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奇芳
剛剛在泰國曼谷舉行的第34屆東盟峰會通過多項成果文件,其中非常引人矚目的一項就是“東盟印太展望”。東盟首次明確提出自己的“印太”戰略,具有鮮明的持續性、包容性、建設性與合作性等特征。
持續性是指與東盟一貫的外交理念和實踐一脈相承。其目的不是建立新機制或取代現有機制,而是沿用東亞峰會等已有機制作為平臺。《東盟憲章》《東南亞友好條約》和其他相關東盟文件以及國際規約所載的準則與原則,仍將在這一戰略中發揮指導作用。
包容性是指秉承東盟“開放地區主義”精神,歡迎東盟成員與合作伙伴提出各自的想法和建議,對不同意見持包容態度。此外,東盟還將酌情與亞太及印度洋地區其他區域和次區域機制就共同關心的具體問題開展合作,對有關倡議進行補充。
建設性是指貫徹了東盟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宗旨。展望文件中關于東盟對印太前景的設想是:“亞太和印度洋地區不是相鄰的領土空間,而是緊密融合、相互關聯的地區……一個對話合作而非競爭的印太地區;一個所有人都發展繁榮的印太地區”。“東盟印太展望”的目標則是“為維護和平、自由和繁榮作出貢獻”。
合作性是指強調了東盟與伙伴展開廣泛務實合作,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的追求。展望文件中詳細列舉東盟為實現其設想的印太前景而開展合作的四大重點領域,包括海上合作、互聯互通、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南南三方合作等經濟事務。
這個“印太”戰略最突出的一點是東盟的中心地位。展望文件明確將東盟的中心地位作為推動印太區域合作的根本原則,強調東盟主導的東亞峰會等機制是這一戰略運行的平臺,并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加強和賦予現有東盟主導機制新的動力,使其更好地面對挑戰,抓住當前和未來地區與全球環境帶來的機遇。
由此可見,東盟提出的這一“印太”戰略與美日等國的截然不同。
首先,主導者不是某個大國或大國集團,而是奉行和平、自由和中立的東盟。東盟在東亞地區合作中的地位早已深入人心,為地區穩定與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而且無論從自然地理還是地緣政治來看,位于太平洋與印度洋交匯處的東盟國家是最有發言權的“印太”戰略制定者。比起那些千里之外甚至遠隔重洋的大國,東盟的“印太”戰略最符合該地區實際情況和利益需求。
其次,目的不是爭奪主導權和控制權,而是促進對話與合作。東盟強調其中心地位和主導機制,是鑒于以往的成功經驗,為周邊大國提供對話合作的平臺,是包容協商的。某些大國的“印太”戰略則完全是為搶占主導權和控制權,機制具有強烈的排他性。
再者,重點領域不是政治和安全,而是社會經濟發展。無論美日“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還是美日印澳在印太的“四國聯盟”,都具有極為濃厚的政治和軍事色彩。而東盟在“印太展望”中提出的四大合作領域完全聚焦社會經濟事務,對發展中國家占絕大多數的亞太和印度洋地區來說,哪個適合,不言自明。
“印太”概念沒有錯,“印太”戰略可以提,但出發點和目的都應是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就這點而言,東盟的這個新文件應該是迄今最“印太”的“印太”戰略了。▲(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