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家票
“別人的廠區是廠區,我們的廠區是果園”,走在昆明云內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廠區的道路上,裝配車間主任制造師王鳳澤指著道路兩旁的荔枝樹說:“再過幾個月,荔枝也就該成熟了。”
在昆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占地900余畝的廠區成為了職工的樂園。
抬頭就能看見山,伸手就能摘到果。
在這個樂園里,他們生產出來的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
在寬敞明亮的車間,昆明云內動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裝配車間主任制造師王鳳澤正在指導徒弟進行機械調試,看到徒弟嫻熟地完成一系列調試后,王鳳澤滿意地笑了。
他今年剛滿39歲,但已經有了21年的工作經驗,從當初一名生產線上的普通工人,變成了現在的技術骨干。
“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公司憑借人才這張‘牌’,不斷的傳承和創新,現已成為國四、國五及國六多缸小缸徑先進柴油發動機的重要研發制造基地。”公司紀委書記、工會主席許建中說。
王鳳澤的成長過程印證了許建中的話。
王鳳澤1998年進入公司工作,在師傅秦選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地通過了高級技師技能鑒定。
秦選是公司設備動力部機電修理組組長、輔席制造師。
他曾榮獲昆明市“十佳師徒結對”和云南省“優秀結對師徒”等稱號,去年獲得云南省第一屆“技術能手”,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他的徒弟中出了兩名云南省“云嶺首席技師”,一名云南省“鉗工技術狀元”,兩名昆明市“名匠”,三名昆明市“優秀技術能手”。
王鳳澤從秦選手下出師之后,自己也當起了師傅,現在有5名徒弟正跟他學習技能。
從秦選、王鳳澤和徒弟身上,可以看出公司的技術正通過師帶徒的方式傳承下來。
栽好梧桐樹 自有鳳凰來
許建中說:“作為一個集研發、生產平臺的企業,公司一直把人才放在首要的位置。”
在吸引人才方面,還有過這樣的一個插曲。
一直以來,公司都面向全國招聘技能人才,剛開始,省外還有人報名參加應聘,但報到的時候卻不見人影。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公司開始著手研究這件事,后來通過調查發現,高技能人才喜歡往沿海、江浙一帶尋求發展。
為了招攬人才,公司決定在無錫成立研發中心。
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事實證明,在無錫成立研發中心后,大量的技術人才紛紛涌入公司,為公司的發展后勁注入無限動力。
2018年,雖然經濟環境不好,但公司總體營業收入達到100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6%,屬于逆市增長。
除了從外地引進人才外,公司還和昆明理工大學、昆明學院等本地高校聯合開展項目研發,并加大了人才引進力度。
有的學生家庭貧困,進入大學后,家里無力承擔學費,公司就對他們進行幫扶,等他們畢業后就招聘進入公司工作,現在公司有一批技能人才就是通過這樣的幫扶方式成長起來的。
因為有了大量的人才支撐,公司現已經建成了國內領先研發及生產平臺。現在,公司有899名技術工人持證上崗,每年還有近百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
從國三到國四,再到國五標準,每一個標準之后都代表著技術上的飛躍,由于公司提前布局,又有了大量的技能人才進行技術研發,所以每一個新的標準出來之后,公司都能水到渠成地完成升級。
人才有了,關鍵還在于如何拴心留人?
一個公司的管理崗位畢竟有限,僅從管理崗位來晉升,職工的上升通道難免受限,為了拓寬產業工人的發展空間,公司出臺了《員工職業生涯管理辦法》。
按照這個管理辦法,管理崗位和技術崗位的待遇按照級別相應提升,職工根據自身的情況,在管理崗位和技術崗位之間進行選擇。
有了技術人才崗位晉升機制后,大量的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得以打開,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得到極大地提高。
為提高員工素質,培養豐富的知識與技能,提高質量意識及業務能力,公司創建了“云內網絡商學院”,各部門按照自己的工作計劃,合理安排年度課程表,開展各項培訓。
2017年,公司組織培訓合計351項,公司內部不含營銷培訓合計8068人次、40827學時,公司內部人均培訓達到25.63學時,培訓計劃完成率為100%。
在此基礎上,公司還建立了內訓師隊伍,充分發揮內部培訓講師的優勢,將公司的管理理念、生產規范、必備技術技能等及時向員工傳播和灌輸,幫助員工快速成長和提高。
因為有了合適的“土壤”,大量的技能人才有了用武之地。
2010年至今,公司培養出3名昆明市“名匠”,1名省級“技能大師”,3名云南省“云嶺首席技師”及1名國家級“技能大師”。
為了方便各類技改項目工作開展,公司從各車間、技術中心等部門挑選24名職工,通過技師工作室進行運營管理。
同樣在2017年,公司還選拔了 11 名數控操作人員作為“大國工匠——數控儲備人才”培養對象。去年,這批數控儲備人才踏上國家級的競技舞臺,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充分展示了公司技術工人的風采。
個個爭當主人翁
“我認為公司目前的發動機包裝成本過高,在包裝材料和規格可以尋求更好的方法”、“公司在鑄工車間實施熱芯生產,導致廢砂量過大,建議改冷芯制芯工藝”、“車間會產生大量的廢鐵屑,這些鐵屑原來是直接丟棄,造成一定的浪費,建議投入廢鐵屑壓餅機”……在公司每年的職工代表大會上,職工紛紛爭當主人翁,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
收到職工的這些意見和建議后,公司立即對職工建議進行整改。
在降低發動機包裝成本方面,公司實施“整件包裝木箱改鐵架”項目,按照年產20萬臺計算,每年可以減少16萬套木包裝箱的使用,相當于節約了5664立方米木材。
在鑄工車間實施熱芯改冷芯工藝項目上,車間大大減少了鑄造廢砂的產生量,每年減少廢砂48噸,此外熱芯工藝產生的廢氣量較大,冷芯工藝設備配套了三乙胺有機氣體凈化裝置,用磷酸對三乙胺氣體進行吸收,達到了無廢氣外排的效果。
在實施鐵屑壓餅機項目上,公司配置了鐵屑壓餅機,對產生的廢鐵屑進行壓餅,壓餅后進行回爐熔煉,每年廢鐵屑的處置量達到2300噸。
為有效保障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建議權和監督權,公司以職代會為載體,廣泛聽取職工心聲。
每年的職代會期間,職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議達1500余條。
許建中說:“要把職工的合理化建議作為企業管理的‘眼睛’和‘耳朵’,讓管理者了解到真實情況、聽到真實聲音,讓這些‘好聲音’變成好措施,實現節能增效的目標。”
公司重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職工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也就得到了激發。
2015年,秦選帶領鑄件抓取機械手研制小組,通過不斷改進創新,生產出了一臺適合公司實際需要的鑄件抓取機械手,實用性和穩定性都已超越了原有設計水平,把故障高的液壓系統由內置式改為外置式,優化了電氣控制系統,節約資金100多萬元。
2016年至2017年間,公司新引進兩條生產裝配線,但產能制約了公司發展需求,秦選通過不斷創新和改造,使公司兩條生產線的產能大幅提高,發動機裝配線速度原來每臺需要120秒的時間,經過改造后,現在每臺只需要80秒就能完成,節約改造資金200多萬元。
職代會每年都有一個主題,每年1月份由公司工會下發文件,除了對上一年度的合理化建議進行總結表彰外,還對本年度收到的合理化建議進行梳理。
職工之所以能積極參與到職代會過程中,因為職代會與他們切身的利益相關。
職工工資每年增幅為10%,也是通過職代會的方式,并納入公司的發展規劃。從提出建議到簽字認可,以及最后的貫徹落實,職工代表全程參與到其中。
為了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公司建立職工監事選任制度,通過監事會的運作實現了對公司的監督,保證了公司職工權益。目前,公司監事會共有5名監事,其中2名為職工代表監事。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在2020年前,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實現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等目標。
在這樣的大局下,公司在昆明市祿勸縣翠華鎮積極展開精準扶貧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17年以來,公司共投入2000余萬元資金用于扶貧,其中200萬馬基山村房屋修繕、村內道路硬化等整村提升工作;500萬元集中用于翠華鎮危房改造通村道路、村內道路硬化及村內公共活動場所建設項目,并在當地建了一個養老院。
許建中多次深入翠華鎮實地調研,了解翠華鎮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困難,并多次與祿勸縣、翠華鎮兩級領導共同研究翠華鎮扶貧模式,努力將扶貧工作由單純“輸血”向實現“造血”的方向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
針對翠華鎮的實際,公司提出了就業扶貧的快捷模式,在公司內部提供適合翠華鎮勞動人員的崗位,并進行廣泛宣傳,積極爭取、吸引翠華鎮勞動力到公司就業,尤其是重點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力求達到長期扶貧,目前已為4人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
作為一個農業縣,當地百姓收入仍然依靠農業生產,但其農業生產仍停留在牛耕馬馱的傳統模式上。
為此,公司結合當地實際,2017年向翠華捐贈公司生產的農機新產品4臺(裝載機、旋耕機各2臺),先后累計捐贈農業機械10臺,共計約55萬元,為進一步實現農業自動化提供保障,同時也為農村危房改造項目提供機械支持。
除了完成包鄉任務外,公司領導班子成員及中層干部64人共結對幫扶1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除了開展力所能及的幫扶工作之外,還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節日慰問,為貧困戶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慰問金。
翠華鎮湯郎箐小學有很多學生屬于貧困家庭,缺少過冬的衣物,公司知道這個情況后,在公司內部號召職工捐款、捐物,為98名小學生送去了過冬的衣物,讓他們過上一個“暖冬”。
一家單位的力量畢竟有限,為了讓翠華鎮早日脫貧,公司還積極協調公司業務合作單位——德國博世有限公司參與扶貧。
在公司的傾力幫助下,翠華鎮的貧困面貌得到極大地改變。
除了加大農村扶貧力度外,公司對產業工人扶貧也不遺余力。
昆明平板玻璃廠因為歷史原因停產,但800名職工的衣食住行卻不能停,為了讓這些職工不受停產的影響,公司接手了這個“爛攤子”,在海口重新規劃建廠。
在建廠期間,公司每月給平板玻璃廠的職工發放1000元的生活費,還給他們繳納社會保險,僅此一項,公司就花費了1億元的資金。
從建廠到復工,有的職工考慮到上班地方離家較遠,不愿去海口上班,公司又依據勞動法對這部分職工進行補償,補償結束后,又為這些職工發放了每人3800元的安家費,在這項投入上,公司又花費了1億余元。
對外不遺余力幫扶,對內關愛有加。
從這些方面來看,公司真正做到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許建中常說:“現在培養一個大學生不容易,父母把他們養大成才,交到我們手中,我們就要對他們的成長負責。”
公司員工來自全國各地,部分員工遠離家鄉獨自在外奮斗,為了提高員工的幸福感,工會充分發揮組織作用,以工會為平臺和樞紐,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組織開展籃球賽、羽毛球賽、足球賽、垂釣比賽及其他趣味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職工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此外,公司還開設《家長學堂》,邀請高校老師開展了一期《與孩子一起致青春》為主題的初高中孩子教育方面的知識講座,啟動職工子女助學計劃,為在讀初中及以上年級的職工子女按學年發放助學金,保證困難職工子女能夠繼續學業,實現夢想。
在公司停車場,數十輛新能源車整齊地停放著。這也是公司為職工帶來的另一個福利,公司有一家合作單位,經過公司協調,以最優惠的價格提供給公司職工。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無論是技術革新,還是工作環境的打造,公司始終把“以人為本”放在首要的位置。在這樣一種充滿關愛、和諧團結的生產環境中,職工的幸福感、滿足感不斷增強,最終轉化成一種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