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月
《炮獸》節選自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的《九三年》,因為其驚心動魄的場面、險象環生的情節、神思飛揚的想象,而成為小說場景描寫與渲染的典范之作。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受制于語言的品味、想象力的發揮、整部小說的熟讀等多方面因素,《炮獸》給教師和學生也帶來了很多困惑。
教育界的前輩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大同小異:首先,整體感知,切分場景。可以分成三個場景——炮獸肆虐、人獸搏斗、賞功罰罪。其次,借助對比,探究場景。結合每個場景中的幾組人物對比,探討這種寫法的作用,分析人物性格。最后,結合“話題”,討論場景作用。結合教材單元話題“場景”的功能,討論《炮獸》這篇小說的場景作用。這樣的教學設計,簡單明晰,但讓人有很多疑慮:
1.場景的切分只能是這樣的一種嗎?可不可以有別的切分方式?經濟學上有一個“參照點原理”,多一個參照點在決策方案進行判斷和評價時往往就多一個評價參照標準。換句話說,多一個參照點就至少多一種決策判斷和評價。在場景切分上,如果多一個標準,切分重點、切分方式、切分的內容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2.對比襯托只是體現在幾組人物之間嗎?對比襯托是雨果小說創作中常見的藝術手法,在《巴黎圣母院》中運用的異常充分與嫻熟。如果在《炮獸》的教學中仍然將此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勢必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使教學簡單化和程式化,教學的效益也會大打折扣。
3.“外鑠”知識與“內生”知識,誰更有價值和益處?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經驗性知識記憶更長久,運用會更自如。對于場景知識的學習,如果只是借助課文的內容加以印證,而不是在課文內容中分析、歸納、總結而習得,那么這種“外鑠”型知識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是沒有益處的。
4.作家的藝術特色體現在哪里?作家的藝術風格和特色是各不相同的。每個作家借助語言文字構筑了一個個文學圣殿或迷宮,而作家如上帝一樣,悲憫地凝視讀者,靜待讀者虔誠地禮拜。偶爾播撒一點兒神諭,偶爾也給一點兒暗示。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和文字是一種思維病毒,讓人著魔也讓人瘋狂。讀者如果忽略了文字背后隱藏的作者,只會“得言忘意”“得筌忘魚”,就真成“千文一面”了。
為了解決以上的教學疑慮,在備課時,我充分閱讀了《炮獸》和單元話題,也把曹文軒的《小說門》做了摘讀。“我首先承認的是我自己的閱讀經驗”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經驗性”可能沒有理論的支撐,但一定是小說閱讀最原初、最樸素的感受,是一種直覺的發現和把握。在《炮獸》備課時,我把對文本的閱讀經驗和感受,做了梳理和總結,一條通向這篇小說深處的路徑清晰真切地在眼前出現。
1.對“場景” 要有充分關注。教材指出“一篇(部)小說,可以分解為一個又一個場景”,并認為“場景是小說最小構成要素。”既然如此,就應該明確,小說“場景”的切分方法是可以不同的,“場景”大小是相對而言的,呈現的焦點“場面”也有所不同。
2.巧借“對照”,打通文本的主要經絡。“對照原則”既是雨果的創作方法,也是美學思想。在《〈克倫威爾〉序》中,雨果說:“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與惡并存,光明與黑暗相轉。”在學習《炮獸》時,我們不妨借助“對照原則”, 對文本進行全面認識和分析,對作家的藝術風格有所熟悉。從另一個意義上說,也是拓寬對“對照原則”的認識,深化對“對照原則”的理解。
3.把握文章寫作手法,領悟作者美學思想。本無生命的大炮,是雨果浪漫的想象與虛構賦予大炮以生命,甚至讓它有了思想。有人認為“浪漫主義作家是從自己的美學理想出發來寫作的……重視借助幻想、想象、虛構、夸張、怪誕、離奇等表現手法,賦予作品以特殊的色彩和風格。”可見,寫作手法看似是小技巧,卻折射著作者的美學理想、人文情懷,反映了他的藝術風格和文化氣質。
經過三組“對照”,場景的作用——“渲染氛圍、奠定基調、解釋人物性格、文化象征意義”等就自然而然地被同學們掌握了。而這些知識是在對具體文本解析基礎上歸納而成,是“自下而上”式的,由“個體擴大為類”。這是學習的規律,更應該是小說閱讀的基本形態。而外國小說選修的目的就是借助一個個話題,來幫助同學進入小說欣賞之門,獲得小說的美學特征,理解小說中人文價值與文化意義,熟悉作者的創作主張和文化氣質。
布萊克說:“一粒沙里藏著一個世界,一朵花里有一個天堂。”每篇(部)小說都是一個瑰麗的世界,愿我們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都能遇見“小說”,遇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