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春萌 周凌云
(北京市大興區采育鎮中心衛生院,北京,102600)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社區人口老齡化的日趨嚴重,高血壓的發病率呈日趨增長的趨勢,且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高血壓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1-2]。近年來研究[3]發現,精神心理因素在高血壓的發病中亦占據重要地位,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將導致其睡眠質量下降,嚴重者有睡眠障礙出現。而睡眠障礙又可加重患者不良情緒,從而進一步導致患者血壓的不穩定,加重高血壓病情[4-5]。單純的藥物治療針對此類患者效果常欠佳,可能與忽略患者心理方面干預有一定關系,本研究選取我院診治的114例高血壓伴睡眠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強化護理人文關懷與健康教育的效果,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采育鎮中心衛生院收治的高血壓伴睡眠障礙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7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30例,年齡33~75歲,平均年齡(57.31±3.22)歲,病程3個月至20年,平均病程(7.23±1.31)年;觀察組中男29例,女28例,年齡34~74歲,平均年齡(56.25±5.40)歲,病程2年月至21年,平均病程(6.14±1.24)年。2組患者性別分布、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6];2)符合中華醫學會2001年制定的睡眠障礙診斷標準[7];3)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患者;2)對研究所用藥物不耐受或有依賴者;3)有嚴重高血壓并發癥者。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4 干預方法 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降壓藥物結合改善生活行為等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則予以強化人文關懷和健康教育護理干預,與傳統護理不同之處主要在于以下3方面。1)強化人文氣氛營造:患者入院后將其安置于高血壓專用病房,布置成安靜、舒適、溫馨的環境,使患者處于優雅、利于休養和睡眠的環境。此外,充分關注患者心理狀態,營造一種溫暖和諧的治療環境。如可在節假日或患者生日時送上祝福、鮮花,讓患者消除住院的感覺,而是有家的感覺;2)強化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時即由責任護士詳細而具體地進行高血壓疾病和睡眠障礙等相關聯疾病的科學教育。讓患者明確高血壓的病因、發病機制和防治方法,了解高血壓與睡眠障礙的關系及如何緩解睡眠困難的方法等。此外,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實時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教育手段多樣化,可采取如直接交流、影視資料、病友之間的交流溝通等多種方式,確保健康教育有效落實;3)重視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地同患者進行交流,及時解決患者關于疾病的困惑和不解。實時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減輕患者對醫護操作的恐懼感,降低對疾病本身的焦慮感。
1.5 觀察指標 1)分析社區高血壓患者睡眠障礙的影響因子,初步設計生理、心理和環境3個方面的問卷調查,由患者主觀意識填寫。2)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8]評分,該量表共設9個自評項目和5個他評項目,共組成7個因子,每個因子按3分等級計分,總分21分。得分越低表示睡眠質量越好。3)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收縮壓和舒張壓值。

2.1 社區高血壓患者睡眠障礙影響因素分布情況 對納入研究的114例患者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分析其主觀認為影響睡眠質量的因素。結果顯示,頭部損害(如頭暈、眩暈、頭痛等)因素所致睡眠障礙的例數最高,與其他因子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社區高血壓患者睡眠障礙影響因素分布情況
注:與其他因子比較,*P<0.05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睡眠質量PSQI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統計學比較。接受治療和不同護理干預后,2組患者PSQI評分均較干預前有明顯改善。進一步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PSQI評分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睡眠質量PSQI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值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收縮壓及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統計學比較。接受不同護理干預后,2組患者血壓值情況均較治療前改善。進一步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收縮壓及舒張壓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值比較
注:與干預前比較,*P<0.05
隨著醫療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醫療觀念和模式的改變,疾病治療不再以疾病為中心,而是更加強調人的整體性概念,以人為本成為醫療服務的追求目標[9]。因此,人們在提高先進醫療技術的水平同時,人文關懷性護理措施也在不斷精進。高血壓患者多因治療時間長、藥物依賴性大及疾病并發癥多發而致患者心理狀態受損,容易出現焦慮、抑郁和恐懼等情緒,因此,同已有研究結果一致,高血壓伴發睡眠障礙的發生率愈趨增高,且睡眠障礙又將導致患者血壓的不穩定,從而形成惡性循環[10-11]。
在常規護理干預中,對患者心理狀況和人文關懷工作有較大欠缺,患者只是被動地接受醫護人員的治療,依從性較差,一旦出院則較難再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服藥方式[12]。本研究則利用我院病例資源,探討強化人文關懷和健康教育對社區高血壓伴睡眠障礙患者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影響高血壓患者睡眠質量的因素主要是頭暈、頭痛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這表明,控制患者血壓的過程中因更加重視患者心理狀態的調節。因此進一步研究,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強化人文護理關懷和健康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睡眠質量PSQI評分及血壓值均要由于對照組。人文關懷是通過強調人的主導作用,通過改善病房環境和人文環境,消除患者的就診恐懼感[13]。家庭人文氣氛的營造讓患者感受到溫暖,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多種方式的健康教育,讓患者能更深層次理解教育內容,更容易接受相關的護理指導[14-15]。
綜上所述,強化人文關懷與健康教育對社區高血壓伴睡眠障礙患者效果顯著,能提高患者睡眠質量,穩定血壓值水平,這是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趨勢,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