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善性 自由成長 尊重天性 關心教育 人性關懷
作者簡介:廖穎昕,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D64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233
(一)理論基礎
發明本心論是以自然主義教育為核心的,認為人都是有善性的,需要遵循兒童的天性發展,讓兒童率性發展。在教育上更加側重人的原始傾向和天生的能力。發明本心論崇尚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它認為德育的培養最重要的是發揚和鞏固學生心中的善性。在人性方面主張性本善說,因此它認為道德根源在于每個人的內心。道德知識是通過主觀思索產生思想、原則。人生的最高知識是源自自己的內在生成。
性善說是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善性,人的道德是上天賦予,與生俱來,這是人的道德本性。而人的道德本性構成了人的道德心,因此道德心是人的本心,它能自發仁義之理,進而影響人的道德表現。所以發明本心論將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學生的本心上,宣揚道德知識不是來自傳授,而是通過提問、回憶來探索的。
(二)目標追求
發明本心論追求的是發揮學生的內在善性,引導學生自覺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它認為理想的道德人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的。發明本心論的追求目標是學生自己喚醒能天生賦有的良知和美好的品格,進而影響他們日常生活的行為,使他們自然而然養成良好的品德,成為一個有道德追求的人。
(三)修養方法
發明本心論認為要充分發揮和擴充孩子的善性,就必須要掌握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讓兒童率性自由成長,更加要充分尊重孩子天性。道德認知發展有敏感期,而這段敏感期正是孩子道德培育的關鍵期。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多關心孩子,除了關注孩子的成績,更應該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對孩子進行人性關懷,而不是對孩子推行唯分數論。在察覺出某段時間是孩子的道德培養的關鍵期時,我們要對孩子進行悉心的德育教育。在關鍵期,我們要無條件的信任孩子,將德育發展的選擇權交還給孩子,相信孩子在我們的引導下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發揚自身獨一無二的善性,從而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快樂的人。
另外,在發展德育的關鍵期,需要明確的是德育的主體是學生的內在能源和內心思想,學生是客體,教師只是激發學生尋找向善內驅力的介體,學校生活則是環體。由此可見,發明本心論是起源于人的內心,由內在能源去推動人學習的德育模式。
在運用此模式進行德育培養時,我們要擺正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應以學生的思想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即所謂“君子引而不發,躍入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在此模式下,教師對學生的道德本性循循善誘,啟發誘導,但是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揠苗助長。這就需要老師對每個學生都要做到人性關懷,關心每個學生的發展,善于發現學生的善性,針對每個學生獨有的善性,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意識到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并付諸實踐。只有教師對孩子表現出愛和尊重,進行關心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天性,才能讓他們自由成長,把善性充分展現出來。
除了老師的啟發誘導之外,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能力也好重要。因為發明本心論的核心就是將學生至于中心位置,將德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本心上去。在激發善性和培養理想道德的路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俗話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學生在鞏固和擴展善性時,必須不斷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才能使自己的道德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因此,吾日三省吾身是發明本心論德育模式的一個重要修養方法。
發明本心論是認為每個人都有向善之心,培育德育的關鍵是要充分發掘受教育者的善性并把它進行擴充和加固。個人也認為受教育者是德性創造的主體,德育教育要以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基礎進行培養。在當今唯分數論的時代,我們要避免教育抹殺學生個性的悲哀,就更加需要將發明本心論貫徹到底、執行到底。我們必須要尊重孩子天性,對學生進行人懷教育,關心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要貫徹落實發明本心論,我們需要在養成良好的德育習慣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果學生在心底里認同這個德育觀念,他們會迅速將這個觀念內化,并且時刻以這個信念、規范來進行自我約束,從而迅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由此角度看“人人皆可以為堯舜”,關鍵在于能否讓他們比常人早感受到心中義理所在。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關心教育,從平時的日常點滴去引導、啟發學生的善性,使學生明白義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倘若教師不能成功激發潛藏在學生心底向善的內驅力,那么即使外界的氛圍如何渲染德育,老師如何強調德育的重要性,學生依然會無動于衷,在他們的心里掀不起一絲波瀾。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所以作為老師要善于對學生因勢利導,發揮他們的善性。教師的目標不是簡單地理解學生,而是應該教會學生理解他們自己,理解自己的行為和能力,在尊重不同學生的不同能力的前提下,幫助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盡可能做得更好。教師需要在充分信任和尊重學生的底色上,幫助學生描繪德育的藍圖,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自由成長。
但是這個自由是有前提的,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放縱,是讓孩子居于教育的中心。教師要對學生的善性進行激發和引導。只有讓孩子將美德銘記于心,這個前提滿足了,知道是非善惡的評判標準的基礎上,再將選擇的自由還給他們,才能讓他們作出更好的德育選擇和價值判斷,才能更好地結合他們自身的個性特點發展德育。所以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同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也至關重要。因為質將善而賢良贊之,則濟可竢。若有違質,教將不入,其何善之為。由此可見人的本質——善性在德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鑒于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品質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有效的理想德育模式中的關鍵因素是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給學生最大的寬容,給學生無限的關愛。夏山學校的創始人尼爾認為學生的性格比學問更重要。他甚至寧愿看到學校培養出一個快樂的清潔工,也不愿意培養出一個神經不正常的學者。尼爾的觀點正是對發明本心論的最好闡釋,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能夠喚醒內心深處的善性。
雖然發明本心論重視學生的自主性,信任學生有能力去擴充和鞏固自己的善性,但是無規矩不成方圓。學生在德育發展的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教師的引領和指導的,需要榜樣的力量給他們去喚醒美好向上的心靈。
如果教師們都像尼爾這樣能容忍孩子的各種錯誤,因為他相信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滿足自己的癖好,待時機一到,孩子就會成為有用的人,那么是不是假如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我們就讓他一整天都玩網絡游戲,等到孩子玩厭倦了,自然而然就會投身到學習當中。顯然,這個邏輯是行不通。在當今日新月異的社會中,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新鮮事物吸引人的注意,如果不加以約束或者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是不可能從各種誘惑中跳脫出來,他們只會在誘惑中沉淪下去,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的行為是錯誤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孩子年齡太小,拒絕誘惑的抵抗力很欠缺,沒有獨立辨別是非的能力,如果旁邊沒有人提醒點撥,他們可能會誤入歧途,隱藏在內心深處善性的那根弦永遠不會被撥動。
假如學生的善性不能被有效激發,德育教育則無從談起。任何理想的、有效的德育模式都成為空話,因為學生根本認識不到人性的美好一面。所以,教師在學生德育發展的敏感期,即關鍵期,要及時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告訴學生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教師要給學生建立一個道德標準,在學生擁有了一套適當道德標準后,再以喚醒學生美好向上的心靈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擴充和鞏固學生的善端。只有這樣才能讓德育教育得以順利開展落實,而不是紙上談兵或者是泛泛而談。只有有一套道德規則的約束,才能讓學生完全自由地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只有老師給予學生恰當的道德訓練和培養,學生天賦的善性才能被激發,才能成為一個有品德的人。
在當今分數為王、唯分數論的社會中,要開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我認為師生之間要建立平等的關系。首先,德育教育需要迫切打破教師就是權威的這種觀念局限性,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對話。這樣做才能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使得有價值的信息能夠有效流通,教師才能更好地去挖掘學生的善性,引導學生將善性表現出來,進而使善性影響他們的道德行為。
另外,教師更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評判學生,這樣會使學生不敢向你坦白自己的心聲,你很難走進學生的世界,與學生進行靈魂的對話。如果不能和學生拉近距離,教師想對學生的善性進行啟發誘導就更加難了,更別提能夠給予他們充分信任,讓他們遵循自己的認知發展規律自由成長。
然后,教師要堅持將喚醒學生美好向上的心靈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將學生的思想視作德育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把學生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同時,在學生德育發展的過程中,教師引路人的作用不能缺位,教師要在適當的時機告訴學生什么是好壞的標準,將學生往好的路上引。在等到學生對事物有獨立的分析辨別能力時,將選擇權交還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發揮善性的能力,給予他們高度自由去成長、歷練。
最后綜上所述,我認為最有效的德育模式就是以發明本心論為核心,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善性,而且每個學生都有發揮善性的能力,他們只是欠缺認識德性美好一面的能力。所以要輔之以教師循循善誘,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他們能夠根據自身的個性特點來展現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魅力。
參考文獻:
[1]尼爾.夏山學校[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2]諾丁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鮑凱麗.孟子倫理道德思想對主體性德育模式建構的啟示研究[D].延邊大學,2016.
[4]孟子.孟子[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