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煜
(北京豐臺南苑醫院麻醉科,北京,100076)
痔上黏膜環切術(PPH)術后有可能造成尿潴留、大便困難等并發癥,甚至造成血壓上升、氣促、心率加快等諸多臨床表現,不僅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甚至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如何使患者安全平穩的度過圍術期是比較棘手的問題[1]。氫嗎啡酮是一種新型阿片類鎮痛藥,比嗎啡鎮痛效果好5~7倍,且水溶性強,對腎功能影響輕,藥物消除半衰期短。氫嗎啡酮為嗎啡衍生物,在中樞神經系統鎮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關于其最佳使用劑量,臨床上一直有所爭議。本研究觀察不同氫嗎啡酮使用劑量的鎮痛效果,旨在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鎮痛方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豐臺南苑醫院麻醉科接受PPH術后靜脈自控鎮痛的患者73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不同氫嗎啡酮使用劑量分成大劑量組[2 μg/(kg·h)](n=37),以及小劑量組[1 μg/(kg·h)](n=36)。
1.2 納入標準 1)患者麻醉分級為美國麻醉協會Ⅰ~Ⅱ級;2)無非甾體藥物過敏史;3)簽署知情同意書;4)無活動性出血疾病及凝血功能異常[2]。
1.3 排除標準 1)阿片類藥物過敏或成癮;2)心、肺、肝、腎功能異常;3)胃腸道疑似梗阻者;4)存在酗酒及濫用藥物史者。大劑量組年齡33~72歲,平均年齡(53.43±2.68)歲,男女比17∶20;小劑量組年齡35~68歲,平均年齡(51.24±2.19)歲,男女比16∶20。2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4 研究方法 入選者均在手術結束30 min前使用氫嗎啡酮(宜昌人福藥業公司;國藥準字:H03222012):靜脈注射,負荷劑量0.2 mg/kg,待術畢,拔除氣管導管,連接靜脈自控鎮痛裝置,單次自控給藥的劑量為0.5 mL,按照2 mL/h速度持續泵入,鎖定時間在擴肛前。大劑量組氫嗎啡酮劑量為2 μg/(kg·h),小劑量組為1 μg/(kg·h)。持續鎮痛48 h。
1.5 觀察指標 觀察2組鎮痛前和鎮痛48 h后的血氧飽和度(SpO2)、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變化。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進行睡眠質量測評,PSQI總分范圍0~21分,0分指睡眠質量好,21分指睡眠質量差,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2.1 2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大劑量組在鎮痛48 h后MAP(85.33±3.15)mmHg顯著高于小劑量組(74.61±2.95)mmHg,(P<0.05),HR(72.62±3.01)min/次顯著低于小劑量組(87.92±2.98)min/次,(P<0.05),SpO2(98.30±0.87)%與小劑量組(98.12±0.5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注:與小劑量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2.2 2組患者短期睡眠質量比較 2組患者短期睡眠狀況比較發現大劑量組明顯優于小劑量組(P<0.05)。

表2 2組患者短期睡眠質量比較分)
近年來,嚴重痔瘡發病率逐年上漲,PPH術在臨床大量應用,為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術后鎮痛逐步受到重視。其中患者術后自控鎮痛泵在臨床的應用已達十年之久,受到醫患人員廣泛好評。靜脈自控鎮痛是一種安全可靠、可維持良好血藥濃度、舒適度較高、操作便捷、持續時間長的鎮痛方法[3-6]。目前有多種藥物可用于靜脈自控鎮痛,氫嗎啡酮即為其中之一,其是嗎啡的衍生物,藥理學作用是能夠通過情緒行為和痛覺傳導區,與相關區域的阿片受體結合,形成內源性抗痛物質腦啡肽,以此對P物質的釋放產生阻滯作用,通過干擾痛覺沖動,達到鎮痛效果。鹽酸氫嗎啡酮是國內近期上市的半合成鴉片類鎮痛藥,為嗎啡衍生物,是μ-阿片受體激動劑,其作用類似嗎啡,鎮痛作用強度是嗎啡的5~10倍,不良反應明顯少于嗎啡,起效快,持續時間較短,適用于圍術期中、重度疼痛的鎮痛以及急慢性疼痛、腫瘤疼痛的治療和疼痛性干咳的鎮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睡眠情況。與嗎啡比較,它降低了嘔吐等不良反應,脂溶性更強,因此鎮痛效果更好,的應用范圍更為廣泛,幾乎適用于一切疼痛的緩解[7-9]。通過觀察本研究結果,大劑量組在鎮痛48 h后MAP(85.33±3.15)mmHg顯著高于小劑量組(74.61±2.95)mmHg,(P<0.05),HR(72.62±3.01)min/次顯著低于小劑量組(87.92±2.98)min/次,(P<0.05),SpO2(98.30±0.87)%與小劑量組(98.12±0.59)%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2組患者短期睡眠狀況發現大劑量組明顯優于小劑量組(P<0.05)。但大劑量組氫嗎啡酮在維持患者HR、MAP方面取得更好療效,提示大劑量氫嗎啡酮對PPH術后靜脈自控鎮痛效果更好。并且大劑量組明顯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狀況,對于PPH術術后自控鎮痛,可采取2 μg/(kg·h)的氫嗎啡酮給藥治療方案,在維持患者良好的HR、MAP方面有明顯效果。近年來,自控鎮痛(PCA)成為一種新型術后鎮痛方式,自控鎮痛主要是自覺疼痛時,通過計算機控制微量泵按醫生設定藥物劑量進行鎮痛,給藥途徑有很多,靜脈自控鎮痛(PCIA)較為常見。靜脈自控鎮痛(PCIA)常用藥物有嗎啡、芬太尼或合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等,因其給藥操作簡單、起效快,適用于胸背以下區域疼痛治療,止痛效果好且持續時間長,臨床應用及適應證較廣泛,常被用于術后鎮痛。術后選擇不同麻醉藥物及不同劑量均會影響身體健康,隨著年齡不斷增加,大腦對阿片類藥物敏感度越來越高,又因身體功能不斷衰退或其他疾病影響,對阿片類藥物代謝及清除率不斷降低,藥物作用時間增加。氫嗎啡酮作為嗎啡酮氫化物是一種新型的阿片類藥物,代謝產物為氫嗎啡酮-3-葡糖甘酸,并伴隨少量的6-羥基還原代謝產物,不增加不良反應情況和肝臟代謝負擔。氫嗎啡酮起效時間約為15 min,手術麻醉時間可持續至術后2 h,當麻醉效果減弱后氫嗎啡酮生效,小劑量與大劑量鎮痛效果相似,但氫嗎啡酮在體內血藥濃度會隨給藥劑量增加而增多,進而增加不良反應發生,且大劑量氫嗎啡酮會出現明顯呼吸抑制現象[10-12]。
綜上所述,相比1 μg/(kg·h)的使用劑量,2 μg/(kg·h)氫嗎啡酮更適用于PPH術后靜脈自控鎮痛,對維持患者穩定的SpO2、HR、MAP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同時會明顯改善患者短期睡眠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