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春雷 孟大虎
通過借助人社部和國家統計局數據得出的我國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指數,反映了諸多我國勞動力市場平衡性的特征。具體來看,體現在8個方面: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水平呈上升趨勢;區域勞動力市場平衡性差異顯著;勞動力市場回到相對平衡狀態的能力較強;“高技崗難求”與“金飯碗不金”現象并存;政府調控引起勞動力市場供需指數較大波動;經濟發展成果的分享性提高,但收入不平衡依然明顯;有序流動成為勞動力市場平衡性的“調節器”;社會保險體系是促進勞動力市場平衡的有效手段。
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是較好的,不過依然存在動態提升空間。隨著國力增強、勞動者收入提高、脫貧工作深入、社會福利改善,勞動力市場也發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將會走向新的更高層次的均衡。2011年之后,勞動力市場行有波動、勢仍平穩的狀況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其中有些不平衡是為了向更高質量平衡調整的、暫時性的不均衡,有些不平衡則是影響勞動力市場健康發展的、短期內難以調整的不均衡。較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開放度、成熟度都有了顯著提升。通過借助人社部和國家統計局數據得出的我國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指數,反映了諸多我國勞動力市場平衡性的特征。具體來看,體現為以下8個方面。
(一)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水平呈上升趨勢

據測算,2007年~2016年,中國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指數呈現上升趨勢,從2007年的53.6上升至2016年的64.7。可以認為,勞動力市場雖然存在不充分和不平衡的問題,但整體發展態勢是向好的。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指數趨勢向好,離不開科學的頂層設計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市場自適應機制和提升政府解決市場失靈的能力是兩個主要途徑,滿足勞動者日益增長的經濟需求和社會需求,實現勞動力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是兩個最終落腳點。
從具體實踐來看,機構改革成效顯著,在規范市場、簡政放權、保障運行等方面作用更加突出。在大政方針上,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的目標明晰,體現了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實現平衡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勞動者到中小微企業就業,促進高科技企業吸納就業,推進創業帶動就業、職業技能培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等,都給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水平帶來利好。
(二)區域勞動力市場平衡性差異顯著
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平衡性屬于有發展的動態平衡,體現為適度流動、合理差異、保障充分的相對穩定,正在向更高質量均衡發展階段邁進。在這一循序漸進調整的過程中,出現局部不均衡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在所研究的11個省(市、自治區)中,廣東、江蘇、上海、浙江的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指數較高。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好、產業結構相對合理、人民收入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社會民生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其勞動力市場吸納力強、價格信號敏感、開放度高、流動性強、政府治理水平高。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指數較低,不過大部分地區呈現上升態勢。
(三)勞動力市場回到相對平衡狀態的能力較強
應對沖擊的能力是考量勞動力市場健康水平的重要內容。我國勞動力市場從沖擊中回到相對平衡狀態的能力較強,政府在積極作為,“熨平”了短期經濟波動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研究發現,指數在1~2年內能回到沖擊發生前的水平,并在之后呈繼續上升趨勢。市場機制的健全和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縮短勞動力市場回到新的動態平衡的時間。當市場遇到沖擊時,勞動者能夠通過職位搜尋獲得新的就業機會,行業間、區域間勞動力流動性增強,政府通過各種渠道促進就業,為失業群體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這些都能夠促進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指數的回復。我國勞動力市場憑借產業布局廣、產業鏈延展程度高、區域協調空間大、保障基礎有力等優勢可以迅速從危機中走出來。
(四)“高技崗難求”與“金飯碗不金”現象并存
新技術變化導致的就業技術極化現象在城市地區已經出現,部分行業一崗難求。技術變革引發高技能勞動力和低技能勞動力需求雙漲、中等技能勞動力需求縮減的現象,在城市尤為突出,且呈現高技術勞動者需求增加先行,低技術勞動者延遲跟進的特征。產業結構調整導致曾經的“金飯碗”銀行業等收入下降。高技崗難求、低技崗需求增加、第三產業從業者增加、昔日“金飯碗”不再光亮如初,這些現象與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水平高度相關,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技術變革在短期內對勞動力市場平衡性產生負向影響,但長期會助力勞動力市場調整至更高質量的動態平衡。
(五)政府調控引起勞動力市場供需指數較大波動
勞動力市場供需指數體現出政府的積極作為。2015年以后,供需指數逐年上升,這與國家宏觀經濟規劃以及促進充分就業的“組合拳”策略有關。技術手段上,從科學監測失業率入手提高勞動力市場供需監測能力,長期的數據積累對制定更加科學的就業政策、應對勞動力市場沖擊、促進勞動力市場實現高質量供需平衡提供依據。行政手段上,取消部分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縮減職業資格鑒定機構,清除影響供需平衡的干擾信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教育手段上,高考擴招積蓄的人力資本在新時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勞動力市場人才結構調整的助推器。培訓手段上,失業者的培訓工作主要靠政府托底保障,同時,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繼續推進,國家還提出推進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另外,工會開展的促進就業工作也是促進勞動力市場供需平衡的重要舉措。
(六)經濟發展成果的分享性提高,但收入不平衡依然明顯
與勞動力市場平衡指數變化趨勢類似,價格指數呈現遞增趨勢,從2007年的51.9上升至2016年的61.7,價格指數的變動特征表明經濟發展的分享性明顯提高。與勞動力市場平衡指數波動特征類似,這種趨勢也是非線性的,價格不平衡性問題尚存。具體表現為,西部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勞動者收入差距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縮小;部門間工資差異也在縮小,技術進步、產業調整以及政府調控等綜合因素影響工資差異;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間的收入差距縮小。
(七)有序流動成為勞動力市場平衡性的“調節器”
區域有序流動已經成為勞動力市場趨向平衡的“調節器”,流動性指數從2007年的43.0提高到2016年的69.5。辨析流動性指數上升的內在原因,不難發現:一方面,戶籍政策改革為勞動力流動掃清障礙,成為促進勞動力市場合理流動的有效抓手;另一方面,流動本身是有成本的,只有流動收益高于流動成本的前提下,勞動者才會選擇流動,這與人口流出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力市場充分性和均衡性特征與經濟發展的充分性和均衡性是高度相關的。
(八)社會保險體系是促進勞動力市場平衡的有效手段
中國已經織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以不同種類社會保險為指數計算基礎的政府治理指數呈現線性遞增趨勢,從2007年的43.1增加到2016年的71.0。在諸多與勞動力市場相關的政府治理指標中,社保覆蓋情況是唯一關系勞動者終生職業與生活保障、通過政府強制力搭建起來的多方共建且運行較為穩定的變量。代表政府治理水平的社會保險體系保障勞動力市場平衡性,是勞動者防范勞動力市場風險的基礎性保障。社會保險相關案件受理數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的、關于勞動者切身利益的基礎社會治理系統已經搭建完成。社會保險體系基本實現了兩項任務:在參保權益約定環節保障財政負擔、企業負擔和個人負擔的合理性;在權益兌現環節,保險金能抵御通貨膨脹帶來的資金貶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