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力里
(福建省級機關醫院,福州,350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氣道氣流受限的影響,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等癥狀,引起軀體不適。由于病情經常在夜間發作,導致患者無法正常入眠。病情危急、嚴重的患者,往往需要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同樣會影響其睡眠,而噪聲、燈光、溫度變化也是干擾患者休息的主要因素[1]。另外患者的情緒和精神狀態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質量的下降,會對疾病的治療恢復產生負面的影響,容易加劇其呼吸道不適癥狀,不利于肺功能的恢復。了解患者睡眠質量與肺功能之間的關系,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治療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2]。本研究探討了10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睡眠質量與肺功能之間的聯系,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按照病情的嚴重程度分為觀察組(急性加重期,n=56)和對照組(穩定期,n=52)。觀察組中男31例,女24例,年齡49~82歲,平均年齡(59.12±5.38)歲。對照組中男29例,女23例,年齡為51~80歲,平均年齡(60.62±5.71)歲。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肺功能檢查 參考《慢阻肺診斷、治療和預防全球倡議》(GOLD 2018版),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對于急性加重期患者和穩定期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和鑒別,并對其FEV1、FEV1/FVC以及PEF等肺功能指標進行檢測,參考其檢測結果。比較2組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上的差異。
1.2.2 睡眠質量調查 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量表,根據患者的自測結果,統計其在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以及日間功能障礙等方面的應答計分,用于評價患者的睡眠質量。比較2組患者在PSQI評分上的差異。
1.2.3 心理狀態和生命質量調查 采用(SAS)評分和(SF-36)評分評價2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生命質量。

2.1 2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比較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和穩定期患者在FEV1、FEV1/FVC以及PEF等肺功能指標檢測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比較
2.2 2組患者的身心狀態、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急性加重期患者和穩定期患者在心理狀態(SAS)評分、生命質量(SF-36)評分和睡眠質量(PSQI)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SAS、SF-36及PSQI評分比較分)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療恢復期間,經常出現入睡困難、睡眠時間短、睡眠質量差等問題,主要與疾病引發的呼吸困難癥狀有關。而機械通氣所產生的不適癥狀,也會導致睡眠障礙。由于睡眠不足,患者的生理功能恢復會受到干擾和影響,容易形成精神衰弱,產生焦慮、抑郁的情緒,導致其身心狀態及生命質量的下降,更不利于患者的治療康復[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睡眠情況,是判斷治療恢復效果的重要依據。而受到病情頻繁發作的影響,患者入睡較為困難,嚴重影響其睡眠質量。而在疾病的穩定期,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肺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復,病情發作頻率明顯減少。其睡眠質量也會得到良好的提升[4]。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穩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命質量比急性加重期患者更好,急性期患者的睡眠質量比穩定期患者更差,焦慮狀態更為嚴重。由此可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況與睡眠質量存在密切的聯系,另外生命質量SF-36評分越高,其肺功能指標越高,兩者呈正相關。
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治療中,應密切關注患者的睡眠狀況,其睡眠質量的改善,對于患者肺功能恢復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隨著患者肺功能的良好恢復,患者的睡眠質量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采取抗炎、支氣管擴張等治療方法,解除氣道通氣受限,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態,促進其呼吸功能的恢復,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患者的睡眠管理,嚴格控制各類干擾因素。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展開心理疏導工作,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避免產生焦慮、抑郁的情緒,能夠以輕松、平和的心態接受治療,避免影響其睡眠。患者不宜勉強入睡,而是通過閱讀雜志報刊、聽音樂等方式來進行放松,幫助其順利入眠。必要時可利用具有安神、催眠功效的治療效果,但需要嚴格控制藥用劑量,避免產生依賴性。睡眠質量的改善與提高,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恢復有著積極的影響[5]。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能夠有效提升其肺功能恢復效果。而肺功能的良好恢復,則可以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其說明過程中的干擾因素,幫助患者快速、良好的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