民才會自愿的、主動的參與其中,增強服務效果。在培育目標上,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只有真正滿足村民真實需求,使服務解決村民真正的健康需求,才能算是高質量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無論是開展“普通大眾服務”還是“特殊人群服務”,其主要點在于所開展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能夠被村民所認同,將外部被動行為轉為內部主動行為。2018年2月4日,新華社授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在這一大背景下,以村民委中心的服務理念和以村民滿意程度為導向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評價逐漸為公共服務部門所采用。
3? 被忽視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接受主體
由于我國經濟體制的原因,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是否達到國家標準主要是關注其服務管理、硬件設施、開展方式、隊伍優化等客觀外在因素,而接受公共服務者的主體性被遮蔽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是在具體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過程中,只是將接受公共服務者看作是等待接受政府服務目的的對象,完全按照政府的意愿去填充,完全忽視了接受公共服務者對公共體育服務內容的興趣、選擇、重組、內化等主體性活動。而由此造成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在實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會將主要問題歸咎于公共服務主體的機制問題所導致的,正所謂“接受服務者在哪,受眾在哪,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由于行政主體主導規劃的服務內容、服務設施、服務載體等不能有效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無法形成有影響力的服務品牌,只顧著抓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硬件設施的建設,導致了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主體的“一元決定論”,忽視了接受服務者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提升的能動作用。二是在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方案設計中,注重強調服務樣本在不同維度上進行一個伸縮變化,致力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過度的均等化,而忽略了接受服務主體的個性化需求。在這樣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范式下,只注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內容的標準化,而忽視了接受服務者實際服務需求;只滿足基本服務需求和一致性,而忽視了接受公共服務者對服務產品的價值期待;只注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社會效應,而忽略了村民個體的內在需求,導致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野蠻生長”。從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整體框架看,服務內容的互動性和體驗性是影響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的重要因素。誠然,在現階段我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任何服務要素要想發揮最好效果必須要有接受服務者的主動參與,發揮其積極的主觀能動性。服務效果不單純是由服務主體提供的服務決定的,被服務對象的滿意度也是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不是“要村民做”而是“村民要做”,無論是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諧同村的戰略高度,還是從全民健身的角度,提供高質量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是需要和發展的必然。把握新時代農村發展趨勢,部署適應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機制體制改革,聚焦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主體業務,著力滿足不同服務主體的多樣性需求,打造新型的服務體系,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形成豐富、多元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數據庫。加快建設服務提供者所主導設計的服務活動、服務隊伍、服務安排等只有切實滿足接受服務者的真正需求,農村才能實現自我驅動達到最好服務的狀態。這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從接受服務主體視角來看問題,基于轉換視角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戴健,鄭家鯤.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研究述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1):1-8.
[2] 戴健,張盛,唐炎,等.治理語境下公共體育服務制度創新的價值導向與路徑選擇[J].體育科學,2015,35(11):3-12.
[3] 樊炳有.體育公共服務的理論框架及系統結構[J].體育學刊,2009,16(6):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