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福建省立醫院重癥醫學三科,福州,350001)
由于病情等種種因素的影響,重癥監護室患者經常出現睡眠剝奪,患者不僅難以入睡,且十分容易驚醒,患者的睡眠不足不僅會影響其身心健康,同時會影響病情,使之加重。針對該情況,本研究認為可應用集束護理干預,遂開展研究分析其具體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福建省立醫院重癥監護室接受治療與護理的發生睡眠剝奪的患者188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將所有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94例,對照組中男53例,女41例;年齡33~76歲,平均年齡(58.42±4.96)歲。觀察組中男51例,女43例;年齡35~77歲,平均年齡(58.51±5.07)歲,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意識清醒;2)可準確表達;3)未服用過安神、鎮靜類藥物;4)無法配合治療;5)使用多導睡眠檢測系統檢測為睡眠剝奪。
1.3 排除標準 1)長期服用安神、鎮靜類藥物;2)昏迷;3)轉入普通病房;4)不配合治療。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對患者進行睡眠衛生教育、日常照顧、用藥指導、簡單心理護理、病房護理等基礎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集束護理干預,主要的措施為:1)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并考核,提高其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進而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1];2)改善患者的病房環境,布置一些顏色柔和的裝飾和綠植,調節病房的濕度與溫度,調整光線強度,并降低相關設備運行的音量;3)根據患者的作息規律進行護理工作,選擇清醒時間進行治療與護理,患者休息時進行相關行為要放輕動作與音量;4)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無法入睡的原因,并采取針對性方法進行解決,如因疼痛而無法入睡則給予鎮痛藥物等;同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以有效的措施緩解患者擔心、焦慮、不安等情緒;5)了解患者的睡前習慣,如泡腳、喝牛奶、看書、聽音樂等,并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6)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安排患者家屬看望患者,若不允許則可以通過視頻等方式讓患者與其家屬進行交流,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支持[2];7)可在患者睡覺前為患者播放輕柔的音樂,同時可以為患者進行腳部按摩,使患者放松,進而幫助其入睡。
1.5 療效判定標準 1)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測評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價2組患者護理后的睡眠質量,共計24個評價條目,總分為21分,評分越高則睡眠質量越差;2)記錄2組患者護理第3周到第6周的睡眠時間,統計后進行比較;3)評價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分為顯效(患者的入睡困難、易驚醒等癥狀顯著緩解)、有效(患者的上述癥狀有所改善)與無效(患者的上述癥狀沒有變化,甚至加重)3個標準[3],以符合前2個標準的患者之和計算總有效率;4)以100分的問卷評價2組患者對護理措施的滿意程度,評分越高則說明患者越滿意。

2.1 2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與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與滿意度情況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組患者護理第3周到第6周的睡眠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第3周到第6周的睡眠時間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第3周到第6周的睡眠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2組患者的護理有效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6.81%)高于對照組(79.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的護理有效性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睡眠剝奪是指患者無法像常人一樣有規律且正常的進行睡眠,不僅入睡十分困難,同時在睡眠過程中十分容易驚醒,且一旦驚醒很難再次入睡,因此與正常人比較,出現睡眠剝奪的患者其整體睡眠質量較差,且睡眠時間很短[4]。
重癥監護室患者的病情危急且嚴重,需要充足的休息,若其發生睡眠剝奪,不僅會使其病情加重,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其死亡[5]。筆者認為可應用集束護理干預,相關研究表明[6],集束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緩解睡眠剝奪導致的臨床癥狀。通過改善環境,使患者可以更快入睡,且不會被打擾[7];通過加強培訓,可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進而提高護理質量;通過干預病理因素可對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通過加強溝通,可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8]。為進一步分析對重癥監護室睡眠剝奪患者應用集束護理干預的具體效果,筆者開展了本次比較研究。
綜上所述,對出現睡眠剝奪的重癥監護室患者應用集束護理干預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延長患者的睡眠時間,患者的滿意度更高,可在臨床廣泛推廣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