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洋 李天池
在女企業家王宏眼里,秸稈完全可以實現吃干榨凈,變廢為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她把所有時間、精力、金錢全部投入其中。3年時間里,黑龍江省秸樂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已經投入6000多萬元,借助農業科技專家的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秸稈纖維基地膜、秸稈育秧基質板、秸稈育秧缽等一系列秸稈產品應運而生。
與秸稈結緣,始于一項科研成果。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陳海濤教授團隊利用玉米、水稻、大豆、番茄、棉花等作物秸稈以及沼渣為原料,相繼攻克了秸稈制造地膜產業鏈系列關鍵技術,研發出了系列水旱田秸稈纖維基地膜及配套機器系統,取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這項科研成果轉化的著力點首選機械化水稻有機栽培,為水稻有機栽培生產提供了有效的技術保障。這種看上去跟牛皮紙差不多的植物纖維基地膜,竟是多項科技的集成,可抑草、可降解、可培肥地力,王宏從中看到了巨大生態價值和市場潛力。
2016年初,東北農大項目組以技術入股,出資人王宏擔任董事長,成立黑龍江省秸樂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組建前,為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可以說日思夜想,一定要有秸稈的‘秸,終于在睡夢中跳出了‘秸樂兩字!”王宏笑著說:“這個名字既有諧音皆大歡喜、合作共贏之意,又寄托了我們把秸稈變廢成‘寶造福生態和環境的理想,讓秸稈為人們帶來快樂而不是煩惱!”。
公司成立后,開始了植物纖維基地膜從實驗室走向工廠化生產。“雖然這項成果歷經10載才研究成功,但在實際生產中還是遇到許多問題,落地轉化上還需要繼續攻關。”王宏坦言。一邊著急上火,一邊馬不停蹄地發動身邊有從事造紙業的朋友和專家,對于生產中的難題集思廣益,尋求破解方法。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失敗,正是因為王宏身上永不言敗的“犟勁”,讓秸稈纖維基地膜產品投產后,被用戶口口相傳出現地膜一“紙”難求的熱賣場面。
經過3年來在省內外大量布點推廣,令王宏感到欣慰的是,這種有機地膜的優勢日漸顯現。王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水稻人工除草需要3遍,應用秸稈纖維基地膜可以起到滅草的作用,而且自動降解,秋后不用起膜,又省去了一大筆人工費。
記者在五常市牛家工業園區秸樂廠區內溫室大棚中看到,地下一片區域三排裝有水稻苗的秸稈育秧缽擺放整齊,綠油油的稻苗檢驗著秸稈育秧缽的效果;另一片區域里,在測試并展示使用秸稈纖維基地膜后,水稻生長和抑草情況,以及地膜可降解天數。在溫室的一間小屋內,秸稈堆肥試驗正在進行中,秸稈與畜禽糞便混合,再加入益生菌后,不斷發酵,溫度計顯示著每天溫度的增加,這項實驗是在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馮艷忠等專家指導下進行的。而在另一處實驗室,桌上地下,水稻秸稈、玉米秸稈隨處可見,桌面上礦泉水瓶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王宏拿起其中兩個說:“我們把秸稈灰分離,干凈透明的液體可用作硅肥;渾濁沉淀的部分可用作基質。”其它的器皿內則裝著從水稻秸稈莖部提取的秸稈纖維。
說起秸稈纖維的應用,王宏的話匣子又打開了。現在,再生纖維有很大的市場缺口,秸稈纖維完全可以替代傳統廢紙,而且原生纖維更環保,再生纖維常常會有重金屬超標等問題。秸稈纖維作為原生纖維可以增加瓦楞紙的耐壓強度,可以模壓成型,制成蛋托、鞋楦等產品,市場需求量大。在提取秸稈纖維的同時,實現有機物分離,放在基質里,替代黑土,作為肥料還田。僅這一項,就能節約大量的育秧用苗前土。
把秸稈吃干榨凈,為此王宏孜孜以求。如今,在秸樂的系列產品中,利用秸稈和秸稈灰生產育秧基質的方法、生態水稻育秧基質板的制造工藝、水稻育秧基質板纖維素的提取工藝都在積極申請專利。在該公司的溫室內,墻上掛滿了大紅條幅,上面寫著“黑龍江省秸樂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蘇省邳州市人民政府萬畝有機水稻種植合作”、“黑龍江省秸樂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拉林河濕地生態農場千畝有機水稻種植合作”,她說:“正是因為我們對秸稈進行深度研發和利用,使用中保證了農作物的有機種植,深受用戶歡迎。”王宏介紹,秸樂的產品得到了魯商集團等大型上市公司的青睞,紛紛前來洽談合作。“今年,秸樂計劃‘吃掉水稻秸稈15萬噸,明年還將擴大生產線,達到消化秸稈25萬噸,后年的目標是50萬噸。”王宏對此雄心勃勃。
經過不斷創新與研發,王宏與志同道合的團隊探索出了一條利用秸稈的有效途徑。“秸稈取之于田,再經過轉化通過原料化、肥料化,還之于田,是對黑土地最好的保護。我把做紙業總代理賺的錢和全家的積蓄都投給秸稈啦,讓小秸稈發揮大作用,是我最大的心愿!”王宏說。
去年年末,王宏面向五常農戶收購每噸秸稈200元,目前已收儲近3萬噸。眼下,看到田里還有很多沒能離田的一捆捆秸稈,她心急如焚。“當前正是農閑時期,如何通過政策引導農民與企業對接,調動千家萬戶農民的積極性,發動農民參與到秸稈離田的戰役中,迫在眉睫。”王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