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素敏
早上6時左右,月嫂石玉華就要正式開始一天的工作:洗漱、燒水、給剛出生的小嬰兒喂奶粉或輔助哺乳、拍嗝、做月子餐等等,有時還會額外做些家務。從業7年多來,北京地區有50余位新手媽媽及其家庭,因為她的服務,平穩度過了新生兒降臨后手忙腳亂的月子期。
幾乎與此同時,網約車司機劉力偉會接到早高峰的第一個打車訂單;快遞員蒲濤則已經騎上了工作專用的三輪車趕往分撥中心取貨;美團北京虎坊橋站的外賣員李國杰當值早班時,也會在這一時間出發前往單量較大的商家等待取餐、送餐,接下來的早7時到晚9時30分,站點周邊約3千米范圍內,不少人一日三餐,每個飯點都要跟他打個照面……
僅僅四五年前,上述很多職業尚未出現,城市服務遠沒有今天這樣高效。科技、互聯網的發展,讓人們得以享受“一部手機搞定衣食住行乃至休閑、娛樂需求”的現代生活,以此為基礎的新興服務業的誕生和繁榮,則給了大量的勞動者改善生活甚至改變命運的機會。
城市如同一臺龐大的機器,從某種意義上說,外賣、快遞、月嫂、養老陪護等新興服務人員已經成為保障一座城市正常運轉的新力量,任何一個環節缺失,可能都意味著“機器”出現了“故障”。
偏遠山區農婦
月賺1.5萬元
今年42歲的石玉華在做月嫂之前,是河南省南陽市一個偏僻山區的普通農婦,靠種地為生,全家一年的收入不足7000元。2012年加入家政O2O平臺管家幫后,一路從普通、中級、高級做到了金牌月嫂,“如今平均每月能賺到1.4萬~1.5萬元。”石玉華告訴記者。
數十位親戚、鄰居受石玉華的影響加入了保姆、保潔、育兒嫂等的家庭服務行業,她們中間很多人靠自己的勞動所得,不僅有能力奉老育幼,還為家里蓋了新房子——一個村莊的面貌甚至因此大為改觀。
曾在一家民營電力公司打工的“90后”李國杰,因為企業效益差、工資低,于2017年7月辭職加入美團成了一名“外賣小哥”。“工作相比以前更為辛苦一些,但收入至少增加了兩倍。”李國杰坦言,對短期內無法通過專業技能獲取較高回報的打工仔來說,送外賣的工作能提供一條提高收入的出路,他備感珍惜。
2018年初,李國杰把自己的妻子介紹到了他送餐最多的餐館南城香,該餐飲品牌外賣業務負責人韓志龍說,“因為人員流動性較大,餐館也喜歡招外賣騎手家屬做員工,這樣一方面能節省招聘成本,另一方面騎手夫妻都能在餐館提供的宿舍落腳,他們工作的穩定性更強。”
南城香自2015年正式和外賣平臺合作以來,外賣業務已經連續兩年實現營收和利潤同比100%的增長。如今,其外賣業務占比近五成,成為了美團外賣平臺快餐品類單店的銷售冠軍。“從2014年瀕臨倒閉,到如今在北京開設56家直營分店,外賣網站和外賣送餐員功不可沒。”韓志龍感慨。
“以一帶多”“老鄉帶老鄉”式的就業群體,在餐飲業、家政業、物流快遞業等領域越來越常見,散布在城市服務業各條“戰線”上的石玉華、李國杰們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而在過去,這種現象往往主要集中在建筑工地或是電子廠、服裝廠等制造業的流水線車間。這一轉變的背后,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經濟、產業發展趨勢的變革。
41.6萬外賣騎手
來自國家級貧困縣
“近年來出現的新服務業對解決就業、促進民生、拉動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其中有些行業比如家政業,在精準化扶貧方面還有著獨特優勢。”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一位專家說,一般來說,貧困地區30歲~50歲左右的女性就業最困難,而這部分人群正好是保姆、月嫂等職業最適合的勞動力。
2018年5月4日,美團點評研究院發布的一份《新時代新青年:2018年外賣騎手群體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也顯示,2017年,在美團外賣獲得收入的騎手75%來自農村地區,共有41.6萬人來自覆蓋全國98%的國家級貧困縣。另外,5%的女性騎手為單親媽媽,她們通過送外賣獲取收入補貼家用。
“最近幾年服務業從業者之所以能有機會提高工資,獲得更好的回報,一個原因是市場需求擴大,價格也在提升。”管家幫創始人、董事長傅彥生舉例介紹,“5年前,北京地區生孩子的家庭中雇用月嫂的比例僅有15%左右,現在基本上已經達到60%多,5年前五六千元能找到一個不錯的月嫂,現在動輒要上萬元。另外,隨著第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齡,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也在逐年增加。除了‘一老一小,年輕人工作節奏加快,開始變得越來越‘懶,找保潔也幾乎成了‘剛需。”
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效率的提高。
“以前的家政公司,一部電話一張辦公桌,服務人員干一個月就得花一個月等工作機會,一年能保證半年上戶掙錢已經很不容易了。但現在我們可以用手機通過APP、微信公眾號,隨時關注訂單動態,隨時高效匹配人員,他們的工作不用像過去一樣‘等、靠、要。”傅彥生說。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餐飲、零售等行業。
國際零售連鎖集團家樂福中國區副總裁余瑩介紹,“2017年5月開始,家樂福在全國的211家超市大賣場,上海地區31家便利店陸續接入了美團、京東到家等外送平臺,全方位布局以生鮮品類為主的即食性商品30分鐘達、1小時達O2O業務,一年不到的時間,O2O加上B2C的線上銷售額對家樂福整體業績帶來了8個~10個點的提升,2018年線上業務有望突破10億元的銷售業績。”
在余瑩看來,技術的進步促成了零售商業模式創新并帶來了市場擴大、業績提升,產業鏈條上,平凡如理貨員、外賣員也能因此受益,這已然是一個產業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
共享經濟服務
從業者將超過1億
2012年以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不斷深入,服務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而經濟結構優化的最大明證就是服務業增速超過工業的同時,新增就業人口同步增加。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此后,2015年服務業占GDP比重首超50%,2016年、2017年這一比重連續上升為51.6%,2018年上半年已經達到了54.3%,服務業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5%,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經濟學界不少人認為,這標志著國民經濟進入“服務經濟”時代。
中國經濟增長從過去過多依賴投資、出口拉動,轉向更多依靠消費拉動、服務業帶動和內需支撐,而服務業在創造稅收、吸納就業、新設市場主體、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也表現出了全面領跑的態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躍居第一,此后逐年增加,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比如,2013年~2016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長5.1%,高出全國就業人員年均增速4.8個百分點。2017年,服務業就業人員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達到44.9%,高于第二產業16.8個百分點。
“與其他產業部門相比,第三產業具有就業彈性大、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并存的特點,能夠吸納各種不同素質的勞動者就業。”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授聞效儀說道,勞動力在產業之間轉換規律表明,第三產業(服務業)比制造業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據測算,服務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人數大約比工業多50萬人,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員常可占全部就業人員的70%~80%。
由于消費升級,服務業領域出現了很多新職業和新工種。
“比如專業的催乳師、小兒推拿師、寵物美容師等等,以前可能大部分人都沒有聽說過。還有,隨著大健康概念的普及,也有不少職業醫生轉做營養健康顧問、養老介護咨詢的,市場需求調節的作用下,一些傳統職業從業者轉產、轉行、轉崗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這位負責職業研究的專家舉例說。
此外,中國實施“互聯網+”發展戰略以來,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其中共享經濟近幾年發展迅猛,對就業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
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提供共享經濟服務的服務者人數約為7000萬人,比2016年增加1000萬人,比2015年增加2000萬人,2020年這一人數預計將超1億人。這里面數量最龐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廣大“宅男宅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快遞小哥、外賣騎手、代駕司機、上門廚師等等。
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美團日均活躍配送騎手數量已達53.1萬人,2017年美團外賣有單騎手數達226萬。
高附加值如何產生
在現代人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外賣、快遞、代駕小哥們,究竟是怎樣一個群體?
2018年5月4日,美團點評研究院發布的《報告》指出:31%的騎手來自去產能的產業工人;82%的騎手是“80后”“90后”;他們擇業時不再單純追求就業穩定,上班時間靈活、工作自由、收入有保障是選擇做騎手的最重要原因;騎手群體中擁有大學學歷的比例為16%;24%的騎手保持著學習閱讀的習慣……
“不同于上一代集中在制造業領域的農民工,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這代人身上有著典型的‘新青年特質,他們更有想法,善于抓住機遇和整合資源實現持續的自我迭代。我們認為,他們推動著社會進步,也一定會從中獲取自己想要的未來。”美團點評研究院總監趙大威說。
為了提高騎手的勞動技能,美團外賣會對騎手進行體系化的職業培訓,包括日常入職培訓、強化培訓及高階培訓,同時還會對騎手進行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培訓。此外,為讓他們的職業產生更高的附加值,2018年3月,美團點評啟動了“城市新青年”計劃,為騎手提供在線課程學習平臺和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供騎手在工作之余學習深造,同時幫助騎手排解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擾。
傅彥生介紹,管家幫目前在全國已經開設了63所技能培訓學校,加上合作的學校達到了100所。企業每年還要派出優秀員工前往日本、菲律賓、英國、美國等國家,學習養老陪護技能和服務理念、職業保姆的專業素養、英式管家的管理體系等等。
“我們的人口紅利已經逐漸式微,勞動力效率提升,勞動力紅利和優勢才能進一步體現出來。”傅彥生說。而在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看來,對新型的城市“打工者”的尊重和關愛還要體現在政策的友好。
“愛護城市新青年、勞動新力量不是一句口號,給他們與城市居民平等的身份認可和待遇,在技能培訓方面傾斜更多的機會和補貼,這些工作恐怕我們還有很多提高的空間。”聞傅蔚岡認為,“新興服務業是伴隨科技進步而發展起來的,科技在解決勞動力就業方面價值重大,保護新興服務業就業人群的權益,也是保障科技發展的重要手段,兩者互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