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嘉楠
盛夏時節的鶴北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雙益林場,片片豆田一望無際,塊塊綠地生機盎然。翠色的豆苗間, 菟絲子秧苗和豆苗正茁壯成長。大田內,一個讓林場職工再熟悉不過的身影在察看秧苗。他就是大伙心中致富路上的探路人——共產黨員朱永民。
“從現在的長勢看,菟絲子長勢非常好,如果天氣不出現意外的話,能有一個不錯的收成。按每畝地1000斤的產量算,種植戶將多增收3000元以上。”一臉笑容的朱永民正在和種植戶算著今年豐收經濟賬。
菟絲子作為北藥推進的一個品種,是雙益林場今年的重點發展產業項目,以其和大豆套種共生的優勢,備受林場種植戶青睞。
但在一年前,說起林場推廣菟絲子種植時,大伙都直晃腦袋,“菟絲子和黃豆一起種,黃豆苗不死才怪。”面對大伙兒的質疑和擔心,朱永民平靜地說,“我先干,我成功了,再把種植技術推廣給大家。”沒有豪言壯語,朱永民意識到此時此刻發揮一名黨員先鋒模范的重要性。他二話不說,在自家的5晌地里當年開始了菟絲子和大豆的套播種植。經過一年來的精心管理,菟絲子獲得了成功,以每斤7元的價格,實現了每畝地多創收150元。
在加快產業轉型過程中,鶴北局把北藥開發作為一項重點惠民產業進行推進,在全局提出了“10+1”北藥戰略工程,面對這項惠民產業工程,朱永民義不容辭的沖到了轉型攻堅戰的最前沿。
在林場組織去遜克縣學習考察時,他第一個報名參加,考察期間,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滿了有關北藥種植技術的記錄。回來后,在林場確定菟絲子作為重點產業項目推進后,他自已主動買書籍,查資料,結合林場積溫、土壤實情,堅定了發展菟絲子和黃豆套播的信心。然而,在向種植戶主動傳授種植技術時,他想帶動大伙共同種植的好想法并未被人理解。“保守的種點黃豆,加上國家地補啥的,每晌地能對付個2000多元,種菟絲子賠了不是白忙乎了。”當他對場里的幾戶種植大戶進行挨家逐戶的動員時,沒有一個人愿意嘗試種植。
朱永民決定用自家的10晌地和承包來的10余晌地,全部進行黃豆和菟絲子的套種,勇當林場產業轉型的探路人、開拓者。一年下來,在黃豆保持正常產量情況下,菟絲子市場價格達到7元/斤,每晌地額外多收入了2000元錢。
朱永民的大膽嘗試,讓林場種植戶從中看到了廣闊前景。職工的認識轉變了,2018年,林場種植戶一下子增加到了20戶,播種面積達到了1500余畝。為了讓種植戶全面掌握菟絲子種植技術,朱永民還通過個人關系邀請了種植專家進行田間指導,并與寶泉嶺種子經銷公司簽訂回收合同,讓林場種植戶對菟絲子產業化發展堅定了信心。
黨員做了探路人,群眾有了引路人。在朱永民和林場黨員干部共同努力下,現如今,雙益林場產業發展蒸蒸日上,沙棘種植達110畝,北藥種植達2000余畝,養豬1200余頭,養蜂1000余箱,實現了在土地這個“銀行”里,戶戶有“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