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維維 毛長俠 劉楠楠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睡眠障礙中心,十堰,442000)
更年期是邁入老年狀態的過渡時期,人的體質狀態、心理狀態等都發生著較大轉變。目前研究顯示,更年期癥狀多以神經系統表現為主,如抑郁、失眠、疼痛、認知功能障礙等[1-2],同時也是帕金森[3]、心力衰竭[4]等疾病的危險因素。臨床醫護人員面臨的更年期相關癥狀核心問題之一便是睡眠障礙,而其中又以女性多見[5-6]。全國健康調查發現,更年期婦女的癥狀表現頻率高達75.2%,失眠發病率居于前列[7]。這與該階段女性體內激素水平的波動有相關性[8]。
目前治療該疾病的方法主要是藥物療法和認知療法,中醫健康教育基于中醫經典理論,具有整體性、因人、因時、辨證施治等特點,是臨床醫護人員的重要治療措施和特色治療方式。艾灸治療失眠早在《黃帝內經》已有記載,作為一種非藥物療法得到廣泛認可。為探討防治失眠的新治法,我院開展了艾灸聯合中醫健康教育的方法對更年期失眠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將具體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十堰市太和醫院睡眠障礙中心診斷為更年期失眠的女性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2組年齡平均為(52.5±1.4)歲。
1.2 診斷標準 參照既往文獻女性更年期作為診斷標準[9],以40~55歲女性為研究對象,以改良“庫珀曼”作為評分標準,得分高于15分鑒定為更年期綜合征患者。失眠診斷以《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0]中對失眠癥的評價意見作為診斷標準。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艾灸足三里及三陰交并配合中醫健康教育。
1.3.1 足三里、三陰交溫和灸 患者保持半臥位,取雙側足三里(小腿外前側,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緣一橫指)、雙側三陰交(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穴位定位參照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GB/T12346-2006)《腧穴名稱與定位》。具體操作:護理人員手持點燃艾條,距離足三里、三陰交約2~3 cm處進行懸灸,使用艾灸盒則將艾灸盒固定在相應穴位處,以患者感覺溫熱而無灼痛感為宜,15 min/穴。
1.3.2 中醫健康教育 1)規范起居,以《黃帝內經》“法于陰陽,和于術數”為指導,組織健康講座,講解中醫睡眠養生知識,如作息時間、睡眠習慣、臥室布置等,幫助患者認識疾病本質,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2)舒暢情志,以《黃帝內經》“和喜怒而安居處”為指導,以情志護理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如言語開導法、移情易性法、情志相勝法等,改善患者不良情緒;3)調護飲食,以《黃帝內經》“食飲有節”為指導,基于食物性味不同,對不同體質的患者給出相應的飲食計劃。如陽虛患者建議多食羊肉、牛肉、蔥、姜等溫性食物;夏季炎熱潮濕多食甘寒、清淡的食物;把蓮子、小麥、百合等具有安神作用的藥物煮粥食用等;4)合理運動,以《黃帝內經》“形勞而不倦”為指導,在患者身體狀況較好的情形下,指導其開展必要的日間運動,包括太極拳、八段錦以及中醫保健操等,以運動的方式讓患者全身放松,達到促眠的作用。
1.4 觀測指標 使用PSQI量表進行睡眠相關指標的療效評價,共計7個維度,涉及到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每一項單獨計分,0~3分不等,最終計算總分,得分愈高則預示睡眠質量愈差。同時使用HAMA及HAMD量表來評價患者的情緒改善情況,同樣計算治療前后2組的總分進行療效評價比較。
1.5 質量控制 艾灸操作均由門診部護理人員完成,實驗開始階段,對參與實驗護理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并考核,保證掌握基本操作及護理健康教育宣講,成績合格者進入正式研究。

2.1 2組患者有效率比較 通過針對性中醫健康教育干預后進行2組間總有效率比較,對照組痊愈1例,顯效為5例,有效為8例,總有效率為46.7%。觀察組痊愈4例,顯效10例,有效為11例,總有效率83.3%。觀察組睡眠改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總體療效比較
注:治療結束后與對照組進行比較,*P<0.05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及療效評價分)
注:組間比較,*P<0.05;組內前后比較,△P<0.05
2.2 睡眠療效評價 2組患者PSQI得分情況比較,組內前后PSQI各因子比較,對照組僅在催眠藥物和日間功能障礙2個維度較治療前有統計學意義,而觀察組在7個維度與治療前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發現觀察組在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功能障礙以及總分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情緒評價量表 通過系統性中醫健康教育后,對照組治療前后情緒改善不明顯,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情緒改善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間比較,觀察組較對照組在焦慮和抑郁評分上均顯著下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情緒改善情況比較分)
注:組內前后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中醫學并沒有“女性更年期失眠”相對應的病名,根據其臨床癥狀和特點,大致可歸為“經斷前后”“不寐”等證。中醫認為,正常的睡眠依賴人體神明、陰陽、臟腑、氣血、營衛、經絡功能協調,任何外界、內在的因素引起神明失藏、陰陽失和、臟腑不用、氣血不調、營衛失常、經脈瘀阻等均可導致失眠。《黃帝內經》言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提示了更年期女性腎氣漸衰,天癸漸絕,沖任不固導致臟腑功能紊亂,神失濡養而失眠,多數患者伴有月經紊亂、潮熱多汗、頭暈耳鳴、抑郁焦慮等癥狀[11]。情志因素是引發更年期女性失眠的重要誘因,《金匱要略》婦人“臟躁”病[12],《黃帝內經》“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等均說明情志對女性的影響巨大。此次研究我們也發現艾灸聯合健康教育能夠對患者情緒起到舒緩作用。
中醫健康教育借助了醫護工作者的言語、動作,幫助患者調節情緒,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和生活習慣。艾灸療法作為中醫特色療法,是一種溫和、低刺激的非藥物療法。《本草綱目》載:“艾葉,……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指出灸法可溫經絡、理氣血、祛病邪、療百疾。而足三里與三陰交皆是女子常用之穴。足三里生發胃氣,補虛強壯,對于神志病如失眠、癲狂是常用穴[13];三陰交乃足三陰經經氣所聚之本穴,女子以血為本,肝、脾、腎三臟與女子經血生化、氣血運行密切相關,艾灸三陰交對婦科病證如月經紊亂、更年期綜合征等療效明顯[14]。
此次研究中,我們把中醫養生知識加入到健康教育中,把《黃帝內經》“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養生觀作為指導我們臨床護理的防治原則,通過健康講座、情志調攝、飲食規律、運動護理等來幫助患者認識疾病,緩解情緒。同時結合艾灸足三里、三陰交的方法,經過治療后大多數患者睡眠質量明顯改善,情緒亦舒緩。故采用艾灸足三里、三陰交聯合中醫健康教育的方法是一種改善更年期婦女失眠的有效手段,并且具有安全、易操作、無不良反應等優點,適宜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