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假釋 中外比較 刑事立法
作者簡介:于同良,山東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刑事法學、司法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133
假釋制度最大的特點在于其“人道性”,由此世界各國普遍采用。假釋的結果是:罪犯附條件的“提前出獄”,沒有必要執行完全部刑罰。我國雖然在20世紀中后期就建立了假釋制度,然而由于諸多問題的存在,罪犯的假釋率遠低于其他國家。假釋作為一種 “優勢突出”而又被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刑罰執行制度,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更能發揮出其應有效能。因此,筆者本著學習與借鑒、發展的理念,通過對假釋類型、適用條件、監督考察以及撤銷等方面的比較與分析,從而發現其他國家假釋制度立法與適用方面的長處,理清我國假釋制度發展受限的原因,以提高罪犯的假釋率、最大程度地發揮提高我國假釋制度的效能。
縱覽各國對假釋的規定,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兩種類型:
(一) 法定假釋
法定假釋是依照法律規定,對已經執行一定期限刑罰的犯罪分子,給予其無條件釋放的一種規定。瑞典就有當然假釋和可以假釋的法律明文規定,不過當然假釋規定要比可以假釋的規定嚴格一些。法定假釋的好處在于可以使犯罪人“提前”回歸社會,更早的適應社會環境,但其最大的缺點是不能保證犯罪人是否真正的接受了教育、降低了自身的社會危險性。
(二) 裁量假釋
與法定假釋不同,裁量假釋是指對已經執行過一定刑期的罪犯,要由司法機關根據其在服刑期間的表現,包括對罪犯的人格狀況、服刑期間是否認真接受教育改造、是否悔過以及是否還有再犯罪危險的進行判斷,并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給予其假釋的決定。裁量假釋的好處在于相比法定假釋,裁量假釋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但因是否假釋的決定權在于司法機關,增加了工作環節,效率降低,同時出現司法腐敗的概率提高。
我國目前并無法定假釋的法律規定。我國的假釋是以裁量假釋為前提,不但規定了假釋需要度過一段服刑期,而且規定了要具有悔改表現、沒有再犯罪危險等一系列條件。我國有關立法與適用的規定,與我國目前所處的歷史發展時期、行業人員素質、國民素質及罪犯狀況緊密關聯。
(一)對象的條件
對于假釋適用的對象,多數國家規定假釋適用于除死刑與死緩之外的自由刑罪犯,這與人身危險程度及其出獄后的再犯危險程度有關;有的國家則排斥假釋對無期徒刑或時間短期徒刑罪犯適用,這似乎與“人道主義”相悖。
對于假釋的適用對象爭議最大的地方在于累犯能否適用假釋的問題。目前,各國相關規定可分為兩類:一是規定累犯可以適用假釋,但和一般犯罪相比,累犯適用假釋要有更高的條件要求,意大利法律就規定累犯適用假釋只能是四年以上的刑罰,而且要執行完刑罰的四分之三才能假釋。法國法律規定,對于法律上的累犯,只有當其服過的刑期是其待付刑期的兩倍時才能給予假釋。二是累犯不能適用假釋,如我國刑法就明確表示累犯不能適用假釋;由于此類罪犯的人身危險程度高、主觀惡性大,我國不但規定累犯不能適用假釋,有些惡性犯罪罪犯以及暴力型罪犯,也不得適用假釋。
(二)時間的條件
關于罪犯在執行多長的刑期后可以假釋,各國規定不盡相同,目前主要有“酌定制”與“法定制”兩種:酌定制是法律沒有規定罪犯要執行多長時間的刑罰后才能適用假釋,而由相關機關依當時的實際情況隨時做出假釋的判斷。酌定制只有極少數的國家采用,如日本刑法典中規定對被判處拘留的人,行政機關可以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準許假釋。法定制是與酌定制相反的制度,法定制的基本要求是:法律明文規定罪犯要執行一定刑期后才能適用假釋,相關機關不能隨心所欲的做出假釋決定。在法定制中,對于執行了多少刑期才能適用假釋又有了三種不同的規定,第一種為年限制,即規定需要執行完法律規定的刑罰年限后才能適用假釋,這種規定簡單明了,時間條件極其明確,但是如果給每個刑種都做這種明確的規定,那是另一番浩大、繁瑣的工程。第二種為比例制,如日本,如果罪犯被判處了有期徒刑,那么只能在執行完原判刑罰的三分之一后才能適用假釋。如巴西,累犯是可以被假釋的,只不過執行刑期比普通犯罪高了很多。第三種為混合制,即為前兩種制度的結合體,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用或者一起適用。世界上采用混合制的國家很多。我國刑法采用的是混合制,并根據我國國情以及已有的司法經驗,以有期和無期作為標準,將有期徒刑規定為“比例制”、將無期徒刑規定為“年限制”。另外,對于假釋的時間規定有一些例外情況,這些例外情況的出現可以使罪犯不受法律規定的限制條件的影響,我國也有此規定,但我國的規定僅局限于國防、政治和外交方面。如果當犯罪者是一名未成年的父親、同時又是一名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的兒子、且無親戚姐妹的情況出現時,是否能準許其提前假釋,是我們所要思考和特別注意的問題。
(三)實質性條件
從各國立法來看,假釋的實質要件主要有兩個:一是罪犯行刑表現。罪犯要取得假釋資格,充分的悔改表現是不可或缺的,它是罪犯能否假釋的基本條件。如在俄羅斯,如果犯人想得到假釋資格,那么他必須要做到具有誠實的勞動態度以及具有能給別人當做模范的行為條件,才有可能假釋;法國則要求犯人在有充分證據證明自己已經改過自新并有足夠的表現表明自己可以重新進入社會時,可以要求獲得假釋。二是罪犯的人身危險性。如美國規定,罪犯的假釋申請要得到批準,需向假釋委員會證明自己不會再給社會帶來危害和不會再違反法律。我國假釋的實質條件有四個:“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沒有再犯罪危險的,”這不僅包含了假釋的實質要件的兩個方面,還表現出了二者的遞進式關系,確有悔改是基礎,沒有再犯罪危險的是決定罪犯是否假釋的關鍵,只有罪犯有足夠的悔改表現時,才會去評判他是否還有再犯罪的危險。“沒有再犯罪危險”并不像一個真正的評價標準,從實際情況來看,做出這一判斷的是相關機關工作人員主要基于罪犯在監獄內的表現和能夠影響到工作人員做出判斷的其他因素,是對未來的一種認識與把握,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立法上并沒有確定罪犯“沒有再犯罪危險”的標準。有些國家的做法值得學習與借鑒,如日本要求罪犯有更生的欲望,這表明罪犯想要獲得假釋就要有工作的想法和能力,還有一點不同之處就是日本的社會輿論可以影響到假釋,這一點筆者認為值得商榷,因為社會輿論也是一項不可控因素,存在一定的風險。
比較監督考察之前,首先要確定假釋決定權的歸屬。目前各國主要有三種做法,一是專門的機構,如美國等國家設有假釋委員會,二是法院,我國由法院進行裁定,三是其他機構,既不設專門的機構裁定,也不由法院裁定,而是交由其他有關機構或者負責人來決定。
(一)假釋考驗期
假釋并不是對犯人的直接釋放,更不是免刑,而是是附條件提前回歸社會與家庭,是對犯人認真接受改造,確有悔改,無再犯罪危險的一種肯定或者獎勵,所以假釋只是暫時性的釋放,假釋犯的剩余刑期,要由假釋犯在假釋期間的表現最終來決定是否執行。因此,要在假釋期內考察假釋犯是否真正改過自新。假釋期長短的設定非常考究,太長或太短都達不到假釋的目的。目前國際主流有三種對假釋期的規定:第一種就是由法律明文規定假釋期的時間,法官只需要按照法律規定裁判即可。朝鮮和意大利都規定有期徒刑的假釋犯假釋考驗期為剩余未執行的刑期,且都對無期徒刑做出了具體的可以使用假釋的刑期規定;第二種是法律只規定一個范圍,在這個范圍內,由有關機關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具體的期限裁判,這是大多數發達國家最常用的規定。第三種是法律不規定假釋期是多長時間或者多大范圍,而是由相關機關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西方一些國家就采取這種規定。我國對假釋期的規定采用的是最為嚴格的第一種方法,由法律明文規定假釋期的長短,不可更改。既然已經做出假釋決定,就證明假釋犯已經符合假釋條件,那就應該選擇一種更加信任假釋犯的方法,即:應當設置一種可變更的假釋期,具體由裁量機關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假釋期的變更。
(二)假釋監督考察
對罪犯在假釋期間的監督考察是假釋的重要環節,決定著假釋犯是否要執行余刑。假釋犯在假釋期間由誰來監督,對其進行約束,世界各國的規定各有特色,如法國有“執行法官”,德國有“假釋幫助人”,美國有“矯正機關”,在我國,對假釋犯的監督考察機關是社區矯正機構。對假釋犯的監督考察最重要的一環是為假釋犯設定行為規范和約束條件,一方面約束假釋犯的行為,另一方面為監督機關設定判斷標準,同時有利于監督依程序進行。縱觀世界各國有關規定,第一是居住地點的限制,一般假釋犯不得離開自己的經常居住地,如要變更,必須報備批準;第二是目標場所的限制,假釋犯不得前往某些特定的場所;第三是對假釋犯所擁有的物品進行限制,比如毒品等違禁物品;第四是要定期匯報自己的生活狀態,認真接受監督機構的監督;我國法律在學習和借鑒的基礎上,對假釋犯在假釋期間做出了遵守法律的守法要求、定期匯報自己活動狀況的要求、不得隨意變更居住地的要求、遵守監督機關的會客規定。
假釋犯在假釋期內如果不遵守所規定的行為,假釋就會被撤銷。大多數國家對撤銷假釋的具體條件在立法中都有所規定,雖略有不同,但大都圍繞以下幾點:一是因再犯新罪而撤銷。假釋犯在假釋期間不但違反了規定,又實施了新的犯罪行為。大多數國家都認可這一撤銷條件,但有可撤銷和必撤銷之分,筆者在這里比較認可可撤銷的規定,因為假釋犯在假釋期間故意再犯新罪的,當然應當撤銷假釋,但是對那些因過失而犯罪且罪名較輕的假釋犯來說有點不公平。二是因違反假釋期應遵守的規定或沒有履行應當履行的義務而撤銷,實行假釋監督考察的國家基本都有如此規定。三是因漏罪而撤銷。假釋犯在假釋期間,即使沒有再犯新罪,但發現了以前沒有被審判的犯罪行為,假釋也要被撤銷,因為這說明罪犯的悔改態度不夠真誠。四是因不良行為而撤銷。不良行為包括不法行為,違反公民義務以及其他有害他人、集體、社會或國家利益的行為。五是假釋犯在獲得假釋過程中要履行如實陳述、交代事實的義務,否則不能假釋;已經假釋的,撤銷假釋。美國有這樣的規定。而我國刑法規定了在假釋考驗期內又犯新罪、在假釋期內發現了犯罪者沒有陳述過的犯罪以及假釋犯有違法行為三種假釋撤銷的條件,基本涵蓋了國際普遍適用的規定,但卻缺少更為細致的劃分,比如前文所說的發現新罪中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的區分、“誠實”的要求等,我們可以參考美國、保加利亞和我國臺灣地區在此方面的規定。
假釋在當今刑罰輕刑化的國際趨勢下有著特殊的作用,對比國外的立法規定與實踐,提出如下建議:
(一)累犯有條件假釋
1.不能將所有累犯都認定為主觀上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者說犯罪惡性,如人受到侮辱或其他原因而導致的情緒失控造成的累犯,近年來的“辱母案”,母親被人侮辱,身為人子情緒失控殺人確實構成了犯罪,假若這名人子被釋放,五年內母親若再被人侮辱,人子又因為情緒失控殺人被判刑,按照我國刑法的規定,可以確定這是累犯無疑,但這樣的規定筆者認為是否與我們遵守的道德有些不合。
2.我國刑法規定累犯不能適用假釋,卻又規定了累犯要從重處罰,這無疑是加重了刑法。
3.世界很多國家都已經認可了累犯可以適用假釋的這一規定,并取得好的效果。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法國、意大利、巴西等國家在這方面的立法。對同為我國《刑法》第八十一條規定的那些不適用假釋的暴力型犯罪,筆者認為同樣也需要視情況而定。犯八十一條規定的犯罪的,并非人人都有嚴重主觀犯罪的惡念,像激情犯、義憤犯、初犯,有可能他們平常都是平易近人,卻一時失足成千古恨的。
筆者認為,一味地禁止暴力犯罪適用假釋無疑是加重了刑罰,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荷蘭、意大利等國家的做法,只是提高暴力性罪犯適用假釋的條件,并不完全禁止。
(二)科學配置假釋權
我國的假釋決定權在法院,監獄只有假釋建議權。筆者認為我國采用的法院裁定主義存在著許多弊端。雖說這有利于維護法院的權威,但在司法實踐中,鑒于目前我國法院龐大的案件數量,法院已經很難分出精力去實際審查罪犯的真正表現,不能主動審查,只能被動的接受有關機構送來的假釋申請,走過程序并簡單的討論過后,就決定是否適用假釋。在此筆者認為,要么就將假釋決定權轉交給行政機關,因為行政機關是最了解罪犯的真實表現,能夠做出更加準確地判斷,要么借鑒外國做法,建設一個專門負責的機構,比如假釋委員會,機構人員由專門從事法律工作和其他對判斷罪犯能否適用假釋有幫助的專業人員組成。這既會減輕法院的工作負擔,又能更加精準地判斷罪犯能否假釋。
(三)假釋監督考察要有針對性
1.我國刑法規定的假釋考驗期是絕對確定的,不可更改的,這一點我覺得過于嚴格,忽略了假釋給犯人帶來的積極影響;筆者認為,從效果方面來看,相對確定主義即法律只規定假釋期的范圍的方法,更為適當、顯著一些,再輔以可以變更假釋期的方法,使得刑罰不僅起到懲罰作用,還可以促進教育改造機能的發展。
2.監督機制和方法太籠統。我國假釋犯的監督工作由社區矯正機構完成。我國社區矯正機構負責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執行,假釋犯有別于緩刑犯、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矯正過程中未充分反映假釋犯的特點和需求,應當有所區別。
(四)假釋撤銷條件設置要“寬”“嚴”結合
1.法律規定,只要在假釋期間再犯新罪的,一律撤銷假釋;筆者認為,對新罪應當進行細分,對在假釋期又故意犯罪的假釋犯,因其缺少悔改的態度,展現了其還有再犯罪危險的可能,理應做出撤銷假釋的決定,繼續執行刑罰直到完畢;還有一些過失犯罪,因犯罪人本身并無犯罪的意圖,不能認為其人身危險性沒有降低,因此,我們可以規定撤銷一些被判處某種刑罰以上的較重的犯罪的假釋犯的假釋。
2.發現漏罪被撤銷假釋。筆者認為,這項規定過于絕對化,對于漏罪,比如過失犯罪或者是刑罰較輕的犯罪,在數罪并罰后沒有超過原刑期的,且沒有其他撤銷假釋的條件的,不應當撤銷其假釋。
3.在假釋期間發現的新罪如果過了訴訟時效怎么辦?筆者認為,即使過了訴訟時效,但能夠確認假釋犯主觀上缺少悔改誠意,沒有降低人身危險性,也應當撤銷假釋。
參考文獻:
[1]馬長生,羅開卷.假釋制度比較研究[J].法治論叢,2004(5).
[2]柳忠衛.假釋制度比較研究[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白洪亮.假釋制度比較研究[J].法制博覽,2015(18).
[4]劉曉棟.緩刑、減刑、假釋制度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