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平
如今,手機作為最常見的通訊工具,早已普及到千家萬戶,應了那句老話:“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折射出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祖國的繁榮強盛、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可在30年前,恐怕您的腦海中還沒有手機這個概念,更不會想到,它會如此之大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記得1989年,我還是20多歲的熱血青年,懷揣報國夢想參軍入伍,在素有“黃海前哨”之稱的大連市長海縣廣鹿島駐軍某部服役,守衛著祖國的萬里海疆。當時,寫信是唯一的聯絡方式,用部隊統一配發的信紙信封,寫好后再由團部加蓋三角形免費郵戳投遞。
1992年年末,超期服役的我脫下軍裝回到家鄉,待安置期間,被借調到公安分局政治處從事宣傳報道工作。那時,手機、互聯網還沒普及,傳遞稿件采取最原始的方式,用復寫紙抄,平信寄。尋呼機剛出現,最初是數顯,火柴盒大小。電話打來小屏幕上就會顯示號碼,還伴有嘀嘀的提示音,就這么個小東西,也算是個稀罕物。再后來出現了漢顯尋呼機,許多人腰間挎一個,特精神也倍兒有面子。
1995年,結束了3年的借調生活,我回到接收單位,從最基層的經警隊員做起,后期調入科室。期間娶妻生子,生活步入正軌。這時候,手機出現了,但持有的人很少。當時的手機叫“大哥大”,傻大憨粗像塊磚頭,能把人砸個跟頭,可價格卻不菲,一萬多元一部,它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握著它往那一站,那身價派頭,誰擁有它誰就是大款,是成功人士的象征。
再后來,手機普及了,老百姓也能買得起了。我買的第一部手機是用了我三個月的工資,白色的機身,蔚藍色的屏幕,鈴聲響起樂曲悠揚,令人心曠神怡。雖然只能通話和發送短信,但在當時已經很了不起了,那份滿足,那份愜意,至今想起還回味無窮。
如今,手機早已不是什么奢侈品了,我的手機已換了多部,還是趕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更新換代得太快了。功能也越來越齊全,上網、購物、導航,應有盡有,買包方便面都能用微信支付,查個資料,上網一搜立即呈現,與外地上學的兒子通話,也不用寫信打電話了,鍵子一摁輕松視頻,遠在天涯卻近在咫尺,真是太方便了。
其實,手機的變遷只是祖國強盛、社會進步的一個縮影,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全國各族人民的艱苦創業,各個行業、各條戰線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尤其是科技創新成果豐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向全國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也是我們的共同理想和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