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秀洪,于紅靜,顧玉琴,黃國瑩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廣東 廣州 510260)
介入治療是臨床上治療心肌梗死的常用方式,而為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在給予患者介入術治療后還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1]。心臟康復是指應用多種協同、有目的的各種干預措施,使患者改善生活質量,回歸正常社會生活,并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本研究為探討心臟康復護理在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手術后的影響,對收治的88例心肌梗死介入術患者進行了研究,詳細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88例心肌梗死介入術患者進行研究,患者就診時間均為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44例,其中男25例,女19例,患者年齡最小42歲,最大77歲,平均年齡(54.6±5.9)歲;觀察組44例,其中男23例,女21例,患者年齡最小41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53.9±6.0)歲;比較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較大差異性(P>0.05),可開展對比。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干預,介入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并對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記錄,同時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與處理。觀察組患者則需在此基礎上行I期心臟康復護理干預:
第一,行冠脈介入術后,左或右上肢禁止大范圍活動,患者術肢墊長、寬30cm,高10cm的軟枕,抬高肢體局部,以緩解患者肢體壓力;適當按摩指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指端麻木腫脹感,減輕患者痛苦,以及注意患者術口情況,避免術口滲血及皮下血腫的發生。
第二,術后24h,可指導患者下床活動,進行自主日常生活活動,如:進食、沖涼、洗頭、洗毛巾等,活動時間需控制在15min以內,休息后再進行其他活動,并告知患者下床活動的注意事項,指導患者進行低強度活動訓練,進行被動或主動四肢活動,向患者介紹康復訓練的內容、作用及對病情的影響等,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術后二天,可在病房走廊內步行等,每次活動范圍需控制在800m以內,且需以患者耐受程度為依據合理調整運動情況;密切注意觀察患者神志、面色、呼吸、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需專人陪同,每天訓練兩次; 術后三天,逐漸過渡到上下樓步行鍛煉;患者若有胸痛、胸悶等癥狀發生,則需及時終止訓練;術后四天,適當的延長患者的訓練時間及強度,指導患者進行打太極拳、快步行走等鍛煉,每周不低于三次,每次20min左右;若患者心率超過100次/min,則需及時停止鍛煉,此外,還需做好對患者健康干預的重視,向患者介紹心肌梗死的發病機制、康復過程等;講解自行活動強度、注意事項、心臟康復訓練的效果、出院后的注意事項等。
(1)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的變化情況,其中焦慮情緒以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估,量表以50分為分界值,分值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抑郁情緒以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量表以53分為分界值,抑郁程度與抑郁評分呈正比。(2)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心功能情況,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數、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等[2-3];(3)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我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為依據進行評估,量表共包含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項。
數據資料的處理方式為spss18.0統計學軟件,采用t與x2檢驗方式處理計量與計數資料,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組間在SAS、SDS評分方面對比均無較大差異性(P>0.05),干預后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情緒變化分析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心功能各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為95.5%,其中非常滿意28例,滿意14例,不滿意2例;對照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為70.5%,其中非常滿意15例,滿意16例,不滿意13例;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x2=9.72,P=0.002)。
心肌梗死為臨床常見病,具有發病急、病情控制難度大等特點,患者多伴有休克、心律不齊等癥狀,嚴重威脅患者健康,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5]。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為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式,其在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本研究中采用心臟康復護理方式對觀察組44例患者進行干預,同時由于介入術后患者極易出現對治療效果的擔憂而產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這就需要護理人員予以患者充分的重視,做好對患者心理護理干預的重視;多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告知患者治療情況,以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此外,護理人員還需做好對患者健康宣教的重視,向患者講解心臟康復訓練的作用及價值,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同時需讓患者明白合理飲食、用藥等對預后的影響,促使患者積極主動的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此外,以患者術后出現的不同情況為依據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通過在不同時間段指導患者進行不斷的康復鍛煉可更好的促進患者機體功能恢復。且在康復訓練過程中,通過專業護理人員的指導、記錄與觀察還可促使護理人員更加深入的來了解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時為患者調整干預內容,提高護理干預的針對性,減少因患者及家屬盲目運動而引發的不良后果。且在康復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與患者間的接觸增多,通過護理人員耐心的講解與指導、鼓勵還可更好的穩定患者情緒,改善患者的焦慮、擔憂情緒,有利于患者以更好的狀態配合各項工作。同時通過指導患者進行一系列的心臟康復訓練還可顯著改善患者冠狀側支血管功能,并有利于改善患者動脈硬化程度,對延緩冠狀動脈病變速度、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癥狀有重要幫助;且適當的康復護理干預還可有效的增強患者的運動量、改善患者的機體免疫力,這對改善患者心功能、鞏固治療效果有重要價值。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在SAS、SDS評分、心功能各指標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采用心臟康復護理方式對行介入手術治療的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情緒及心功能,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