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
(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腦卒中作為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危害性較大,患者發生肢體功能障礙可能性較高,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1]。如今臨床針對腦卒中患者除對癥治療外,還重視康復護理,而為確保肢體功能盡快恢復,需確保護理的早期性,尤其需重視對肢體的護理。為此,本次研究對早期康復護理中的良肢擺放對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期間本院收治的17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資料,依據隨機數字抽取表法分組各85例,均表現出肢體功能性障礙,且經CT、MRI診斷確診。對照組男患者52例,女患者33例,年齡在42歲至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53±3.17)歲,包含腦出血44例,腦梗死41例;觀察組男患者50例,女患者35例,年齡在42歲至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11±3.88)歲,包含腦出血43例,腦梗死42例;排除感知覺障礙或認知障礙患者、伴隨嚴重全身性疾病及感染患者等。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包含生命體征監測、對癥護理、床上運動指導、離床運動指導等,并聯合家屬給予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等。
1.2.2 觀察組
在上述早期康復護理的基礎上落實良肢擺放干預,結合患者則實際情況設計科學合理的臨時體位,即良肢位,間隔2h變化1次體位。①健側臥位良肢擺放,協助其保持舒適體位,并在軀體前后放置軟枕維持側臥姿態,協助其將上肢向前伸出,抬起肩胛骨,控制肩關節為90°,輕度屈曲腕關節和下肢的髖關節,可在足部下方加墊軟枕,避免踝關節內翻[3]。②患側臥位良肢擺放,患側肢體位于下方,將上肢伸直,確保肩胛骨向前申扎,維持屈曲肩關節為90°,輕度屈曲膝關節,且可對患側關節施加一定壓力,緩解痙攣。③仰臥位良肢擺放,上肢位于兩側,協助其將患側肩關節外旋,盡量伸直手臂,手中握毛巾,避免手指屈曲,協助其將下肢伸直,膝關節略微屈曲,腳下放足托避免出現足下垂內翻[3]。
觀察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及運動能力(Fugl-Meyer)改善情況,分數越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運動能力越好。
將SPSS17.0作為統計學分析軟件,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予以卡方檢驗和t檢驗,分別以構成比(%)、均數±標準差(±s)表示。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析表1可知,護理前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運動能力評分較低,且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運動能力明顯改善,且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運動能力改善情況分析(分,±s)

表1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運動能力改善情況分析(分,±s)
組別 例數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運動能力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8 5 4 5.2 6±8.5 2 8 0.1 1±1 0.3 4 3 4.7 6±6.2 3 7 5.0 2±7.9 8對照組 8 5 4 5.7 3±7.6 6 7 0.0 8±1 0.2 2 3 5.1 1±6.8 9 6 5.4 3±6.8 5 t -- 0.3 7 6.3 6 0.3 4 8.4 0 P -- >0.0 5 <0.0 5 >0.0 5 <0.0 5
腦卒中患者常伴隨輕度功能障礙,若不及時康復治療,則可能出現重度殘疾,因此需重視對患者的有效康復指導,確保盡早改善癥狀,降低患肢功能障礙。根據相關研究可知,若肌肉長期處于靜止收縮狀態,則會影響肌肉功能的恢復,因此需注重給予伸展、拉長等體位護理,利于進一步提高康復效果[4]。護理人員需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和康復情況,給予促進肌力的良肢擺放指導,在不同體位下指導其正確擺放肢體。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運動能力評分較低,且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運動能力明顯改善,且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實施早期康復護理中良肢擺放可進一步改善患者肢體運動能力,對促進患者增強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明顯作用,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中的良肢擺放對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具有積極的影響,值得推廣。