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楊銳
2018年9月,一筆1000萬元的巨額捐款突然“空降”木蘭縣,這是該縣縣史上收到的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這些錢,是我們哈爾濱奶奶——86歲高齡的馬旭和丈夫一輩子的積蓄。
馬旭是誰
馬旭是中國首位女空降兵,一跳就是20多年,跳傘次數達到200多次,創造了三項中國跳傘之最:第一個跳傘女兵、跳傘次數最多的女兵、空降年齡最大的女兵。
直至上世紀80年代,她以大校軍銜退役。
1933年,馬旭出生在黑龍江木蘭縣,父親早年過世,剩下媽媽、弟弟和她。
馬旭依舊記得,那時生活清貧,秋收之際,媽媽就去別人田地撿拾沒有被收割徹底的土豆、玉米。緊巴巴的生活難以為繼,當時村里人建議馬旭的母親:“養不活,那就送去當兵吧。”于是,14歲的馬旭在鄉親的護送下參加了解放軍。
那是1947年,從那時起馬旭再沒見過母親,也再沒回過故鄉。
1961年畢業分配時,馬旭被分配到了武漢某部隊,考驗隨之而來,部隊當時要組建空降兵部隊,28歲的馬旭也想加入。但當時馬旭的身高1.53米,體重僅有35千克,遠不能達到訓練大綱的要求。
而且,新中國并沒有女兵跳傘的先例,部隊領導幾經考慮,婉拒了她的請求。
馬旭的請求沒有得到批準。看到戰友們在練習跳傘,她眼饞上臺去嘗試,但失敗了。下了練習臺后,馬旭回到家挖了個三尺多深的大坑,填滿沙子,用兩張桌子、兩把椅子搭起跳傘練習臺。
“有了沙坑,沒人的時候我就跳,一天跳五六百次。”
半年后,到了考核空降兵的時候,馬旭又去懇求首長。經不起她的軟磨硬泡,首長答應讓她嘗試一次,馬旭毫不含糊,拿上傘包就登上熱氣球,從500米高空一躍而下,落地時穩穩當當。
“為了打仗,跳過長江、跳過森林。”談到這段過往,馬旭依然記憶猶新,當年英姿颯爽的空降女兵照片她依舊保留著,將其視為珍寶。
老伴兒親自為她做絕育手術
馬旭與丈夫顏學庸相識于部隊,二人都是軍醫。為了空降兵事業,夫妻倆決定不要孩子,當年是老伴兒顏學庸親自為馬旭做的絕育手術。
雖然老兩口至今無兒無女,但他們心里的“孩子”卻不少,那就是兩個人一起努力,拿下的一項又一項科研成果。
20世紀80年代,馬旭和老伴離休,他們勤勞一生,選擇了退而不休——潛心搞科研。為此,馬旭到武漢大學外語系進修了4年外語。馬旭學習的是日語,經過學習,她可以翻看一些外文科研資料。
為了解決跳傘著陸的瞬間、強大的沖擊力容易造成士兵腰部或踝部骨折的問題,夫妻二人經過多方嘗試,最終獲得重大突破,發明了跳傘時著陸保護腳踝的充氣護踝。為了驗證發明成果的有效性,年過花甲的他們親赴格爾木試驗,最終這項發明獲得了國家專利。
此后,他們還研制出高原跳傘“供氧背心”,填補了空降兵高原跳傘供氧上的一項空白。
發明了治療萎縮性胃病的藥劑,并獲得專利,由此還開發出治療腫瘤的一種藥劑。
“部隊支持我們搞科研,提供經費、場地,給了許多支持。”馬旭對此感激不已。
幾十年間,馬旭夫婦二人申請4項發明專利,在軍內外報刊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和體會,并撰寫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學》《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等專業論文。
科研成果換來的報酬,他們二老都存下來,成為如今捐獻給故鄉木蘭縣1000萬元捐款中的一部分。
捐1000萬
竟然住在這樣的環境里
為了采訪這位感動中國2018年度候選人物、“冰城楷模”,記者趕赴武漢市,在木蘭山腳下空降兵某部旁,一所并不起眼的院落,兩間簡陋平房相鄰而立,樹上結滿柑橘。
“捐出1000萬元巨款,竟然住在這樣的環境里。”這是記者走進馬旭夫婦生活的小屋里的第一感受。
難以想像,拿出千萬捐款的二老,家中卻簡陋異常,許久沒有粉刷的墻上,部分墻皮已剝落,客廳吊燈也年久失修,家具用了數十年,沙發露出破麻袋和棉絮。二老共用著一部用了十多年的翻蓋手機,所穿衣服是軍隊發的各種作訓服、T恤等。捐贈的1000萬元,是兩位老人一分一厘積攢所得。
“您腳上這雙就是您最好的鞋了?”記者看到老人渾身上下,就一雙鞋子看起來比較新。
“嗯,是我買的。”老人回答。
“這個多少錢啊?”記者追問。
“15塊錢。我家來客人我不能夠破破爛爛的是不。”老人顯得有些不好意思,“你可別笑話我啊。”
“家里最值錢的家當是書籍、報紙和各種資料。”馬旭老人笑稱。
各類書籍擺滿兩個大書柜,各類報刊分門別類地整齊擺放著。二老臥室墻壁上,還貼滿日語筆記。老人說,5年前,她開始準備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研究生,至今仍在補習日語準備考試。
繼續攢錢
為了家鄉更好
60多年來,馬旭雖然住在武漢,但她心中念念不忘的是2500千米之外的老家——黑龍江省木蘭縣。從15歲參軍離開故鄉起,70年間,馬老沒能再回去過,如今,家鄉已沒有親人,留在腦海里的只剩兒時的記憶。
“我當了兵,上過軍醫大學,生活幸福了,不能忘記家鄉黑土地的兄弟姐妹。”
馬旭老人有著滿滿的生活幸福感,“現在國內正在精準扶貧,實行東北振興。在我腦里,有國才有家,國家強大富裕了,才有好日子過。”作為黨員,馬旭很響應精準扶貧的號召。
而隨著年齡漸長,馬旭心里也著急。
“我80多歲了,日子可能不多了,身體也不咋樣,爭取早點把錢捐給家鄉,這兩三年心里著急,也沒找到路子。”
去年一場在武漢的戰友聚會帶來轉機。戰友在木蘭縣民政局工作,告訴她有幾個捐贈對象,馬旭選擇了教育局,小孩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
2018年9月13日,馬旭夫婦二人和另外兩人來到工商銀行武漢機場河支行轉賬300萬元,因為款項較大,引起銀行職員的警覺,從而有了后續“八旬老人轉賬巨款銀行報了警”的故事。也正因為這個美麗的誤會,馬旭老人的事跡廣為人知,感動了無數的國人。
明年3月底,馬旭老人的理財產品將到期,屆時另外700萬元也將投入家鄉的教育建設。
“心里一塊石頭落了地,(我現在)盼望著快到明年3月底,取出錢捐贈。
只要我活著,就繼續為家鄉攢錢。”
“你們老兩口將畢生的積蓄全部捐出來,自己的生活怎么辦?”記者問馬旭。
“我和老伴都有離退休工資,看病也有保障,物質上的條件,我覺得不需要追求太多。”
只有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教育,家鄉的未來才會有希望。
馬旭告訴記者,木蘭縣將把這筆捐款用于興建一個集教育、文化、科普于一身的未成年人實踐基地,預計2019年就會建好。
“您到時候會回去看看這個場館嗎?”記者問。
老人說,她確實想回去看看,但她也跟家鄉政府提出來,不要讓家鄉破費,也不要舉行捐獻儀式,把錢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如果可能,我會在場館里給家鄉的孩子們講講歷史,講講我們小時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