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姿
(山東省淄博市第五人民醫院,淄博,255100)
近年來,隨著人們日常壓力的增加,抑郁癥發病率越來越高。該病主要特點是情緒持續低落,甚至伴有自殺傾向,嚴重干擾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1]。目前治療抑郁癥多以抗抑郁藥物治療為主,同時配合有效的心理干預對提高治療效果也十分關鍵。共情護理這一理念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心理干預模式,廣泛應用于臨床多種疾病的心理治療中并取得肯定效果[2]。本研究通過對抑郁癥患者護理方式的探討,分析共情護理對患者抑郁情緒與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淄博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的抑郁癥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利用奇偶數分組法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2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35.78±4.28)歲,病程0.5~4年,平均病程(2.15±1.09)年;觀察組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34.91±4.32)歲,病程0.5~5年,平均病程(2.34±1.04)年。2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確診為抑郁癥;患者能夠良好的配合研究過程;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無嚴重功能障礙;明確本研究的方法與目的,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無具有高度自殺傾向者;無濫用藥物或濫用乙醇者;無雙相情感障礙者;無嚴重軀體疾病者;無神志不清或精神病者;無實驗室檢查結果具有嚴重異常者;無妊娠期或哺乳期者。
1.4 護理方法 2組患者均進行抗抑郁治療,其中對照組予以精神病常規護理,包括入院環境介紹、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用藥指導、安全防護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共情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建立共情護理組:將科室內資歷較高,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與護士長組成小組,統一進行專業培訓,并將培訓技能運用到護理工作中。2)積極交流與傾聽: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交流時,要保持良好的耐心,認真傾聽患者的發言,注意患者微表情的變化,根據患者情緒的表現,作出合理的反應。3)換位思考模式:護理人員要經常將自己放置于患者的位置,站在患者的角度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評判。4)資料的整理與總結:護理人員應在與患者進行交流時,詳細且持續的將自己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歸納,更好的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的世界與生活。5)共情體驗與反饋:護理人員要注意患者的反饋信息,觀察患者在表達時候的表情與語言等變化,確認患者的真實心意,進而與患者保持良好的互動,增強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認可。
1.5 觀察指標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抑郁狀態進行評估,分數<8分為正常狀態,分數在8~20分之間可能患有抑郁,分數在21~35分之間肯定為抑郁癥;使用匹茲堡睡眠指數(PSQI)對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價,共計涉及7個維度,每個維度分數值為0~3分,總分為21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睡眠質量越差。

2組患者干預前抑郁情緒與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抑郁情緒評分與睡眠質量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HAMD與PSQI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現代醫學的臨床護理模式早就不局限于醫療護理,而是轉向更加優質與全面的模式,在完成基礎護理的前提下更提倡以患者為中心進行心理護理,這也就要求護理人員有很好的溝通技能,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3-4]。由于抑郁癥的發病機制還不明確,所以治療難度很大。臨床上對該病心理治療的方法是支持和干預療法,而共情護理作為一種新興模式,通過換位思考來感受患者的內心世界從而得到共情體驗,以感同身受的方法提高其正向意識,最終達到影響患者心理的目的,協助其走出低落情緒和心理誤區[5]。共情也可以理解成一種溝通方式,可以成為醫患關系的橋梁,通過應用共情護理這一模式,能夠幫助護理人員更加深入、深刻的了解到患者內心的波動,并針對其感受作出反應,實現更有價值的溝通。另外抑郁癥不僅使患者情緒不穩定,還會造成睡眠質量下降,出現入睡難、時間短等現象,共情護理通過近距離的肢體溝通拉近與患者心理的距離,讓其對生活有更正確的認知,進而改善睡眠。抑郁癥現在已成為世界多國家共同面對的公共衛生問題,治療抑郁癥,改善患者情緒狀態,降低抑郁水平,對減輕患者家庭負擔、維護社會秩序有積極意義[6-7]。本研究通過對常規護理與共情護理2組護理模式干預下的患者護理效果進行比較,可知實施共情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其抑郁情緒與睡眠質量的臨床數據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對抑郁癥患者進行護理時,應用共情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患者的康復,值得廣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