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越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七六醫院中醫康復科,福州,350002)
失眠屬于中醫“不寐”的范疇,多由情志不暢、飲食失調、外感六淫所導致。常規給予針刺治療,可有效減輕病情,改善睡眠質量。但有研究指出,于針刺的同時,采用耳穴壓丸的方法治療疾病,可進一步促進該病康復[1]。本研究隨機選取我院48例失眠患者作為樣本,研究針刺配合耳穴壓丸治療失眠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七六醫院中醫康復科收治的失眠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4例。觀察組中男10例,女14例,年齡(49.33±10.15)歲,病程(2.25±1.25)個月。對照組中男9例,女15例,年齡(50.10±9.74)歲,病程(2.36±1.34)個月。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符合《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WHO/WPO)》關于失眠癥的診斷標準[2];2)年齡20~60歲且性別不限。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研究者。
1.3 排除標準 2)有針刺及耳穴壓丸禁忌證者。3)治療前短期內服用安眠藥物或者使用其他治療方法者。4)有其他系統重大疾病者。5)有精神及意識異常者。6)不能配合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單獨給予針刺治療,觀察組采用針刺聯合耳穴壓丸治療。
1.4.1 針刺治療方法 1)取安眠、神門、印堂、百會為主穴,心脾兩虛型加內關、足三里,痰熱內擾型加豐隆、內庭,陰虛火旺型加太溪、照海、三陰交,肝郁化火型加太沖、行間。2)主穴采用平補平瀉法,配穴采用虛補實瀉法給予針刺。3)針刺時,患者應取平臥位,針刺部位采用75%乙醇消毒,毫針長度25/40 mm,針刺力度以使患者感酸、麻、脹為度。4)進針得氣后,留針30 min,期間行針2~3次,1周3次,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表1 2組患者睡眠指數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1.4.2 耳穴壓丸治療方法 1)取耳穴神門、皮質下、心、交感為主穴,心脾兩虛型患者加脾對應穴位,痰熱內擾型加肺、胃對應區,陰虛火旺型加肺、肝、腎,肝郁化火型加肝、膽,采用75%乙醇局部消毒。2)將膠布剪為6 mm×6 mm大小,取王不留行籽敷于中央。3)采用鑷子將膠布貼于耳穴表面,囑患者每日按壓,對穴位進行刺激,以自感局部發脹或發熱為度,注意按壓力度適中,避免用力過重,以防搓破皮膚造成感染。4)每次取5~6穴,每穴按壓1~2 min/次,3次/d,3 d更換1次穴位,兩耳交替,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睡眠指數: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量表,從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睡眠質量、日間功能評分5個成份,觀察2組患者的睡眠情況。2)有效率: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臨床治愈:睡眠正常,伴隨癥狀消失;有效:睡眠時間延長,伴隨癥狀改善;無效:癥狀未見好轉。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睡眠指數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睡眠質量、日間功能評分,分別為(1.04±0.09)分、(1.20±0.14)分、(1.03±0.23)分、(0.72±0.15)分、(1.22±0.20)分,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與對照組(75.0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失眠為睡眠障礙的一種,患者癥狀以入睡困難、睡眠時間短、睡眠質量低、日間認知功能障礙等為主。發病后如未及時治療,易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增加各類疾病發生的可能,對患者健康狀況的保持不利。中醫典籍《靈樞·口問》有云:“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陽氣盛,則寐矣”。表明失眠的發生與陰陽失衡有關,病位在心。以寧心安神、調節陰陽為主要原則,對疾病進行治療,可有效減輕病情,使患者失眠的癥狀得到緩解,生命質量得到改善[4]。
針刺為中醫治療失眠的主要手段之一,取神門作為主穴給予針刺,可調心神、益心氣,使患者神志、思維活動得以改善,使五臟六腑相互協調,減輕入睡困難等癥狀[5]。在安眠穴給予針刺,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可有效安神鎮靜,用于治療失眠,療效顯著。印堂、百會為督脈循行路線,刺之可減輕頭痛、眩暈、失眠、驚風癥狀。在上述主穴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情況,取內關、足三里、三陰交等配穴,辨證論治,加強療效。本文研究發現,采用針刺的方法治療失眠后,患者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睡眠質量、日間功能評分與治療前比較明顯改善且有效率為75.00%。上述研究結果表明,采用針刺的方式治療失眠,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有效率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耳穴壓丸同樣為中醫的治療手段之一,《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有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竅……其別氣走于耳為聽”。表明中醫經絡均經過耳中以及耳周[6],取王不留行籽給予按壓,可有效抑制大腦興奮,達到鎮靜的目的。此外該療法具有無創的特點,患者痛苦較小,治療依從性較強。且心脾兩虛型患者對相應耳穴進行按壓,可健脾益氣;痰熱內擾者耳穴壓丸,可清熱化痰;陰虛火旺者按壓相應耳穴,可滋陰降火;肝郁化火者則可清肝瀉熱等等,根據患者證型的不同,取不同穴位給予按壓,達到益氣、安神、鎮靜、寧心的目的。耳穴壓丸法治療失眠,重點在于疏通經絡、協調陰陽、調理臟腑。在失眠患者針刺的基礎上,聯合耳穴壓丸,可進一步促進病情緩解,使疾病治療的有效率得到提升。本文研究發現,與單獨采用針刺治療比較,采用針刺配合耳穴壓丸治療失眠后,患者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睡眠質量、日間功能均有顯著提升(P<0.05),提示該治療方法療效更佳。進一步觀察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與單獨給予針刺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文的研究結果證實了針刺配合耳穴壓丸治療失眠的臨床療效更優。
綜上所述,采用針刺配合耳穴壓丸治療失眠,能夠有效減輕入睡困難、睡眠質量不佳、日間殘留障礙等失眠癥狀,有效率較高,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