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提供勞務者 受害責任 賠償 理論依據
作者簡介:呂佳,河南恒翔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142
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是指個人之間存在勞務關系的前提下,提供勞務者因勞務活動而受到傷害,在提供勞務者向接受勞務一方主張損害賠償時,由雙方根據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在我國民事糾紛中,提供勞務者的受害責任與致害責任是有明顯差異的,無論雇傭關系是如何確定的,但是在提供勞務過程中出現了人身傷害或涉及到經濟賠償的部分,則其責任分擔評判會直接影響賠償責任的界定。我國法律對提供勞動者受害責任應如何賠償進行了多層級、多視角的理解,但是由于很多法律條例在司法實踐中對面臨著判斷依據難找、評判阻礙多、法不容情等現實問題,所以在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賠償方面,還要擁有清晰的司法認知。
提供勞務者在與接受勞務者確立勞務關系之后,即代表雇主及雇員擁有勞務法律關系,雇主及雇員有關勞務關系的合法權益、權利都將受到法律保護,對于提供勞務者的受害賠償問題主要的法律依據是《侵權責任法》。
但是在法律踐中,有關于提供勞務者的勞務內容、勞務范圍以及勞務臨界點的界定都相對模糊,甚至有很多提供勞務者因為沒有法律意識、缺乏對自身勞動行為過錯責任的誤判,讓自己失去了勞務賠償的伸張權利。《民事訴訟法》第29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對于提供勞務者來講,法律是傾斜于保護勞動者權益,那對于確定勞務關系后的勞務者來講,遇到此類糾紛時則大多處于弱勢地位。為保障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務者的合法權益,在評判致害責任、受害責任的時候,會對提供勞務者勞務行為的自損責任進行區分和規定,并選擇合適的案由,以民事糾紛處理為基本程序原則,幫助提供勞務者提供自身合法權益的保護能力。
由此可見,提供勞務者在法律實踐中要想確認責任關系,首先要對其勞務性質和受害責任關系進行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并且找到提供勞務者的勞務事實和雇傭證據,以此尋找依據,最終進行責任認定、裁決。
在研究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賠償的時候,需要結合現實案例,對具體身份認定、賠償責任進行劃分的同時,了解提供勞務者在受害責任賠償時都有哪些權利。
(一)提供勞務者身份的判斷與界定
2013年7月12日,東莞大嶺山圣馬來工藝品廠一名工人在微博求助,稱該廠工廠機器、原材料已賣掉,工廠變成了空廠房,現在還租給了別人,4名工人沒有聽到任何通知的情況下,被該廠的管事蔣某蒙騙了。此事一經播出,相關部門馬上介入調查,通過調查和尋訪,與蔣某聯系上了,蔣某認為,自己與這12名員工達成協議一起干活,一起分攤,并沒有雇傭一說,這項工作干完了,他們已經分到了錢,就不應該找上自己。而12名員工中的董某受傷了,手在制作模具的時候被切到,經評屬于10級傷殘,要求蔣某予以經濟賠償,蔣某覺得很冤枉。此次事件一經播出,馬上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大多數人認為蔣某與董某他們屬于合伙干活,蔣某也屬于提供勞務者一方,不應當承擔董某受傷賠償的責任。而有的人認為,蔣某作為工廠的管事,他實際是接受董某勞務的一方,應當承擔董某受傷的賠償責任。
法院經實施調查,對其余3名工人的訪談了解發現,蔣某確實與他們相約,一同完成這個項目,但是蔣某的分成是最多的,占總工程款的四成,其余他們4名工人均攤。因此,董某提供勞務者身份便可以確立,蔣某接受勞務者身份也可以確立。最終法院判令,董某作為提供勞務者身份,應當接受受害賠償,蔣某作為接受勞務者身份,應當承擔受害賠償責任;同時,因為蔣某和董某屬于“合伙人”,所以其賠償責任也是均攤的,其余3名員工也應承擔。最后,董某和蔣某協商,共支付給董某4萬元錢,包含醫療費、工傷費、精神補償費和后期住院營養治療費等。
(二)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的責任劃分
河南某鄉鎮的王某,與李某相約,讓李某幫助他修葺房屋,給李某3000元作為報酬和感謝,但是李某在工作中出現意外,從高處跌落,手臂骨折。李某認為,自己是幫助王某修葺房屋時受的傷,王某應當承擔自己的醫療費,但是王某卻認為,李某受傷是因為自己在修葺房屋的時候不注意,且自己是求李某幫忙,而沒有雇傭李某。隨后,李某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王某應當賠償自己的醫療費、誤工費和營養費,共計5萬元。法院在調查取證的時候發現,李某修葺房屋時所用到的工具是王某提供的,且木質梯子確實存在質量問題,因為年久失修,才導致李某站在木架上修葺房屋的時候踩斷木板摔了下來。而李某在發現木板存在問題的時候也沒有馬上告知王某更換,也沒有為了自身安全考慮,采取其他的辦法,所以李某雖然為提供勞務者,但是在受害責任判定方面,李某和王某都占有一定責任,李某承擔40%責任、王某承擔60%責任。
上文案例說明,當提供勞務者在工作期間受傷,接受勞務者有責任給予勞動者賠償,其責任有:在提供勞務者醫療期內給予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營養費等,如構成傷殘,還需支付傷殘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精神撫慰金等。上述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賠償糾紛中,王某與李某的勞務糾紛事實是比較清楚的,且勞務關系是受法律保護的,雖然提供勞務者李某沒有爭取到完全賠償權益,但是法院在判定方面,是本著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的。
(三)“超齡勞動者”受害責任賠償權益應如何保護
在我國很多鄉鎮地區,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超齡勞動者”,因為受害賠償問題,向當地人民法院提取訴訟,根據這部分人群引發的民事糾紛,民事訴訟法是否會予以保護,該如何界定。
對于“超齡”的提供勞務者,從勞動關系來看,因其已經超過法定的勞動者的年齡,故不能依據勞動關系進行仲裁或訴訟,但是從民事訴訟角度看,無論年齡高低與否,提供勞務者只要與接收勞務者達成勞務事實,則其受害賠償責任就應當由接收勞務者承擔,或是部分承擔,其都可以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的規定來主張權益。由此可見,提供勞動者如何超出法定年齡的權益保護界限,司法在賠償的判決中會站在傾向于保護弱者的法律原則基礎上,給予受害賠償。從民事糾紛角度,這種受害賠償責任還可以細分,如:提供勞務者是否存在惡意索要賠償;提供勞務者是否自身存在欺騙行為;提供勞務者的受害行為是否為故意等等。
通過上文分析勞務者受害糾紛賠償的現實問題可以發現,司法實踐中,提供勞務者賠償是一個很難通過法律來界定或公平裁決的民事糾紛,因為一般情況下,提供勞務者的勞動關系是不十分明確的,在未建立勞動關系,但有勞務事實的情況下,評價受害責任糾紛,找出賠償責任的權重,就需要依靠司法實踐來實現該項工作。
(一)提供勞務者受害事實
在民事案件中,大多數提供勞務者的受害事實是難存依據的,也就是說,當提供勞務者認為自身權益或人身受到傷害的話,在沒有明確評判依據的情況下,提出的賠償要求需要經過多次舉證、提供勞務者或雇傭者進行溝通,才能縷清案件事實。有時,勞務雙方也會因為推卸賠償責任而撒謊,因此民事案件的司法實踐中應該加大對“說謊”“欺瞞”等不正確取證、說明、辯白行為的懲罰力度,并把這個懲罰與賠償責任掛鉤。一方面,可以幫助民事調研工作者找到提供勞務者受害事實的直接證據和正確依據;另一方面,提供勞務者受害事實也可以得到保護,依據受害事實進行的糾紛評判、賠償責任劃分才會更加科學。
(二)糾紛賠償責任的評判
提供勞務者受害事實確定之后,其糾紛賠償責任才會劃分,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其劃分的側重、方式方法也有很多,比方說,提供勞務者受害事實確定,但提供勞務者在受害過程中存在主觀上的錯誤行為,直接誘發“受害事件”,則其賠償責任會適當提高。又比方說,提供勞務者受害事實明確,但其與接收勞務者的勞務關系模糊,有時是朋友間的幫忙、有時是不計報酬的無償提供等,就不應當完全按照提供勞務關系狀態下,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的賠償方法進行責任劃分。
(三)促進雙方之間的溝通和談判
大多數情況下,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的賠償都是建立在原有良好勞務關系之上的,所以當勞務者雙方因為“受害問題”而出現賠償糾紛的時候,原則上還是以和解溝通處理的方式進行責任判處,因為其能夠保證判罰處理后期的使用與推行。因此,促進提供勞務者和接受勞務者雙方之間的溝通和談判,也是解決該項責任糾紛賠償問題的關鍵和前提。
綜上所述,司法實踐對于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賠償是認可并且支持的,認為接收勞務者在與提供勞務者確立勞務關系之后,提供勞務者的受害賠償責任也應當同步承擔起來。在我國,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的賠償,其責任認定依據除客觀依據之外,也存在講究情理、照顧弱者的社會道義和責任,這不僅能體現法律的社會責任。未來,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賠償的問題會日益復雜,隨著勞務關系界定、應用領域的不同,在責任劃分、賠償條款設定方面,無論是立法,還是司法實踐,都應當尊重提供勞務者、接受勞務者的合法權益、權利,均衡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前提下,才能體現出法律的“溫度”。
參考文獻:
[1]陳旭林.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應該如何賠償[J].植物醫生,2017,30(7):13.
[2]黃楊.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那些事兒[N].中國婦女報,2017-07-19(B02).
[3]張莉.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若干疑難問題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7(18):248- 249.
[4]張莉.淺論農村建設中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J].法制博覽,2017(17):178-180.
[5]李艷超.論農村建房提供勞務者受害賠償糾紛之房主責任[D].廣西大學,2015.
[6]胡建法.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賠償問題辨析[N].建筑時報,2013-12-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