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榮俊
2018年10月22日,在中國工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王滬寧代表黨中央發表了題為《展示新時代我國工人階級團結奮斗新風采》的致詞。致詞中提到,要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技術創新,拿出奮力拼搏的干勁、奮勇當先的闖勁、奮發有為的鉆勁,攻堅克難、追求卓越,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會期間,各代表團就此展開了熱議。不少中國工會十七大代表在發言時說道,新時代技術工人已經成為創新的主力軍,“能工巧匠”們也用實際行動引導身邊的技術工人參與到各項創新工作中,讓創新驅動了發展。但是在推進創新工作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諸如把創新結果轉化為成果的意識不夠、技術工人的素質不高、推進創新的機制存在壁壘等問題。
新時代技術工人
成創新的主力軍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新時代的技術工人已經成為創新的主力軍。重慶宗申航空發動機制造有限公司樣件工程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勇告訴記者,他從一名普通的一線技工成長為工程師,并獲得國家級榮譽,還當選為中國工會十七大代表,在為企業創造效益的同時也實現了自我價值,可以說是完成了“草根”的“逆襲”,而成功“逆襲”的原因之一就是創新。
據了解,劉勇在模具、工裝夾具、航空發動機零部件樣件制作等多領域都有不少發明成果。如,他自主設計CG125曲軸壓裝機夾具,提高工效2倍,減少故障率80%以上,已獲國家專利;參與園臺銑床氣動閥的制作與組裝,使銑床維修效率提高50%;在模具制造方面,先后進行了16次成功的改革創新,僅自己動手制造的設備裝置就為企業節約費用20余萬元,在提升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方面的成績更是無法估量。
“一線的技術工人往往是推動企業甚至行業進步的‘大人物。”在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重慶氣礦梁平采輸氣作業區采氣工謝利平看來,工作年限稍微久一點的技術工人本身就對本領域的工作比較熟悉,更能從反復的工作中,總結經驗,進行技術創新。
此前,謝利平所在的天東29井采氣中心站管轄12口單井,日產天然氣200萬立方米,全部為氣水同產井,生產規律復雜多變,為了提高氣田產能,她積極組織開展單井動態分析活動,摸索氣井挖潛增產措施,提出化排增產、調整生產時間和運行方式等合理化建議,年增產天然氣3600萬立方米。為做好冬季的“保供”工作增加了砝碼。
意識不夠、機制不全
技工創新仍存壁壘
“雖然一線的技術工人有不少創新的成績,但他們卻很少有申請專利的意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影響了他們創新積極性。”謝利平透露,技術工人們創新的出發點很多是為了在不影響效率的情況下減小勞動強度,在不知不覺間完成了一項小發明,或者有大發明卻不自知。如此一來,技術工人有了創新成績卻因為沒有申請專利的意識,而得不到較大范圍的肯定和獎勵,后續創新工作多半就停止了。
同時,她還說,當一名技術工人的職稱到頂點的時候,在想提高技術水平只能靠自學,因為大多技能培訓、比賽針對的都是那些最基層的工人和職稱還有上升空間的技師,而技術總在不斷革新、發展,在技術領域單純依靠“一招鮮”可能“吃不遍天”。“獲得了‘頭銜卻失去了培訓機會的情況不在少數,這會讓那些能工巧匠們后續的創新工作乏力。”謝利平說。
“90后”的柯藝是重慶西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雙碑分公司T003路站務員,也是工會十七大重慶代表團最年輕的代表。她在重慶代表團討論的時候說,作為一名“90后”她深感學習的重要性,一些年紀稍微大點的“勞模”“工匠”因為多方面的原因,自身學歷不高,工會組織給他們的提供的學習機會也相對較少,或者有深造的機會,但需要脫產,而由于工作性質,他們不能長時間離開崗位,這就造成很多“勞模”喪失了系統性、全方位提升的機遇,成為限制“勞模”“工匠”做出更多創新成果的壁壘之一。
此外,大會期間各代表團分組討論時,代表們還拋出了諸如,“技能培訓的針對性不夠”“技術工人創新后的精神獎勵存在空白”等問題,并也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打造培育更多
“能工巧匠”的綠色通道
“一線產業工人來源不足,高技能人才偏少。”10月23日上午,河北滄州市總工會主席王曉燕在河北代表團分組討論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她說,培育高技能產業工人隊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工會組織的責任重大,應廣泛開展崗位練兵,搭建平臺把領軍人才選出來,繼而帶動影響更多職工,讓一線產業工人成長有通道,讓高水平技術工人在社會上有地位。
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技術工人的創新工作,“能工巧匠”要發揮帶頭作用。
“我建議工會與本市的高校合作,開一個供勞動者學習的本科班。”在柯藝看來,技術工人和“勞模”能系統性學習的場所很少,重慶及周邊地區沒有類似于勞動關系學院一類的學習場所,而進入專業的院校學習又是增強技術工人創新活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工會作為黨領導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可以開展相應的探索和試點。
謝利平也建議,工會緊跟技術發展潮流,組織開展專門針對高技術人才的培訓項目,提高對基層技術人員培訓的針對性。讓所有的技術工人在不斷的學習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互相學習,形成良性循環。
眾多代表提出“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技術創新”的建議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要暢通培育更多“能工巧匠”的通道,提升職工技能水平。這也成為了各地工會工作者的共識。
從全國來看,全方位建設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的大潮已起,產業工人迎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其中,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引下,一大批能創新、愛創新、敢創新的“能工巧匠”也將應運而生,轉而服務于全社會的創新驅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