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孟德鋒
(南京審計大學 金融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5)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融資難問題一直是制約農村地區發展的一個障礙。為了解決農戶融資難的問題,2004—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農村金融問題,提出要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和創新,改善農村金融服務。2006年底原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了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的政策,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貸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紛紛在農村設立營業網點。根據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國共設立1601家村鎮銀行,其中中西部地區村鎮銀行數占總數的65%;全國共擁有8551家小額貸款公司,共提供貸款9799.49億元①數據來源于中國銀保監會網站。。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為農戶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但是由于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組織結構、管理方式、市場定位、風險控制方式等不同,新型金融機構與原有金融機構在服務上是否存在差異?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進入,對于原有金融機構有什么影響?同時,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當前農戶已經不是傳統意義的小農,農戶出現了異質性,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類型農戶的信貸需求不同,那么這些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與原有金融機構對于異質性農戶是如何定位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進入是否改變了農戶的融資渠道?即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對于異質性農戶的信貸需求是如何定位的?在當前鄉村戰略實施背景下,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有助于更好地評價完善當前的農村金融體系,并從農村金融改革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議。
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容易遭受自然和市場兩方面的風險,而農民又缺乏抵押品,農村地區中低收入人群的信貸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作為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農村金融機構,也不愿意覆蓋這部分群體的信貸需求。另一方面,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同地區不同收入水平農戶的信貸需求出現了異質性[1],農村地區有信貸需求的農戶主要集中在個體經營以及種養殖大戶,這些市場型農戶對資金的需求旺盛,而又沒有過多的資金積累,只能通過外部融資。由于親朋好友之間的借貸雖然不收取利息,但是要承擔一定的人情成本,對于資金需求量較大的農戶還是傾向于選擇向金融機構貸款。趙雯等(2013)的研究表明家庭經營土地面積越多的農戶向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的意愿越強烈,這主要是由于這些農戶愿意通過各種正規金融途徑獲得貸款從而來提升土地的經營效率[2]。
農村地區“貸款難”主要表現在低端市場的供給空白以及中端市場的供給不足,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出現不僅提高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程度,緩解了低收入農戶的信貸約束,而且為市場型農戶提供了一條新的借款渠道。馮詩杰等(2010)發現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大多數設立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這些地區基本上以傳統農業為主,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滿足了該地區農戶的信貸需求[3]。程昆等(2009)認為村鎮銀行的建立增加了中端市場的供給,能夠滿足小微企業以及市場型農戶的信貸需求[4]。
農村信用社作為原有為農戶提供貸款的主要金融機構,以前是不愿意為小農戶提供貸款的,但是隨著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競爭程度的提高,農村信用社也改變了自身的經營策略,開始向農戶以及中小企業提供貸款[5]。調研中發現,自放開農村金融市場后,農村信用社向農戶貸款的意愿也在提高,而且進行了多方面的信息技術創新,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Dell’Ariccia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競爭程度的加劇會促使銀行向小額的、信息不透明的借款者放貸,而且競爭越激烈,該部分借款者的信貸可得性越強[6]。
2007年底開始設立的村鎮銀行服務目標主要集中在專業農戶以及小微企業貸款,同時對農戶貸款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針對當地產業特色創新的農戶貸款,有利于滿足這些農戶的貸款需求。李向(2012)的研究表明村鎮銀行服務對象定位在農戶、以工商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以及農村的小微企業[7]。專業農戶以及以工商經營為主的農戶收入水平處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具有很強烈的致富意愿,而且具有償還能力[8]。根據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1601家村鎮銀行有65%位于中西部地區,而且縣域覆蓋率高達68%,為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占總貸款的92%,同時堅持按照小額分散的原則進行信貸業務。這說明村鎮銀行堅持服務當地鄉村建設,同時,帶動原有農村金融機構改變服務理念,讓農村地區農戶享受到競爭紅利,有利于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的發展。
農村資金互助社內生于農村地區,在農村經濟專業化程度逐漸加強,農業經濟由傳統經濟向現代農業過渡時期,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出現為農戶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融資渠道[9]。農村資金互助社是以信用為紐帶形成的社區性金融,可以充分利用熟人機制和懲罰機制來進行信貸風險控制,這比原有的農村金融機構具有更低的準入門檻和市場交易費用。互助性質的農村資金互助社體現的是一種“公平分享低利率貸款額度”的方式[10],這有利于滿足農村貧困地區農戶的信貸需求。蘇欣(2017)通過對四川省588家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分析研究發現貧困村資金互助社在緩解農戶生產發展中出現的資金短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1]。
小貸公司由于產權結構清晰,政府干預程度較少,利率市場化程度較高,小貸公司以“小額、便捷、優惠、靈活”為服務特色,積極主動為小微企業和農戶服務,能夠實現財務持續目標和支農目標相兼容[12-13]。同時,小貸公司利用“熟人機制”注重調查貸款來源,貸前調查“三三制”,不僅看“三品”(人品、產品以及抵押品),還查“三表”(電表、水表以及煤氣表),同時核對“三單”(稅單、銀行對賬單以及貨運單),有效地保證了貸款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小貸公司不僅與原有金融機構競爭,還為那些不能從原有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農戶提供金融服務,創新小額循環、浮動抵押等多種貸款方式,有效地為農戶提供了金融服務。
通過以上理論分析得出以下研究假說:
假說一:從金融市場結構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進入有利于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程度,刺激原有金融機構進行信息技術創新,繼續“支農支小”,產生“鯰魚效應”。
假說二:從市場定位來看,新型金融機構既服務于中等收入的個體工商經營農戶,也服務于種養殖戶、中端農戶以及貧困農戶,新型金融機構的進入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假說三:從風險控制方面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以信用為紐帶,利用熟人機制和懲罰機制來進行風險控制,有利于保證貸款質量,促進新型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一般來說,農村金融市場上農戶面臨兩個融資渠道,一個是正規金融機構,另外一種就是親朋好友之間的零息非正規金融借貸,而正規金融借貸又分為原有金融機構借款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借貸兩種。前面的分析表明,農村金融市場供給增加后拓寬了農戶的融資渠道,那么新增加的農村金融機構服務對象是否與原有金融機構服務對象一致?對于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類型的農戶融資渠道選擇是否一致?本文采用多項Logit模型來分析不同類型金融機構信貸行為對異質性農戶融資渠道選擇的影響。
本文采用多項Logit模型,將每一筆借貸作為一個樣本進行分析,把農戶融資途徑分為三種,一是原有的正規金融機構借款,主要是當地的農信社(包括已經股改的農商行、農村合作銀行)、國有商業銀行等2007年之前在該地區設立的金融機構;二是零息的親朋好友借款;三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借款,由于本文關注的是放寬農村地區市場準入后的變化,因此文中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是指2007年之后新設立的村鎮銀行、小貸公司以及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戶i從融資途徑k獲得貸款j的概率可以表示為:
10月1日晚,歡度國慶的熱鬧氛圍揮灑在中華大地上,貴州省大方縣慕俄格酒店宴會廳內,人頭攢動,柔美的燈光伴著輕柔的音樂,三對新人在現場近千人的祝福聲中許下誓言,喜結連理。此刻,對于仿佛置身童話世界的酒店工作人員而言,這樣的場景時時上演,卻常見常新,每一位員工都用自己的努力為來到酒店結婚的新人奉上最難忘的回憶。作為婚宴舉辦地,慕俄格酒店在國慶期間以每天3對,每次接待近千人的容納量為新人們提供新婚場地。營業兩年來,慕俄格酒店已經形成集住宿、餐飲、會議接待等為一體的酒店服務綜合體,誠摯服務四方賓客。

其中,yij表示農戶i選擇的融資途徑,農戶有三種途徑可以選擇,即原有金融機構借款、零息的親朋好友借款以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借款;Xi表示農戶的特征向量;Zj表示金融市場的特征向量。此外,為了說明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地區差異,該模型增加了地區虛擬變量Ds,即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
同時,考慮到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同一地區農戶出現了異質性,本文用農戶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來區分異質性農戶,將農戶分為五類:以種養殖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以外出打工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以工資性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以個體經商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和其他收入來源的農戶。
為了準確分析影響農戶融資途徑的因素,本文將變量類型分為農戶特征變量(其中將農戶異質性變量單獨分析)、金融市場特征變量和地區虛擬變量。金融市場特征變量主要考慮農戶所在鄉鎮的金融機構網點數、農戶離最近金融機構的距離。一般來說金融機構網點個數增加,會活躍農村金融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度,前面的分析也得出當前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的競爭度在不斷提高。此外由于交易費用及借款時滯的影響,農戶離最近金融機構的距離也會影響到農戶的融資途徑選擇。表1是各變量的說明和統計描述。

表1 變量描述與統計特征
數據來自2013和2014年實地調研的江蘇省8個市,41個鄉鎮,82個村莊的農戶,共收回有效問卷1102份。本次調研問卷的編制過程聽取了多方面的意見,首先在一個市進行了試調研,后聽取了專家意見進行了進一步修改,調研問卷的內容包括農戶家庭基本情況,農戶家庭各類收入、支出以及資產情況,并詳細詢問了農戶近3年的融資情況(包括融資渠道、融資成本、還款率等多方面),同時,問卷調研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這些都有效保證了調研數據的可靠性。
本文抽樣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具體如下:首先,由于江蘇省存在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的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個地區,分別從這三個地區抽取樣本,共抽取11個縣為樣本;其次,根據每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選擇能夠代表當地發展水平的鄉鎮,如果該縣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越大,選擇該縣的鎮的數目就會越多;然后根據同樣的方法,從每個鎮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村莊;最后根據村干部提供的信息,將每個樣本村農戶按照水平差異進行分組,每組隨機抽取若干農戶作為樣本。
首先,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農戶的異質性差異,從表2可以看出,蘇北地區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外出打工,該比例占65.15%,其次是個體經商以及種養殖業;蘇中地區與蘇北地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打工收入比例的下降,以及工資性收入的上升;蘇南地區也延續了該變化,但是蘇南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以種養殖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數僅為0.19%。

表2 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農戶的異質性差異 (%)
收入水平不同會導致農戶受到的信貸約束程度不同,一般來說,收入水平越高其能夠提供的抵押品就越多,農戶受到的信貸約束程度也越低。從不同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來看(見表3),原有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主要集中在以個體經商為主的農戶以及以種養殖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家庭,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與其基本相似。這主要是由于在農村地區具有融資需求的農戶主要集中在這兩類人群中,該兩類農戶有發展農業生產和進行非農生產的融資需求,而以打工收入和固定工資收入為家庭主要來源的農戶收入較穩定,能夠維持基本的生產和生活需求。零息的親朋好友借款集中在以種養殖業為主的家庭,該比例達到了59.86%,而以打工收入、固定工資收入和以個體經商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所占比重相差不大。

表3 不同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分析 (%)
本文運用多項Logit模型對農戶融資途徑的選擇進行了分析,將零息的親朋好友借貸作為參照類別。在模型估計前通過Hausman檢驗表明該模型符合“獨立于無關類型”假設,說明使用多項Logit模型是合理的。模型估計結果見表4。
從實證結果來看,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從農戶的特征變量可以看出,相對于零息的親朋好友之間的借款,有技能、家里有人是鄉干部或者有親戚朋友在銀行工作的農戶更容易從原有金融機構借款,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并不看重這些因素。這說明關系對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不顯著,新型金融機構在審核貸款時利用熟人機制和懲罰機制來提高貸款的質量。此外,擁有存款越多的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機會越高。
第二,從農戶異質性變量來看,原有金融機構主要服務于以個體經商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不僅服務于該類型家庭,還服務于以種養殖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這說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擴大了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范圍,提高了這部分農戶的金融服務可及性和信貸可獲性。新型金融機構的進入,與原有金融機構在中端市場形成競爭,有利于原有金融機構通過信息技術創新改變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緩解農戶的信貸約束。

表4 多項Logit模型估計結果
第三,從金融市場特征變量來看,由于交易費用和借款時滯方面的原因,農戶離金融機構越遠,越偏好于零息的親朋好友借貸;而該地區金融機構數量越多,農戶從原有金融機構借款的概率越高,當該地區金融機構數目增多,競爭增加時,農信社會調整貸款組合,向農戶貸款傾斜。從地區虛擬變量來看,相對于蘇中地區,蘇南地區的農戶更偏好于向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借款。
為了進一步檢驗結論的穩健性,考慮到蘇北地區農業生產比重較高,以種養殖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主要集中在蘇北地區,因此加入蘇北地區和以種養殖為主要收入來源農戶的交互項進一步檢驗,實證結果如表5所示,由于控制變量結果與表4基本一致,本文只報告了關鍵變量的回歸結果。實證結果表明農戶異質性變量顯著,這表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確實提高了這部分農戶的金融服務可得性,拓展了這部分農戶的融資渠道,尤其是對于蘇北這類第一產業占比較高的地區。

表5 多項Probit模型的實證結果
由以上分析可知,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擴大了金融市場服務范圍,同時對原有金融機構的貸款組合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調研中發現,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時間平均為4.46天,最短的僅需半天,而從原有金融機構借款,從申請到獲得貸款的平均時間為14.45天。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活躍了當地金融市場,同時對原有的民間高息借款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對其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本文運用江蘇省1102戶農戶調研數據,實證分析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對農戶融資渠道的選擇,分析了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市場定位與服務對象,得出以下研究結論:
第一,原有金融機構主要服務于以個體經商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戶,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不僅服務于該類型家庭,還服務于以種養殖為家庭主要來源的農戶。這說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給原有金融機構帶來了競爭壓力,一方面促進原有金融機構繼續“支農支小”,另一方面擴大了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范圍,提高了中端農戶和貧困農戶的金融服務可及性和信貸可獲性。
第二,由于交易費用和借款時滯方面的原因,農戶離金融機構越遠,越偏好于零息的親朋好友借貸,而該地區金融機構數量越多,農戶從原有金融機構借款的概率越高。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農村金融市場的放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市場化農戶提供了一條新的融資渠道,同時提高了種養殖農戶的信貸可得性。
第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改變了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結構,提高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程度。一方面促使原有金融機構進行信息技術創新,降低了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另一方面,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以自己的優勢,為中端農戶以及原有的金融服務空白地區提供金融服務,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了資金支持。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政府部門應該在控制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適當降低農村金融機構設立門檻,鼓勵不同類型資本繼續進入農村金融市場設立金融機構。同時,要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與原有金融機構一視同仁,享受政策優惠待遇,對于涉農貸款或農戶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加大政策優惠,幫助其降低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次,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要堅守初心,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聚焦服務對象,明確其市場定位,發揮自身優勢,使農村金融市場形成有效的錯位競爭。農村資金互助社可以發揮其信息方面的優勢,繼續為村莊貧困農戶提供金融服務,而村鎮銀行、小貸公司可以發揮其效率優勢為那些急需資金的農戶提供信貸服務。同時可以借鑒原有金融機構成功的經驗,可以更好地扎根農村地區,為農戶提供信貸服務以及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要堅持創新,提高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效率。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為其發展提供了機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要結合金融科技創新,增強風險監控和信息系統的服務能力,促進業務發展,強化“支農支小”服務能力,提高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效率。
總之,各種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進入農村市場,提高了異質性農戶的信貸可獲性,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