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葦檸

高端技工的缺口問題,在近幾年兩會中,都會被代表委員重點提及。然而從統計數據來看,缺口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近年來我國對技術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級技工求人倍率甚至已經高達2.0。在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沖破高技能“人才關”已迫在眉睫。
為此,中央先后出臺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利好文件。高技能人才缺口短時間內難以彌補,究其原因,是由于將這些好政策切實落實到位,需要各方協同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一方面,需要從與技術工人切身利益最為密切的薪資待遇與上升通道上發力。
高端技工缺口,的確使技術工人的收入在市場規律之下水漲船高。從《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中,可以看到技術工人待遇的利好政策,尤其是對于領軍人才收入的政策傾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收入與待遇的提升,仍會存在一些不均衡的現象。高薪資往往集中在經驗豐富的老技工身上,對于初入工廠車間的年輕技工而言,仍面臨著一段時期內的工作強度與薪資收入不對等的情況。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造業對90后勞動群體的吸引力,也會造成高端技工的斷層式發展。這就需要有關部門與企業攜手,不斷完善基層技工的上升通道,用更廣泛、更靈活的標準留住人才。
另一方面,需要從輿論宣傳入手,切實提高技術工人的社會認同感和獲得感。
相對于利好政策的提出,改變社會大眾固有的思想觀念需要更長的時間。從《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不難看出,在職業教育制度體系、辦學模式等方面,相關部門都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探索。然而為何具體到普通百姓,愿意讓自己的孩子接受職業教育的家長仍是少數?這就需要從宣傳角度進行調整發力。在倡導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更要講好“工人故事”,講好“技能工人”故事,讓百姓通過最直觀的方式,了解到技術工人日漸提升的社會地位和其對于國家建設的重要性。在這方面,“大國工匠”品牌的塑造無疑是成功的,前幾年上映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這樣典型的“技能工人故事”畢竟還是少數。若能在典型人物選擇、傳播力度和傳播廣度上多下功夫,加以時日,定能從根本上增強技術工人的社會認同感。
唯有制造強國才能變身世界強國;唯有卓越工匠才能促使大國制造向大國智造轉變。相信經過社會各界的不斷努力,定能破解“高端技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