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農村 婚姻家庭 糾紛 化解
基金項目:青海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現代化背景下青海農村婚姻價值觀問題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17045)。
作者簡介:晏永恒,青海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律實施。
中圖分類號:D923.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178
婚姻是家庭的基礎,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追求美好生活的整體進程中處理好農村婚姻家庭糾紛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村婚姻家庭糾紛案件有其自身的特點,分析總結農村婚姻家庭糾紛的成因并把握案件爭議的焦點是解決糾紛的突破口,從實踐中總結出適當的糾紛化解方法是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2011年修訂)第二部分婚姻家庭糾紛案由包括婚約財產糾紛、離婚糾紛、離婚后財產糾紛、離婚后損害責任糾紛、婚姻無效糾紛、撤銷婚姻糾紛、夫妻財產約定糾紛、同居關系糾紛、撫養糾紛、扶養糾紛、贍養糾紛、收養關系糾紛、監護權糾紛、探望權糾紛、分家析產糾紛共15個條目。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以青海省為地域范圍,三級案由“婚姻家庭糾紛”、法院層級“基層法院”、審判程序“一審”為條件搜索省內各基層法院上傳的判決書,從數量的分布情況可推斷出農村婚姻家庭糾紛主要有三類:離婚糾紛、婚約財產糾紛和同居關系糾紛。
圍繞上述三類案由隨機抽取129份農村婚姻家庭糾紛判決書做詳細的內容分析,其中離婚糾紛79例,婚約財產糾紛26例,同居關系糾紛24例。主要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多存在先共同生活后登記的情形
按照習俗先辦婚事后補登記的現象在農村較為常見。載明有明確的實際共同生活時間和婚姻登記時間的離婚判決書有57份,其中1個月以內及時登記的5例,占8.8%;間隔半年以內登記的8例,占14%;半年至1年以內登記的9例,占15.8%;登記間隔時間超過1年的35例,占61.4%,其中間隔1至4年較為常見,有的間隔時間達10年以上。從這些客觀行為反映出農村男女對履行婚姻登記手續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另外,未到法定婚齡便依習俗辦婚事的情況也不容小覷。共83份判決書列明了雙方當事人的出生年月,44例存在上述情況,占53%,其中16-19歲的女性較為常見,婚齡過小的問題為農村婚姻家庭糾紛的產生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二)涉及共同債權債務和共同財產的情形較少
受農村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制約,多數農村家庭并沒有大額存款和市值較高的不動產等共同財產需要分割,也沒有復雜的大額債權債務需要共同承受。在79例離婚糾紛中,涉及共同債權債務的僅8例,占10.1%;要求分割共同財產的共38例,占48.1%。24例同居關系糾紛中,有9起涉及財產分割問題,占37.5%。從上述數據看,農村婚姻家庭在破裂時要求厘清債權債務的訴求總體較少,要求分割共同財產的占比同樣也不高。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農村夫妻隨男方的父母共同生活的情形比較常見,共同財產大多數屬于家庭所有成員共同共有,想要從中剝離出單純屬于夫妻共同財產的難度和阻力相對較大,部分當事人為了能順利達成離婚的目的,會事先主動放棄部分財產分割的請求。
(三)請求返還彩禮的金額較大
給付結婚彩禮是中國農村婚姻的傳統習俗。在26例婚約財產案件中,男方主張自己支付的彩禮金額為6萬元以上的共22例,占84.6%,有的高達15萬元。2017年度青海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9462元,部分農村家庭或多或少存在舉債給付彩禮的情形,造成給付方一定生活困難。實際上農村男女雙方家庭在給付彩禮的形式、種類和金額等問題上的不愉快時常發生,后期逐漸演變為婚姻矛盾甚至是家庭沖突,不能締結婚姻或者短時內婚姻關系破裂便不可避免的產生返還彩禮的爭議。
(四)女性主動起訴的占比較高
隨著農村女性個體意識的增強和家庭地位的逐漸提高,追求個性自由和婚姻體驗的愿望也隨之日漸明顯。在79起離婚糾紛中,女性主動起訴的有49例,占62%;24起同居關系糾紛中,女性主動起訴的有20例,占83.3%。進入本世紀以后,女性主動要求離婚的數量多于男性是普遍現象 ,女方主動起訴反映出農村女性在處理婚姻、家庭、子女、財產等個人事務上的獨立自主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與過去傳統的農村女性在較大程度上依附于男性的婚姻家庭狀況全然不同,女性更加認同和渴求獨立平等的夫妻關系 。
(五)法律工作者的參與度較低
相較于一般當事人而言,法律工作者更善于迅速準確捕捉各種糾紛的關鍵問題,明確爭議焦點,正確運用法律法規,對庭審進度和案件結果的影響不言而喻。但實際情況是129起婚姻家庭糾紛中,僅43起委托有律師或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參與訴訟,占33.3%;而單純看離婚糾紛,法律工作者的參與度更低,79例中僅20例,占25.3%。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法律援助覆蓋面不夠,力量不足,免費法律咨詢的渠道和機會不多。另一方面,按照基層法院的裁判習慣,如果一方當事人沒有明顯符合《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的法定離婚情形的,法院初次判決一般不準離婚。因此,多數農村當事人認為法律工作者的作用并不大,致使法律工作者的參與度偏低。
(六)雙方處理婚姻家庭矛盾的手段較單一
通過判決書中認定的事實不難發現,在發生矛盾后,雙方通常會采取分居方式來處理,鮮有積極運用人民調解、主動和解等手段來解決問題。在大多數農村人眼里,夫妻之間產生矛盾以致婚姻家庭關系破裂并非光彩之事,不愿讓外人得知。第三方參與家事調解又不可能迅速準確的把握其中的感情糾葛,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多數人選擇通過分居來逃避婚姻矛盾,運用時間來消磨失敗的婚姻所帶來的不利后果。
家和萬事興。溫馨和諧的家庭關系是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基礎,及時妥當化解農村婚姻家庭矛盾對維護農村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引領正確婚姻觀念,筑牢糾紛化解基礎
婚姻價值觀是一種內在尺度,是個體價值觀在婚戀問題上的集中體現,它與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與社會環境相符合,影響著個體對婚姻本質、擇偶方式的看法與態度 。引導樹立與社會主流價值一致的婚姻觀是化解農村婚姻家庭糾紛的思想基礎。從婚姻發展的過程看,戀愛是婚姻的萌芽和起點,要端正戀愛態度,堅持感情至上,不把戀愛當兒戲 ,但也不為所謂的愛情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生活或者幻想的完美主義。要樹立正確的擇偶觀,要將品德、能力、志趣、性格擺在擇偶標準的重要位置。切實履行《婚姻法》中“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之規定,用正確的婚姻價值觀夯實婚姻家庭基礎,用高度的責任心經營婚姻家庭關系,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婚姻家庭問題,用合法的手段化解婚姻家庭糾紛。
(二)創新普法工作方式,加強法治宣傳教育
法的規范性功能包括法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和強制作用等 。婚姻家庭法律的教育和普及是提高農村人口法律意識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加強對農村人口的普法工作可指導其更好的理解“應為、勿為、可為、如何為”,從而促使其糾正錯誤觀念,樹立正確法律意識,最終內化為良好的婚姻家庭行為習慣。一要轉變普法工作理念,緊貼農村生活,提高學法興趣。二要加強普法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執法人員、法律志愿者的作用。三要豐富普法宣傳手段,擴大普法宣傳影響面。要用好“互聯網+”宣傳陣地,緊跟手機網絡隨時隨地、全方位交流的新時代,弘揚正能量,搶占手機移動終端的宣傳優勢。四要用好傳統普法陣地和手段,利用流動普法宣傳車、村社宣傳展板等,經常性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營造良好宣傳氛圍。
(三)拓寬法律咨詢渠道,加大法律援助力度
充分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個人好惡的干擾,進而保證處理結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力保障各自的合法權益。目前國家的法律援助制度日趨完善,《關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見》進一步擴大了民事、行政法律援助覆蓋面,將婚姻家庭相關的事項納入法律援助補充事項范圍。《關于律師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提出要組織律師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工作,加大民生領域法律援助力度,提高群眾法治意識。在實踐中則需要進一步優化法律援助力量的資源配置,創造便利條件,讓基層法律服務向農村地區群眾適當傾斜,將上述規定落到實處,切實發揮作用,達到效果。
(四)落實基層調解機制,注重調解工作效果
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制度的功能,運用律師的專業優勢,推動形成中國特色的多元化糾紛解決體系這一思路得到了法律和政策的支持,適宜調解的民事糾紛,應積極調解。實踐也證明,恰到好處的調解能夠增加雙方對處理結果的接受性。在農村,對于簡單的案件,諸如婚俗彩禮、家務分擔、家庭財產支配權、夫妻家庭日常沖突等爭議不大的糾紛,基層調解能夠更好的平衡現代立法精神與農村當地社會文化觀念的沖突,充當有效的司法工具解決農村婚姻家庭糾紛,從而改變農村社會問題的處理方式,使當代農村社會生活范式逐步符合現代立法的規范和要求。當然,在實踐中仍要看清農村婚姻家庭糾紛多屬于事情不大但調解難度大,“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性認識較多,理性認知較少,很多事實問題連當事人自己都難以辨明。“案結事未了”必然還會滋生新的婚姻家庭矛盾。因此,要充分利用在農村有一定威望和影響力的人,譬如村長、婦女主任、家族長者等,對他們加大婚姻家庭有關法律法規的培訓力度,安排法治工作任務,同時給予工作資金保障,使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運用法治思維和方法開展調解工作,將基層調解機制融入日常、抓在經常、落到實處,促進農村家庭溫馨團結,社會祥和安定。
注釋:
李銀河.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M].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196.
徐依婷.個體化視角下的農村離婚現象與婚姻價值觀的變遷[D].華中師范大學,20 16:16.
黃希庭,鄭涌.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3-124.
鄧偉志.我的家庭觀[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173.
周永坤.法理學:全球視野(第四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