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用,陳 芳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廣東 珠海 519000)
自然分娩是正常情況下的最佳分娩方式,其不僅對保障母嬰健康有很大幫助,還能讓產婦產后恢復速度得到保障,因此在臨床上的應用十分廣泛[1]。但根據臨床實踐,自然分娩時的疼痛程度較重,產婦經常會因為疼痛而導致分娩結局受到影響,因此通常情況下會給予其無痛分娩處理。椎管內麻醉是無痛分娩處理的主要麻醉方式,但麻醉藥物的使用可能會導致產婦的生理狀況受到影響,并且可直接作用于胎兒而對其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本研究對椎管內麻醉無痛分娩對自然分娩新生兒近遠期影響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期間于我院進行自然分娩的產婦200例,所有產婦均為單胎順位妊娠,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10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2~35歲,平均(28.37 3.25)歲,孕周37~41周,平均(39.08 1.14)周。試驗組產婦年齡22~34歲,平均(28.49 3.16)歲,孕周37~40周,平均(39.02 1.03)周。兩組基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產婦采用常規自然分娩方式,分娩時不采用麻醉鎮痛處理,由護理人員給予產婦相應的護理干預。其中主要是在分娩前為產婦介紹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等緩解疼痛的方法,分娩過程中全程陪護產婦,由護理人員或產婦家屬握住產婦的手以給予其心理支持,分娩過程中指導產婦合理調整呼吸,并指導產婦進行心理調節等,以此幫助其順利完成分娩。
試驗組采用椎管內麻醉無痛分娩,分娩前對產婦進行全面的檢查,根據實際情況為其建立靜脈通道,在產婦宮口開至3cm時,將麻醉藥物注入椎管內。分娩時讓產婦保持左側臥位,在產婦L2~3進行穿刺處理,主要是在常規消毒處理后鋪巾,進行局部浸潤麻醉處理,水平方向將穿刺針刺入,并讓穿刺針的方向稍微偏向頭側,針管進入硬膜外腔后將管道置入,長度控制在3~5cm,之后先使用3ml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注入作為試驗量,注入后持續觀察5min時間,在產婦無明顯腰麻征象且生命體征無明顯異常變化時,再使用10~15mL濃度為0.1%的羅哌卡因進行處理,產婦分娩過程中由助產士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控制麻醉藥物用量。
對兩組新生熱情況進行評分,并對兩組新生兒隨訪4年后的適應行為和智力進行評分。其中新生兒評分使用Apgar評分完成,分值越高代表新生兒狀況越好。適應行為評分用AAMDABS量表完成,分數越高代表適應能力越強。智力評分用韋氏智力量表完成,分數越高代表智商越高。
對表1數據進行分析,試驗組新生兒Apgar評分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隨訪4年后患兒的適應行為評分和智力評分均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數據對比P>0.05。
表1 兩組新生兒各項評分(±s)

表1 兩組新生兒各項評分(±s)
組別 出生時Apgar評分 隨訪4年后適應行為評分 智力評分試驗組 9.32±0.85 194.28±11.95 102.39±7.54對照組 9.29±0.83 197.29±14.06 102.87±7.68
疼痛是產婦分娩時的常見情況,其屬于正常的勝利現象,但產婦疼痛嚴重時將會導致其神經系統受到影響,并且會影響胎盤的供血和自身的代謝,導致胎兒發生各種不良事件的幾率上升,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胎兒死亡[2]。因此,在產婦進行自然分娩時通常會給予其有效的疼痛干預,降低其疼痛程度以促使其順利完成分娩。無痛分娩是臨床上用于自然分娩時的常見方法,其主要是通過麻醉處理緩解產婦的疼痛程度,以此促使其能順利配合醫護人員完成分娩,在臨床上的應用十分廣泛且效果較好[3]。椎管內麻醉是無痛分娩中常見的麻醉方式,其麻醉效果較好且分娩過程中可通過藥物用量的調節讓鎮痛效果達到滿意狀態。相對于其它分娩鎮痛方式,椎管內麻醉的藥物用量較少,對產婦的身體影響較小,因此產婦在分娩后并不會因為麻醉藥物的使用而出現各種不良情況[4]。同時,椎管內麻醉的應用能讓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有效感知宮縮情況,因此能避免因麻醉作用而導致其不能順利配合完成宮縮,對確保分娩的順利實施有很大幫助。但椎管內麻醉中會使用麻醉藥物,而胎兒對麻醉藥物的耐受能力及使用麻醉藥物后身體受到的影響并不明確,因此在無痛分娩中使用椎管內麻醉處理時可能會對新生兒造成不良影響,導致新生兒質量下降[5]。
本研究對椎管內麻醉無痛分娩對自然分娩新生兒近遠期影響進行分析,兩組新生兒出生時的Apgar評分比較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兩組隨訪4年后的適應行為評分及智力評分比較試驗組低于對照組,但數據組間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綜上所述,椎管內麻醉無痛分娩在自然分娩中的應用對新生兒的近遠期影響均較小,并不會對新生兒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