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華
(福建龍巖人民醫院,龍巖,364000)
慢性失眠癥為每周失眠超過3 d之上,且病程在3個月之上的睡眠障礙疾病。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失眠癥發病率逐步提升,主要和人們長期處于高壓環境,精神緊繃有重要關系。患者多表現為失眠多夢、早醒,長時間失眠則會使得患者精力下降,無心工作、生活,嚴重情況甚至會引發心悸、恐懼等癥狀。有研究認為采用右佐匹克隆以及艾司唑侖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睡眠狀況[1]。為減輕患者失眠癥狀況,現選取我院慢性失眠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2種治療方式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福建龍巖人民醫院收治的慢性失眠癥患者94例為研究對象,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2例,年齡24~64歲,平均年齡(48.16±2.16)歲,病程10~62個月,平均病程(26.16±3.16)個月;觀察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齡23~64歲,平均年齡(48.06±2.20)歲,病程11~63個月,平均病程(26.21±3.12)個月,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內慢性失眠癥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年齡均在70歲之下,患者并無嚴重抑郁癥。
1.3 排除標準 排除生物節律性睡眠障礙患者、呼吸障礙失眠患者、乙醇和軀體疼痛作用下失眠障礙,排除心、腦、腎等系統性疾病患者。

表1 分析2種治療方式下患者睡眠狀況分)
1.4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治療期間禁止飲酒、含有乙醇的飲料。對照組患者主要為艾司唑侖(廣東臺城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098)治療,1 mg/次,1次/d,睡前服用,治療時間21 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右佐匹克隆(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74)治療,1~3 mg/次,體質較差患者為1 mg/次,睡前口服,治療時間21 d。
1.5 觀察指標 1)比較2組患者睡眠質量,主要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價,主要由23個項目,7個成分(睡眠障礙、睡眠效率、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質量、日間功能、睡眠藥物),每個項目為0~3分,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2)比較2組患者各治療方式下不良反應,其中主要為乏力、頭暈、醉意、口干苦。

2.1 分析各治療方式時患者睡眠狀況 觀察組患者睡眠效率以及入睡時間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各種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患者各不良反應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分析患者不良反應率
失眠癥為現階段常見疾病,主要為長期睡眠不足而造成的睡眠質量下降,治療不當則會發展為慢性失眠癥,主要表現為黑眼圈、皮膚松弛、面色暗黃。具體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同時可于其他疾病共存,常會伴發焦慮、抑郁等疾病。神經學研究發現,慢性失眠癥患者常會出現IL-6水平提升,刺激下丘腦-垂體以及腎上腺動,色氨酸降解酶活性提升之后,5-HT也會提升,進而降低神經傳遞,致使患者出現抑郁[2-3]。抑郁之后持續性引發睡眠減少,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同時也有分析認為皮質醇可提升5-HT攝取,繼而提升皮質醇水平,引發抑郁等疾病。任何造成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等減少的均可誘發失眠。由于失眠和情緒有復雜的作用關系,因此在慢性失眠治療中可采用鎮靜催眠,同時調節患者情緒狀況。

綜上所述,為慢性失眠患者采用艾司唑侖、佐匹克隆治療時可有效降低不良反應,提升睡眠質量,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