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編輯部:
我今年47歲,2017年7月入職某外企擔任財務主管。2018年5月17日,外企公司安排我外出參加重要會議,路上發生交通事故,我左腿受傷,至今不能正常行走。事發后,我要求外企公司為其申請認定工傷遭到拒絕,該外企公司認為:我系某國企的內退人員,仍然是原用人單位的員工,與該外企并不存在勞動關系,因此建議我向原用人單位為其申請認定工傷。請問,該外企的說法對嗎?
王麗
王麗讀者:
該外企的說法不對,其應為王麗申請認定工傷。
內退,全稱“內部退養”或“內退內養”或“離崗退養”,這嚴格來說并不是真正的辦理了退休手續,只是在用人單位內部的一種近似退休待遇的辦法,辦理內退的人員可不在用人單位工作,但每月可從用人單位領取一定數額的內退費,但是,內退人員的社會保險并沒有終止,而是由用人單位繼續在社保中心繳納,直到到達法定退休年齡后正式辦理退休。
1993年,國務院發布的《國有企業富余職工安置規定》(國務院令第111號)第九條規定:“職工距退休年齡不到五年的,經本人申請,企業領導批準,可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職工退出工作崗位休養期間,由企業發給生活費。” 依據《勞動部關于實行勞動合同制度若干問題的通知》第八條:企業停薪留職人員、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內退人員、下崗待崗人員以及企業經營性停產放長假人員,因與新的用人單位發生用工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勞動關系處理。
也就是說,即使王麗內退后并沒有跟原國企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該外企仍然有義務為其繳納社會保險。并且依據勞動保障部《關于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勞社部函[2004]256號)規定:“職工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用人單位同時就業的,各用人單位應當分別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發生工傷,由職工受到傷害時其工作的單位依法承擔工傷保險責任。”該外企應該為王麗申請認定工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