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
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蘊含著濃郁的情感。是教人“求真”“為善”“向美”的載體。《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目標應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來確定。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使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學習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由此可見,情感教育是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語文課程作為中學課程的核心課程之一,相對于其他的自然學科,具有獨特的人文優勢,對人的精神領域有著深廣的影響。那么,一個語文老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呢?
學生對寫作背景的了解程度,對其理解整篇文章內容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抓住這一點,以文章的背景為依據,帶領學生共同探索作者的內心世界,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挖掘文章的時代背景,對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章深層含義來說至關重要。許多作者的文章是對他們生平經歷的復述和經驗總結,其中包含的許多至理名言也是他們經驗的副產品。因此了解作者的生平對理解文章內容和情感來說也非常重要。學生只有了解了一篇文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才能對這篇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才能超越文字和時代的限制,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例如,在上《藤野先生》一課時,我就帶領學生一起挖掘寫作這篇文章所處的時代背景。在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的過程中,學生逐漸體會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間表達出對藤野先生的敬佩、思念之情和作者棄醫從文的原因。
教師上課激情澎湃,熱情似火,就能點燃學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課堂教學達到這樣的境界,師生對文本的深入探討、心靈之間的溝通也就會暢通無阻。語文課上教師只有動了真情,才能傳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學生。老師要想法設法將學生帶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之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如在教學曹操《觀滄海》一詩時,我引導學生想象曹操大勝歸來躊躇滿志的情形,指導學生帶著這種感情來讀詩,領悟詩中表達的作者的胸襟和偉大抱負。
情感總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引起的。語文課本中,情景交融的詩歌,富有詩意的散文,引人入勝的小說,催人淚下的戲劇文學,占相當比例。這些都蘊含著濃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都有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充分挖掘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在賞詞析句中品味感情,領悟感情,去感染學生,熏陶學生。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時要讓學生收集一些作家的個人經歷,讓學生了解他們的艱辛與勤奮,刻苦與睿智,從而激勵自己前進……
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促進他們全面、多元地發展,以往單一、平面的板書授課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需要。現在的學生聰明活潑,大膽開朗,見多識廣。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文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來滲透情感教育。1.多媒體技術不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情感體驗的飛躍,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如播放與文章有關的電影來引起學生的共鳴;在上課之前聆聽一段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2.用戲劇的形式讓學生擔當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更深切地理解課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語言和行為。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后,可讓學生寫小劇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來后,在家門口發現一個貌似于勒的人,此時,又會發生什么?通過這種讓學生自寫自導自演,能夠讓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那種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有正確的認識。這樣,該課的情感目標就在學生的表演過程中得以實現,內心的愛憎情感表達也就油然而生了。3.通過寫讀后感,談感受,寫啟示,開展讀書報告會等形式生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觀自信,豁達開朗的性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