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軍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心內科,哈爾濱,150010)
慢性心力衰竭具體是指由心力衰竭引發的各種類型的心臟疾病,該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死亡率,且病情反復,容易復發,對患者正常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據研究發現[1],睡眠障礙是影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整體生命質量的最主要因素,其臨床發病率較高。因此,需要醫護人員對慢性心力衰竭伴隨睡眠障礙患者的生命質量進行密切監測,深入分析產生的根源,以制定方案,降低各類并發癥的發病率。近年來,隨著傳統的生物模式不斷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醫學專家開始將研究的重心轉移到患者的心理健康領域。“希望”作為反映患者主觀情緒的一種特定情感體驗,是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尤其是在慢性疾病的治療過程當中,“希望”對患者戰勝病癥信心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本文對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礙患者希望水平對生命質量的影響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心內科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礙患者125例作為研究對象。排除其他重大疾病、睡眠行為障礙、精神或言語表達障礙以及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2]。一般資料詳情見表1。
1.2 研究方法 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入選患者的婚姻狀態、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類型、月收入、付費方式、病程、用藥以及并發癥等信息進行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對入選患者的睡眠狀態進行評估,該評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3]。使用Herth希望量表對入選患者的希望水平進行評估,其分值在12~48分之間,其中36~48分之間表示高希望水平;24~35分之間表示中希望水平;12~23分之間表示低希望水平[4]。使用明尼蘇達慢性心力衰竭生命質量評分表對所選患者的生命質量情況進行評估,該評分指標分值在0~100分之間,該評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生命質量越差,其中情緒領域分值為25分;身體領域分值為40分;社會經濟領域分值為35分[5]。

2.1 生命質量現狀 125例患者的生命質量現狀總得分為(55.41±9.96)分;社會經濟領域得分為(19.72±4.50)分;身體領域得分為(24.57±4.34)分;情緒領域得分為(13.03±3.70)分。綜合來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質量較低。
2.2 不同婚姻、年齡以及并發癥變量的患者生命質量得分情況 單身患者的生命質量總分指標高于已婚患者(P<0.01)。3組不同年齡階段患者之間的生命質量總分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5~69歲與70歲及以上患者的生命質量總分與59~64歲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5~69歲與70歲及以上患者之間的生命質量總分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組不同數量并發癥患者之間的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數量越多,患者的生命質量就越低。見表1。
2.3 患者希望水平得分現狀 125例患者的希望水平現狀總得分為(33.18±3.02)分;采取積極行動得分為(11.22±1.28)分;對現實和未來積極的態度得分為(11.29±1.35)分;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得分為(10.88±1.49)分。患者的希望水平得分中,高水平有14例,占比11.2%;中水平有83例,占比66.4%;低水平有28例,占比22.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普遍希望水平為中低水平。

表1 不同婚姻、年齡以并發癥變量的生命質量得分情況

表2 希望水平與生命質量得分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注:*P<0.05;**P<0.01

表3 生命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2.4 希望水平與生命質量得分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患者的希望水平與生命質量得分之間呈負相關,相關性系數r在-0.309~-0.572之間(P<0.05)。見表2。
2.6 生命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將婚姻、年齡、并發癥及希望水平作為自變量,將生命質量總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見表3。
3.1 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礙患者生命質量低下 經過本研究發現,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礙患者生命質量總分為(55.41±9.96)分,整體生命質量明顯低于國內外平均研究得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與本觀察組年齡整體偏大,工人及農村患者占比一半以上,經濟收入偏低等因素有關。據研究證實[6],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會存在年齡偏大、經濟水平較差、生命質量低下等特點。另外,本觀察組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也是致使其生命質量下降的重要因素。結合臨床實際發現[7],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會伴隨眾多癥狀的困擾,其中最為常見的便是睡眠障礙。低質量的睡眠將致使患者的心功能降低。長此以往,若心功能得不到及時恢復,其病癥便會加重,病情的惡化又會進一步對患者生理及心理上造成雙重不良影響,導致患者出現消極情緒,導致惡性循環,對其產生更大消極影響。因此慢性心力衰竭伴隨睡眠障礙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往往存在睡眠質量低下的現象,需要護理人員采取針對性關懷護理措施進行干預[8-9]。
3.2 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礙患者希望水平一般 希望水平是生活中個體對特定信念的堅持水平,對病癥的治療有樂觀的信心但留存不確定的期望,該理論對患者心理健康及病情恢復具有重要作用。國外將希望理論運用于各類病癥的治療與恢復當中,以癌癥患者群體的使用程度最為廣泛。近年來,隨著我國醫學水平的不斷進步,我國在慢性疾病的治療當中也逐漸開始引入希望理論,但在心力衰竭方面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0]。本研究發現,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礙患者整體希望水平總分在總希望水平分值中屬于中低水平,該結果明顯低于腦卒中患者希望水平。當前,隨著國內外對腦卒中患者的關注力越來越大,各大社區的宣傳教育與社會各界的支持力度與日俱增,使得腦卒中患者的希望水平顯著提升[11]。因此,慢性心衰患者的希望水平亟需加強重視與提升臨床干預措施。
3.3 慢性心力衰竭睡眠障礙患者希望水平對生命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中,患者的希望水平與生命質量得分之間呈負相關,患者的希望水平越低,其生命質量就越低。后經生命質量影響因素分析發現,采取積極行動以及與他人之間保持密切的關系對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較大。因此,醫護人員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提高患者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鼓勵患者積極采取行動。這樣可幫助其在遇到問題時,以樂觀的心態及辨證的思維來思考問題。鼓勵患者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將拉近患者與他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提升其希望水平,增強其治療信心。
總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質量較差且普遍希望水平為中低水平,所以,醫護人員應注重對該病癥患者心理因素的評估,鼓勵其采取積極行動并與他人之間保持密切的聯系,使之來提升其希望水平,最終起到改善生命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