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鵬 王嘉懿 王鈺 張彥
關鍵詞 大氣污染 環境侵權 遼寧省 調查報告
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規劃基金“城市復合型大氣污染侵權救濟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7YJA820026);遼寧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遼寧省大氣污染訴訟的現狀與未來”(項目編號:L14AFX001);2018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125820 18078)。項目主持人:王愛群,大連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作者簡介:盧志鵬、王嘉懿、王鈺、張彥,大連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162
近年來我國環境侵權及大氣污染防治的相關立法不斷完善,監管執法尺度之嚴也前所未有。大氣污染作為環境治理的重要對象,需要在司法中公正高效地解決日益增多的大氣污染侵權訴訟案件。本文通過對遼寧省區域內發生的大氣污染民事訴訟案件的裁判文書進行篩選調查,對近年來遼寧省的大氣污染司法現狀進行梳理,就這些裁判文書所涉及到的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尋求遼寧省大氣污染侵權司法救濟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并就此提出解決對策,以期為如今中國呈增長趨勢的大氣污染訴訟案件提供切實的指導和可靠的借鑒。
本文研究樣本均來源于中國裁判文書網和無訟案例網中的30份遼寧省大氣污染民事訴訟案件裁判文書及調解文書,其中民事裁判文書29份,民事調解文書1份。為保證統計分析結果的科學性,一個案件中存在一審、二審及必要共同訴訟等多種情形的視為一個樣本,以最終的裁判結果作為統計樣本;非必要共同訴訟案件以裁判文書數量為準視為多個樣本 。為保證研究樣本一致性,案例檢索關鍵詞均為“民事案件”、“大氣污染”和“遼寧省”。另外,本文樣本中還包含2個相鄰關系糾紛案件及1個地面施工損害責任糾紛案件,雖然這些案件是否屬于特殊環境侵權在理論和實踐中均存有爭議,但究其根本仍是因大氣污染而發生的民事糾紛,因此同樣將其納入本文樣本分析庫中。
(一)案件案由
本文30個案件樣本共出現四類案由,分別是大氣污染責任糾紛、環境污染責任糾紛、相鄰關系糾紛和地面施工損害責任糾紛,各自占比77%,13%,7%和3%。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法〔2011〕41號第一次修正)規定,大氣污染責任糾紛屬于“352、環境污染責任糾紛”下的特殊案由,而樣本中所出現的4個環境污染責任糾紛案件均是“降塵型”民事侵權案件,是典型的大氣污染責任糾紛案件,但法院在案由選擇時并未進一步明確。
(二)裁判時間
本文樣本裁判時間以2015年為分界點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15年以前,總體呈上升趨勢,而2015年以后為第二個階段,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2015年的案件數量為20件,占樣本總數的67%。由此可知,2015年既是以上兩個階段的分界點,也是遼寧省大氣污染侵權案件高發的一年。究其原因有兩點,其一,2015年起施行的《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為審判實踐中常常出現的對環境污染責任歸責原則、責任構成以及數人侵權責任劃分等法律適用不統一的問題做出了明確指導;其二,大氣污染侵權民事案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現實發生的大氣污染往往污染范圍廣,危害程度深,導致受害人即原告往往不止一人,共同訴訟多發,因此基于本文樣本統計規則,2015年遼寧省大氣污染侵權民事訴訟案件數量顯著。
(三)案件發生地區
本文收集樣本涵蓋遼寧省的大部分地區,其中案件發生地區占比最大的三個縣市分別為沈陽,大連和蓋州,分別占比67%,7%和7%。案件發生地區總體情況呈現兩大特征,首先大氣污染侵權案件在全省范圍內較普遍,但集中發生于經濟較為發達的縣市;其次,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地區,大氣污染情況均較為嚴重,但相較而言,農村地區及城市近郊地區案件更為頻發和嚴重 。形成以上特征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遼寧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老大哥,遼中南重工業基地所在地,必須在痛苦中完成經濟轉型,釋放發展活力,因此遼寧省的主要城市如沈陽、大連、鞍山和營口等在經濟結構轉型的同時發生著逆城市化的現象 ,大量排污嚴重、耗能巨大的企業從城市邊緣地帶向城郊地區乃至農村地區遷移,也由此加大了此類地區大氣污染民事侵權案件的發生可能性。其次,前述企業的遷入地往往經濟發展水平不足,相應的排污凈化設施不完善,排污監管力度有所欠缺,導致企業排污不規范,從而進一步加大了大氣污染侵權案件發生的可能性 。
(四)案件審級及結案方式
樣本一審審結案件共7個,基層法院一審審結6個,中院一審審結1個;二審審結案件共23個,中院二審審結22個,高院二審審結1個;上訴案件占比較大,上訴率為77%,且樣本中調解結案案件僅1個,調解率不到5%,可見大氣污染侵權案件雙方當事人矛盾之尖銳。對樣本中的上訴方統計后發現,原審原告上訴率為17%,原審被告上訴率為83%,且原審敗訴被告在上訴后的二審判決中依舊敗訴。樣本上訴理由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其一是侵權事實認定有誤,其二是舉證責任分配不當。樣本案件對這兩方面的認定標準不一,出現多次“同案不同判”現象,不僅拖累司法審判效率,降低了民眾對司法裁判公信力,甚至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當事人的矛盾。因此,各級法院應當對這兩點問題予以高度重視,制定相對統一的司法裁判標準,同時進一步提高法官的審判業務能力和案件審判質量。
(五)污染物種類
有2個樣本未說明污染物種類,對其他統計樣本研究發現,單一型污染物造成大氣污染侵權的樣本有6個,占樣本總數20%;復合型污染物造成大氣污染侵權的樣本有22個,占樣本總數73%,共有25個樣本為“降塵型”污染,占樣本總數的89%。結合本文其他研究分析結果可知,遼寧省目前的大氣污染物以復合型為主,“降塵型”大氣污染愈發嚴重。在樣本中出現的15類污染物中,粉塵是致使大氣污染侵權最為嚴重的污染物,因粉塵造成的大氣污染侵權案件占比高達64%,因此環境監督主管部門及企業環境污染監控部門應當加大對此類污染物的檢測和管控。
(六)污染物來源行業
共26個樣本說明了污染物來源行業,樣本中的大氣污染物無一例外均來自于工業。按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劃分,則8%的大氣污染物來源于采掘工業,77%的大氣污染物來源于制造工業,15%的大氣污染物來源于原材料工業。按提供產品的性質劃分,則69%的大氣污染物來源于輕工業,31%的大氣污染物來源于重工業。就統計樣本具體而言,炭黑行業和搪瓷釉料行業的生產過程中極易產生粉塵,是粉塵和空氣懸浮物等主要來源。油氣行業和專用設備制造行業是含苯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化合型污染物的主要來源。金屬冶煉行業是鎂、鈦鎳等重金屬顆粒型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因此遼寧省的大氣污染防治和監督管理工作應當及時向大氣污染物的重點污染源傾斜。
(七)爭議焦點
樣本中明確描述爭議焦點的共29個案件。大氣污染環境侵權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法律關系認定、侵害事實的舉證、侵權行為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證明標準、舉證責任分配、責任承擔和鑒定等幾個方面,其中出現最多同時也是雙方當事人爭議最為激烈的焦點問題為侵權事實的認定,占樣本總數比例高達79%。上述這些焦點問題不僅多數在理論上存在爭議,同時也是大氣污染環境侵權審判實務的難題。
(八)案件結果
樣本案件中裁判原告勝訴案件22個,原告敗訴案件5個,當事人雙方和解案件1個,原被告雙方承擔公平責任案件1個,原告撤訴案件1個。據此可知,裁判案件的原告總勝訴率為73%;若將共同訴訟案件均視為一個樣本,則在12個案件中原告勝訴案件為5個,勝訴率僅41%。而在5個原告敗訴案件中,有4個案件是因原告未完成初步舉證責任所致,因此如何在訴前進一步明確原被告雙方舉證責任,仍是關乎案件勝敗的重中之重。
綜上所述,遼寧省大氣污染侵權民事案件具有特點:“降塵型”大氣污染高發且嚴重,在司法裁判中難度較大,專業性極強;自2015年后每年發生的案件數量減少,但整體案件數量不斷增加;城市近郊地區和農村地區大氣污染侵權均較為嚴重;案件上訴率高,調解率低;;大氣污染主要來自于制造工業;如何提高環境司法裁判能力,明確大氣污染環境侵權舉證責任分配,確定事實認定標準仍是司法實踐中急需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此外,還應該從幾點入手:
(一)加強環境保護意識宣傳,加大環境保護政策扶持力度
強化環境保護意識已成為企業發展與環境司法裁判的必須,因此我們必須多樣化、信息化、全方位地加強環境保護意識宣傳,使“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的觀點深深植根于每個人、每個企業和每名環境執法者心中。同時,鼓勵排污較重的中小型企業轉產經營,嚴格控制大型排污企業數量,加強重點大氣污染源尤其是城市近郊地區及農村地區的環境監督執法力度。并且靈活運用財政政策,減輕企業安裝節能減排裝置的壓力,最大限度緩解企業“有心環保,無力承擔”的尷尬 。
(二)提高環境司法裁判人員業務能力
對于法律服務者而言,在處理大氣污染侵權案件時應轉換思路,把握大氣污染侵權案件的特殊性,更好地為當事人維權。對于審判人員而言,要提高環境司法能動性,運用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相結合的思路,在結合一般侵權案件的處理經驗的同時,要牢牢把握大氣環境污染侵權案件特性,既要維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訴求,又要避免受害人惡意訴訟,還需兼顧生態效益,在環保意識和公平意識的綜合指引中做出公正的司法裁判。
(三)明確環境侵權裁判規則,明晰舉證責任分配
法院應充分發揮司法能動性,在受理大氣污染侵權案件后應及時提醒當事人做好證據保全,在必要時法院可以介入,協助當事人進行證據保全。同時應當進一步明確原告的初步證明責任內容,減輕受害人舉證負擔,避免僅以排污企業合法排污為由否定原告已經完成初步舉證責任。并以指導性案例或新增司法解釋的方式,明確“關聯性”證明標準,防止法官據此要求原告承擔過重舉證義務,打擊受害人維權積極性,致使舉證責任倒置和因果關系推定原則淪為空談 。
注釋:
蘭仁迅.從實體法視角反思我國必要共同訴訟制度——以多數人侵權之訴為考察對象[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王愛群,魏夢霞.大氣污染侵權訴訟的實證分析——以遼寧省為例[J].大連大學學報,2018(4).
吳欣航.推進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以德國魯爾工業區為例[J].經濟師,2019(1).
溫希錦,孫婷婷.城市化進程中的逆城市化現象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9(1).
蔡錦松,黃臻.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應對——評《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措施研究》[J].生態經濟,2019(1).
晉海,趙思靜.大氣污染環境侵權實證研究——以142個大氣污染環境侵權案件為樣本[J].長白學刊,2016(4).
參考文獻:
[1]常紀文.區域大氣污染侵權救濟的法理難題及其解決建議[J].法學雜志,2017(4).
[2]劉超.環境侵權行為違法性的證成與判定[J].法學評論,2015(5).
[3]呂志濤.論環境侵權場域下舉證責任倒置規則的適用[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9).
[4]王壹.我國環境責任保險法律制度研究[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