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革命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滋養
作者簡介:魏蕓,中共玉溪市委黨校理論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哲學。
中圖分類號:D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229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革命文化的持續滋養。革命文化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黨領導人民在偉大實踐中所孕育的,它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進一步保護、挖掘和發展革命文化,發揮其教化和引領作用。
文化是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價值觀是文化的具體表現。因此,要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文化的涵養。革命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表現形式。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根和脈,是對其進行滋養的重要載體。
(一)革命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來源
革命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實踐中發展而成的,它既蘊藏了優秀的革命傳統和精神,又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一次認識上的跨越。無論是在價值選擇方面,還是信念追求方面,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一致的。第一,國家層面,革命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和富強的進程中所創造的。無論是歷史層面,還是理論層面,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內在一致的。第二,社會層面,革命文化內蘊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這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為人民謀幸福,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就是說人民生活在既自由又平等的社會環境中,身處和參與到既公正又法治的社會治理中。第三,公民個人層面,革命文化充盈著愛國主義、敢勇當先的精神和奮斗的精神等等。這些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價值取向。
(二)革命文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革命文化在革命戰爭進程中產生,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得到發展。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傳承和升華。它具有正向激勵引領功能,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革命文化內涵豐富,既包含理想信念的堅定,也包含“為了人民”的服務意識,還包含艱苦奮斗、自我革命的勇毅。革命文化形式多樣,是人、物、事、魂的統一體,有革命遺址遺存、革命故事和革命戰爭事跡,還有先進人物和革命精神。用好革命文化這一載體,有助于公民個人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恰切融合,從而促使公民堅定科學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公民政治判斷力以及政治責任感的提高;有助于公民主動參與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事業中。
目前,各地都樹立了用革命文化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并積極探索實現路徑。但在實踐中,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問題:價值認識不到位、革命文化資源開發不夠,利用方式單一等。這些問題制約了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
(一)價值認識不到位
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文化不可或缺。然而,有的部門對革命文化的價值認識不到位。這主要體現在:第一,部分革命文化資源存在商品化現象。在革命文化資源的開發中,有的部門把革命文化資源視為創造經濟收益的一種資源,忽視了其特有的文化和精神價值。如影視網絡的娛樂惡搞。第二,缺乏保護革命文化資源的自覺性。如,革命文物資源保護有待進一步提高。革命文物是寶貴的紅色遺產,但有的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有的沒有充分挖掘和保護解放戰爭時期的材料;有的地方文物本體甚至已經被破壞,無法再復原。
(二)革命文化資源開發力度不夠
1.資源開發欠佳。其主要表現為:第一,有效整合不夠。有的地區對革命文化資源的開發缺少整體規劃。這主要體現在革命遺址或遺存類的革命資源點之間沒有溝通和對接,參觀線路上缺少延伸,各資源點單打獨斗,這制約了其發展,更割斷了歷史事件的連續性。第二,挖掘不夠深入。一是重視物質形態的革命文化資源開發,忽視非物質形態的。近年,各地革命文化資源的挖掘主要表現為修繕革命英雄故居和革命遺址的恢復建設等。二是物質形態的革命文化資源開發千篇一律——遺址參觀、圖片和物品展示,缺少特色,出現了趨同化。此外,還存在單向性特點——“我說你聽”,沒有參觀者的互動。三是非物質形態的革命文化資源的開發留于表面,其內涵有待進一步挖掘。
2.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服務不成熟。第一,有的革命文化資源基礎設施落后。如道路等級低,環境衛生設施差。第二,講解服務不到位。有的革命遺址或遺存要么專業講解員和語音講解雙缺乏,這導致參觀者走馬觀燈,嚴重制約革命文化資源的教育作用。要么講解員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講解泛泛而談,缺少針對性,未能充分反映革命遺址或遺存的革命文化內涵。
(三)利用方式單一
有的地方利用革命文化資源的方式單一,這與其豐富的內容、深刻的內涵不相匹配。當前,利用革命文化資源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參觀式。在一些主題活動中或者在清明節、建黨節、國家公祭日等,組織人們參觀革命遺址或遺存,這是物質形態的革命文化資源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第二,引用舉例式。即在出版相關的書籍,對相關革命文化的例子加以引用,將相關圖片進行展示。對革命文化資源的單一的利用,導致其無法深入人心,削弱了其教育功能。
以問題為導向,為有效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地要善于建立革命文化與其互相融合的互動機制,要利用革命文化資源打造條件,夯實基礎,豐富載體。
(一)深入挖掘革命文化資源
革命文化資源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風雨同舟、奮斗不息而形成的寶貴歷史資源。它們是黨史和近代中國革命史的見證,承載了革命文化,是一座座“精神地標”。它們是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來源和動力,需要進一步開發利用。
1.加大開發力度。第一,深入挖掘。開發革命文化資源除了開發物質形態層面的革命遺址遺存、革命故事等,更重要的是挖掘其精神層面的文化,即其核心價值內涵。要對這些核心價值內涵進行歷史的解讀、理論的解讀和時代的升華,讓革命文化深入人心。第二,科學整合。一是整合物質形態的革命文化資源。革命文化資源分布為點狀,因此,要以“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產生整體效應”為主要任務,整合分處于不同區域的物質形態革命文化資源,從而形成“點-線-面”的立體化結構。二是整合物質形態的和非物質形態的革命文化資源。要將兩種形態的革命文化資源有效結合,生動展現革命文化的發展脈絡,凸顯其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三是以革命文化資源為主線,整合綠色文化資源、古色文化資源等各種資源,形成文化集群,放大綜合效應。
2.豐富利用方式。為加強對革命文化資源的利用,要豐富利用方式。第一,參觀體驗式。在革命遺址或革命遺址開展實踐性、情景式、體驗式的活動,讓人們對史實、事跡有所了解。第二,組織活動式。如舉行征文活動、演講比賽或學術研討會,這既是能深化感知,更能升華思想。第三,“互聯網+”式。打造弘揚革命文化的專題網站,或充分利用主流網站、微信、APP等網絡平臺傳播革命文化。第四,研發革命文化文創產品。研發既有歷史崇敬感,又有藝術性和實用性的革命文創產品,讓革命資源活起來。此外,還可利用革命文化資源開發電子游戲,讓人們體驗相關革命文化資源,提升教育實效。
3.完善設施,提高服務技能。第一,提高相關硬件設施。一是進一步完善紀念和展示設施的建設。建設一方面要滿足參觀者的參觀需要,另一方面還要保障文物的安全;要避免盲目建設和重復建設,避免“貪大求洋”。二是進一步加強相關革命遺存或遺址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革命文化資源的發展環境。如,交通道路的改造與建設。第二,增強軟服務。主要是要提高講解質量。要挖掘好故事、正能量,防止事跡膚淺化、娛樂化和庸俗化,用史實說服人,用革命形象打動人心,用情感感人,用道理影響人。
(二)把握重點人群和重點內容
1.緊扣重點人群。領導干部和青少年是弘揚革命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點人群。第一,積極發揮領導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對領導干部的革命文化教育力度要加大,使其宗旨意識增強、黨性修養得以提高,引導其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完善革命文化教育運行機制,實現制度、評價、考核、監督以及懲處等的有效結合。第二,加大對青少年的革命文化教育。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家庭和學校的作用,家長和教師要以身作則,從青少年的幼年時期抓起,從點滴小事入手,創新教育,提高青少年對革命文化的認識,調動青少年對革命文化的情感體驗,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革命文化內化為青少年的思想、成為精神力量。
2.聚焦重點內容。革命文化內涵豐富。新時代,為提升革命文化教育的效果,應有的放矢,聚焦重點內容——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要與時俱進地豐富和發展二者的內容和形式,廣泛開展這兩大教育,最大程度發揮其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
優秀革命傳統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資源。它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中形成的由信仰、道德、作風和方法等范疇構成的統一體。革命傳統主要指實事求是、大公無私、嚴于律己、矢志不移、勇于斗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這些革命傳統是我們黨永葆生機的精神內核。弘揚革命傳統,必須始終堅持革命傳統教育。值得強調的是,革命傳統教育的開展,既要立足于黨的歷史,也要立足于新時代、與時代相呼應,使優秀革命傳統轉化為一種持久的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愛國主義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推動力和主要來源。它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精神支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所謂愛國主義,是情感、理性認識、道德和行為的統一體,就是懷愛國之情、立強國之志,付報國之行,是對故土家園、種族和文化的認同和歸屬。當前,使愛國主義得以承繼,必須始終堅持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深入人心的愛國主義教育,讓人們認知、接納、共情,進而內化;使人們感知愛國事跡的魅力,心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勇于擔當、行愛國之舉。
(三)完善各項文化制度
革命文化的傳承需要相應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機制進行支撐。要完善各項文化制度,通過其保障作用的發揮,進一步推動革命文化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一,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從制度層面,最大限度減少革命文化在傳承中的損耗。明確革命文化具體的傳承方法、應當遵循的原則,規范革命文化資源的管理主體和責任等,從而科學、及時和穩定的保護革命文化。第二,完善社會道德制約機制。除了從法律層面保障革命文化的傳承,還要發揮道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